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尔滨市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奋力在哈尔滨振兴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有效发挥了市委市政府的参谋部、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的综合协调部、推动区、县(市)发展的综合服务部的职能作用,为哈尔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振兴发展之路做出了应有贡献。
聚焦经济平稳增长,着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稳增长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提出切实可行对策建议作为有效发挥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抓手。5年来,哈尔滨市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6年突破610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加108.2亿元,年均增长7%。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万亿元,分别是上个5年的2.3倍和2倍。民营经济活力加速释放,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5.6%,占全市投资比重达78.1%。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推动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聚集规划布局引领,着力优化振兴发展新格局。规划是发展的指南、原则和规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灵魂的作用。始终坚持把科学编制重大战略规划,作为践行职能作用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哈尔滨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牵头编制哈尔滨市“十三五”规划,科学描绘哈尔滨未来发展蓝图和实现路径,规划获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制定《哈尔滨市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帮助各区、县(市)谋划和确定1—2个特色产业,从产业的空间布局上形成错位发展良好格局。积极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哈尔滨市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经济企稳向好总体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哈尔滨新区发展规划》,对接哈尔滨大都市“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沿江发展”战略构想,构建“一核、一带、三组团、双枢纽”发展新格局,有效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精细谋划城市功能定位,提出把哈尔滨打造成国家先进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等“五大基地”,以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国际交通枢纽、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等省会功能,为更好发挥哈尔滨对全省的辐射功能、外溢效应和带动作用提供有效支撑。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之举。认真践行产业建设牵头推进部门职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市食品工业产值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550亿元和1039亿元,成为哈尔滨市两大千亿级产业。金融、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提高到61.3%。制定加快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的行动计划和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9月在天津组织召开通用航空产业招商推介会,面向全球进行招商。哈尔滨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三年行动计划中确定到2020年,在巩固提升绿色食品和旅游等既有千亿级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朝阳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重点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总体目标。初步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聚焦项目载体建设,着力夯实振兴发展根基。项目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坚持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调结构、转动能、促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增效。围绕加强对大项目建设的日常督导服务,积极引入“互联网+政务”的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对产业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对重点产业项目实行“三级联络员”制度,通过三级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提升项目建设效率。重点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建立健全“三篇大文章”“十三五”“新增长点”三大产业项目库,开展靶向招商和多元化招商,通过主动承接央企技术外溢,抓好产业项目链式谋划等方式,形成了既有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又有比较优势的大项目、好项目的良好格局。5年来,累计开工建设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21个,建成投产1951个,实际使用内资7525亿元、外资131亿美元,分别是上个5年的3.6倍和4.2倍。华南城、万达文旅城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重大项目建成运营,中船重工燃气轮机、中航科工钛产业基地、哈飞AC352直升机等众多填补国内空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投产见效。大项目建设为打赢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攻坚战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创发展动能新优势。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科学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哈尔滨市在全国率先取消所有市级自设的行政审批事项,在全省率先成功实现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有力地激发市场活力。首批入驻市民大厦,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率先在全市實施以整合优化部门内设机构为重点的“大处室制”改革,有效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问题。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脱钩,整合组建交通、建投等9大集团。通联客车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运营投产,哈药集团完成人民同泰和三精制药资产整合,哈投股份、江海证券通过重组实现股本规模和券商评级“双提升”。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9个项目累计引入社会资本483亿元。哈尔滨正以优良的政策服务、美好的发展前景成为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内生发展新动力。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工作理念,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注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在机器人、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推出一批创新成果,带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的外溢效应持续彰显。通过完善科研考评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激光通信、增材制造、大功率超声技术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共用技术成果相继涌现,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围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哈工大、东北农大、中科院等大学大所创建了6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已累计转化成果 2324個;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2家,仅2016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219户,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优势向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积极落实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政策性股权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农民和科技人员“双创”主力军的作用,2016年新增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企业208户,中飞新技术、威帝电子等42户科技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下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聚集对外开放合作,着力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坚持加快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带,牢牢扭住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新机遇,依托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对外经贸合作升级。5年来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236.4亿美元,是上个5年的1.25倍。先后开通11条对俄客运和货运包机航线,实现哈欧、哈俄班列和“哈绥符釜”陆海联运常态化运营。哈尔滨新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中以产业园等功能区相继建设和运营。中俄博览会、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哈尔滨马拉松比赛等活动成功举办。建立中俄金融联盟,对俄出口电商包裹量和跨境零售出口额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中白产业园、莫斯科海外仓为国内企业进入俄罗斯乃至欧洲市场搭建了桥梁,哈尔滨对外产业合作的平台优势日益显现。
聚焦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着眼经济发展新常态、作风建设新要求,把着力解决干部队伍能力不足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以学促做。推进“智慧机关”建设,在全市率先推行机关流程化管理,建立规范严谨的工作流程,围绕7大板块,确定7个工作步骤,编制7个一级流程,233项二、三级流程,建立业务搜索引擎平台,形成工作按流程有序办理、机关按流程高效运转的良好态势。同步开展信息化建设,打造泛微政务、钉钉事务和任务协作三大网络办公平台,为每名干部建立个人工作网页平台,有效实现了内部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极大提升。
(作者为哈尔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