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和部署。为了更深入地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11月23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召开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就“如何认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昌林同志主持,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郭春丽同志主讲,院党委常委、各基层党组织书记、部分科研人员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发言摘要如下。
郭春丽同志谈及,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基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主动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重要内容。从质量变革看,近年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创新成果、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质量明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出现积极变化。从效率变革看,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中有升,发展效率开始改善。从动力变革看,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正在优化,消费主导型服务经济为主体、二三产业“双輪”驱动型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趋势逐步显现,发展动力正在转换。
尽管经济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初显成效,但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的迫切要求相比,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变革仍有差距,效率变革仍存短板,动力变革仍缺后劲。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增加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重点,从投入和产出两端,加快推动质量变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经营效率等为目标,宏观和微观并重,加快推动效率变革;以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由依靠一般要素投入转向依靠高质量要素投入,由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和效率提升,供需互动、长短结合,加快推动动力变革。建议尽快完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测度、考核使用的方式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引领要素投入和产品服务质量提高、宏观和微观效率改善、长期和短期增长动力转换,更好引导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与会同志结合专业领域,畅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特征。
王昌林同志围绕着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评价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三个方面讲了三点认识。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总量和数量不足的问题,现在许多产品大量过剩,但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弱化、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现在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如果不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不可持续。实际上,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在于短期的高速增长,关键在于能够长期的保持较高增速的增长。
如何评价高质量发展?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评价,一是经济增长质量高,要靠效率提高驱动,具体表现为资本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较高;二是经济结构高度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高,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高分工地位等;三是创新成果质量高,代表高质量专利的三方专利所占比重高,国际论文引用数较高等;四是经济可持续性高,单位GDP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明显下降,等等。
如何推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首先,经济增速要适当“慢”下来,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改变地方以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允许一些地区经济增速慢下来,所谓“慢工出细活”。这就像开车一样,进入转弯阶段,速度必然要慢下来。其次,要适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安全、环保等市场准入和监管标准,倒逼、引导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第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优质优价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伟民同志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既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其中,质量变革是目的,效率变革是过程,最重要的是动力变革,其核心是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也就是人才培养的变革。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发展与动力变革存在很大关联,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要大胆解放思想,让更多家庭和个人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吴晓华同志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战略判断,具有重大方向性意义,意味着提高质量而不是保持速度将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需要调整优化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突出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淡化速度规模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代我们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最关键指标之一。实际上,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时就已经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官方权威数据,当务之急要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尽快形成权威的各方面认可的全要素生产率现状水平和年度提高目标。
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毕吉耀同志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努力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不断推进结构优化和动能转化,有效防控处置金融风险,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受深层次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到位,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新的增长动能还处在成长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院党委常委、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池小华同志认为,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快法治建设、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好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外经济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副所长丁刚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经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货物贸易大国持续巩固,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由10.4%上升至13.2%;进口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稳定增长;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逐年提高,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服等新型贸易业态成为新增长点;外贸发展动力转换加快,以中国技术、中国品牌、中国质量、中国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对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巨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未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新时代开放理念、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布局、开放动力和开放方式等,关键要做到:一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手构建长效化“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二是加快贸易强国建设,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三是不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逐步提升外资政策稳定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借鉴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国际自由港成功经验,探索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港,可率先在税收优惠、外汇管理以及“中国绿卡”发放等方面取得突破。五是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更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六是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投资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张长春同志认为,从经济潜在增长率这一增长的“天花板”看,劳动人口延续净减少趋势和资本形成增速趋势性下降不可逆转,经济潜在增长率下台阶是规律使然,再追求高速增长不符合实际,中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是符合发展规律的选择。从中长期看,经济发展质量取决于新的供给增量和供给存量的优化,新供给的质量和旧供给的优化只能来自供给要素的改善,也就是经济发展从更多地依靠劳动、资本的数量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劳动、资本中的知识、技术积累,更多地依靠改善要素投入效率或提高生产率。这需要从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等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几个方面努力。
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黄汉权同志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呼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要从“三个转变”去把握。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要从量变向质变转变,以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上,今后要转移到“质”上来。二是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要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形成富有活力的制度供给。
