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东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消炎药,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上述作用。
有文章专门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血压的影响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使平均动脉压升高5.5 毫米汞柱。美国曾历时4年对16 031名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病史、平均年龄为65岁的男性志愿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志愿者每周服用布洛芬和萘普生频率超过6~7次,其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比不服用者增加了38%;而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则比不服用者分别增加了34%和26%。美国心脏学会 (AHA)也曾提出,有心脏病或有明确患心脏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持续服用止痛药1年以上,将增加6%的死亡率。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认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种类有三类:
乙酰水杨酸盐类 包括阿司匹林;
非乙酰基水杨酸盐类 包括水杨酸镁、水杨酸钠、水杨酸胆碱镁、二氟尼柳( 二氟苯水杨酸)、雙水杨酸酯;
非水杨酸盐类 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氟比洛芬、苯氧基布洛芬、萘普生、萘丁美酮(萘普酮)、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保泰松、双氯灭痛、芬洛芬、酮基布洛芬、酮咯酸、四氯芬那酸、 舒林酸、托美丁等。
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升高血压的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进而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弱了前列腺素的调节作用,增加了钠的重吸收和水潴留,导致血压升高。
这提示我们,有心脏病、卒中风险或高血压的患者,在服用布洛芬期间,要严密监测血压,若血压升高,最好不要继续服用布洛芬等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来替代。
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高血压患者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各种急性或慢性疼痛时,应权衡“利”与“弊”。慢性疼痛者应首选运动、理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止痛。确需用药时,应严密监测血压,以了解药物引起的血压波动。
其次,布洛芬有胶囊、乳膏和混悬液等剂型,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正确选用。布洛芬胶囊用于轻、中度疼痛;乳膏为外用药,可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混悬液(每毫升含布洛芬20毫克)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或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
其三,含布洛芬的药品分非处方药(OTC)和处方药两种,前者每单位含布洛芬≤400 毫克,每日最大推荐剂量为1 200毫克,用于成人和儿童患者解热、镇痛和抗炎治疗;后者含布洛芬600毫克,每日最大推荐剂量为2 400毫克,用于缓解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的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炎症状。
最后,应注意布洛芬的用药疗程,避免过长时间,或过量、过频用药。比如,布洛芬混悬液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日用药剂量尽量控制在1 200毫克以内,流行病学专家认为,布洛芬每日剂量范围在1 800~2 400毫克之间时,心脏病发作和卒中风险仅略微升高;当每日剂量大于2 400毫克时,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升高;长期服用布洛芬及伴有心脏病、卒中风险或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该风险也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