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鸣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教学,才能增强历史教学效果,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本文从提高课程历史性、引入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轴等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 立足学生 教学优化
历史作为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立足学生开展历史教学。
一、提高课程的历史性,强化实施史学教学
历史学习本身是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先感知历史,再积累各种历史知识,最后上升到深化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过程。感知历史主要指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历史现象等史实的呈现。在这一阶段,学生既能获取历史知识,又能发展历史能力,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个阶段经常被忽视和削弱,它的内容与意义也被抹杀,这对历史教学效果具有负面影响。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实施史学教学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必须首先对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史学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和直观教具,把历史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再次,要为学生补充各种具体的史实,史实的细节越清楚,越能帮助学生深化印象,从而久久不忘。要从浩瀚的史海中挑选鲜明、有穿透力和代表性的历史细节。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胡适刻章的故事。胡适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块质地上乘的鸡血石原石,想把它刻成一枚私人印章。他告诉篆刻师傅,在上面刻上“胡适之印”四个字。篆刻师傅知道胡适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是以白话文进行创作的大家,影响力巨大,篆刻个人私章何必要用“之乎者也”呢?结果,他就私自把“胡适之印”改成了“胡适的印”。几天后,印章被送到胡适手中,胡适发现上面刻的“胡适的印”这四个字,感觉哭笑不得。透过这样一个故事,学生能理解和体会胡适先生对文学革命带来的影响。
二、把握准确教学时机,及時引入典型案例
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案例,教师要加强历史案例的导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在教学内容上不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引入案例时,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诱导,促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导入时间,一般以四五分钟为宜。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知识的讲述,则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入适当的案例实施导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本质。
三、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研究同一阶段的历史现象。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特的个性品位。例如在教学《新课标选修课程(三)》时,主要讲解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生的方式,让学生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组织选择研究课题,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变幻无常的政治风云,他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一直研究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再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国家的矛盾与斗争”;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外交风云,可以从“一战后英国坚持大陆均势政策、法国建立欧洲安全保障体系、美国实行金元外交”,一直研究到“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的平起平坐政策,以及争夺世界霸权战略等”;有的学生喜欢军事,可以研究“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等。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确定不同的研究主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不管在哪个区域研究,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
四、培养学生时序观念,构建有效的“时间轴”
时序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关键,拥有时序观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轻松自然,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培养时序观念,构建“时间轴”,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如果分清朝代的次序,学生就能熟练并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这个标题时,可以绘制时间轴,将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标注出来,然后根据时间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回顾,这样学生就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形成一条时间脉络。然后再将一些散碎的知识点加到这条时间轴上,比如皇帝为了加强自身权利采取了哪些措施?秦朝三公九卿到两汉中朝外朝再到三省六部、三司、枢密使、内阁和军机处等机构的建立。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又如在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主题“难忘的1917”,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事件,弄清楚事件发生的事件,然后探索历史的真相。
五、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呢?首先,结合时事热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当时、当地的热点新闻,引起学生对世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次,利用古今对比,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我国古今诸多人物、事件,并将其进行归类、对比,以此探究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发展史。再次,借助图片和实物,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精心营造符合历史教学的场景,如:组织学生将家里收藏的一些古代制钱及到各地博物馆参观时古玩古董等物品拍成的照片拿到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此外,开办历史故事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讲述曾经看过的历史故事,也可以编排历史话剧,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加深记忆,激活创新思维。最后,让学生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掌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只有真正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历史发展动向,才能明确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水平。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变化发展的思想理念,不能用静止不动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但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过去,还要对其未来进行分析与思考。例如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不要只注意这一过程中“对外的残酷掠夺”,更要关注这一事件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为促进全世界的文化交流所提供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和指导,树立学生积极的发展观念,一方面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不但有超乎寻常的优良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善于分析国家现状,正确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比如:列宁在充分了解俄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创立了列宁主义,并指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取得了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内战的最终胜利;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具体分析,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以上不但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所在。通过对以上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学生实际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不断转变思想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2010(7).
[2]史宝叶.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园,2010(10).
[3]孙宽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4]陈敏.也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5]张颖.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教学策略探析[J].学科教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