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关键在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三大變革”,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切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二是坚持标准引领,对标发达国家先进标准,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标准水平,倒逼供给体系质量升级;三是坚持公平竞争,净化市场环境,实现优质优价、优胜劣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四是坚持品牌制胜,通过培养“金字”招牌和百年老店,提升经济整体发展质量。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副所长张庆杰同志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是按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理论突破和创新。而且报告明确了实现这一转变的思路和路径,也就是要坚持质量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要实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六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确定了主题。同时,报告中还进一步阐述了深化实施“三大战略”的总体思路,推进城镇化,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地区发展,统筹陆海,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可以看出,学习好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是落实党中央部署,完成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的要求,也是我们找准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思路,开展重点攻关的迫切要求。
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臧跃茹同志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集约型发展、内涵型发展、均衡型发展、绿色发展一脉相承。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判断,标志着我们的发展阶段已经过了起飞阶段,进入向成熟推进阶段、追求质量阶段。发展阶段转换意味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具有紧迫性。新时代赋予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新内涵,要把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向国际高标准高质量看齐,推动企业向品牌效益创新转型,推动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提高。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发展过程与发展目的高度统一,过程更为重要,即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提高而实现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影响,体制创新因素影响更重要,必须根除束缚生产力发展和企业创造力提高的体制障碍。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相应措施包括:一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鼓励竞争,打破垄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二是发挥产权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石的作用,把产权保护落在实处。三是发扬工匠精神,激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优秀的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常胜不衰。
综合运输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汪鸣同志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和部署,对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已近40年,我国取得了巨大辉煌的发展成就,但的确也面临质量、效益、环境的巨大“瓶颈”约束和继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作为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我们必须在高质量经济发展路径、模式、政策及宏观调控手段、方式等方面为国家提供决策参谋服务。如需要尽快在交通运输与物流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方面,补齐发展理论、产业发展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短板”,加快人才培养和成长,多出对交通运输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支撑性和引领性成果。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郑志斌同志言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国经济发展要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展,转变为适应人们更高标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中国经济发展不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现状来说,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是解决短缺问题,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此,要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展,转变为适应人们更高标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上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好发挥并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院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主任于慧利同志论及,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口大国经济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也要看到,伴随着以数量规模快速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这个高质量,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应该是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高质量转变,也不只是物质和服务质量的转变,而应该进行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环境到具体领域的全方位变革。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质量变革为主体、效益变革为主线、动力变革为基础,营造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大对低质量产品和服务、粗放经营、毁坏环境等行为的制约,倡导大国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风气,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贡献者、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分享者。
院科研管理部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刘旭同志表示,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快速扩张为主,而高质量发展则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近年来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但我们也要看到,从高速增长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我们应坚定信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鼓励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各类创新,逐步确立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信息研究咨询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吴涧生同志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它科学地界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这一判断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意味着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时代已不复存在,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必须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通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现实难题,有效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挑战。三是意味着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四是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下一步,关键是要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重点是: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各领域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向美丽中国建设转变。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推动由开放型经济大国向开放型经济强国转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由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转变。
离退休干部处党委书记冒勇同志谈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论断,意义重大而深远。其本质,就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不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这一历史性论断,闪耀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第二,这一历史性论断,是执政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彩诠释。第三,这一历史性论断,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选择。
中国投资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贵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论断。这是对中国经济近几年发展由“新常态”解释性认识,上升到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十八大以来,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方面,由高排放、高污染向环境友好型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变。最终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全体人民获得感的增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再一次做出了明确的路径选择,即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关键是推进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力的接续转换。新动力在于供给侧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对应“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
国宏盛安得联合党支部副书记朱先清同志谈及,过去几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國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一致的,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要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仍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办公室王明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