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风
雖然汉服圈争吵厉害,但明朝以前的古代服装,大部分都有衣领,它起一个保护脖子的作用。而满族人的衣服多是圆领,没有衣领。《大金国志》记载:“至妇人衣,日大袄子,不领。”自从清兵入关后,就被定为清朝服饰制度。尤其乾隆皇帝,强调衣冠维系是国之根本,不可轻易变革旧俗。
直到康乾盛世之后,疆域和政权都稳定了,宫廷生活由俭入奢不再崇尚骑射,想要追求一点闲适、奢靡。原来窄袖子紧身的袍,袖子越来越大,衣襟也越来越宽,这才有了领巾。《北平风俗类征》记载:“罗巾护领,以御风寒。”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女性生穿“以敞衣有绣花挽袖加卷领为恭。敞衣无领,随时必加卷领,随时着皮、绒、缎、纱之别”。敞衣是后妃穿衬衣、便袍外面的便服。卷领就是领巾,材质非常多,不仅仅是布,还有皮和绒的,随集结气候变化搭配。
今天保存最早的敞衣是道光年间,推算应该是道光年间才有了敞衣搭配领巾的穿法。此时,清宫皇后画像图中出现了领巾。同治、光绪时期,出现带领的马褂、坎肩。这些衣服,是不用带领巾的。
如此说来,《金枝欲孽》中,各位娘娘冬天脖子上围的毛绒绒的围脖,也可以算作领巾,出现于嘉庆末年。但《如懿传》《延禧攻略》中出现领巾就不对了,这是乾隆早年间啊,根本就没有领巾。再加上穿有领的马褂,也配着领巾,就是一种穿越。
也有人将领巾叫做“龙华”,其实这是一本以清朝为背景的小说给领巾起的名字。龙华一名,看似华丽却并不适合,误导了不少人误以为领巾就叫龙华。
领巾不像清宫剧的设定,素色是品阶低下的宫女,花纹越繁复表示妃位越高。
清中期,领巾基本都是素色的,上面并无任何装饰,且窄而短,长度只够到胸前。那时候,流行精致的两把头。直到晚清礼乐崩坏,开始流行“大拉翅”,领巾才变宽变长。基本上,领巾的流行、变化轨迹和大拉翅的流行相同。《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今京师妇人系白绢巾,长垂数尺余。”但也只有穿无领的氅衣、衬衣,才需要佩戴领巾。
清末服饰过于追求华丽,所以领巾也愈发重工,刺绣、镶嵌、滚边……看慈禧和嫔妃们的画像、照片就知道,领巾不仅仅有白色,还有蓝色、绿色;领巾上面可以绣团寿纹、绣仙鹤纹,还能加金线和珍珠;垂胸前的部分背后可以加珍珠钩襻,以固定在衣服上……不管颜色、材质,还是花纹,都和品阶没有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搭配衣服、发型。
两把头俏皮,搭配小巧的素色领巾,自然也乖巧轻盈。大拉翅夸张,配繁复华丽的领巾,自然显得雍容华贵。
民国初年,立领融入满族服装,还流行高领。所有衣服都有了领子,自然就不需要领巾了。
但领巾的穿戴是有讲究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说:“领子,清代满族妇女的围脖,以白绢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它一头垂于胸前,一头掖进大襟的第一颗盘扣里。
这一点,不少清宫剧都做错了。要么没掖弄个魔术贴粘,要么掖得太松、要么掖得太多。要知道,领巾不仅仅是好看它还有实用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