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圣经》翻译对德国学生汉语语序教学的启示

2018-03-23 11:55江素
文教资料 2018年31期
关键词:圣经翻译

江素

摘 要: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于16至17世纪进行的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马丁·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揭开了德语发展的新篇章,为德语统一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德语中的土语成分消失、大众化语言的使用及在翻译过程中意译翻译原则的使用。本文旨在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出发点,在马丁·路德对现代德语平民化视角下,以德语和汉语对比为基础,对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汉语语序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 《圣经》翻译 德语平民化 汉语语序

一、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之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对学习者的语言文化渊源和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学习者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的异同的清醒认识。本文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入手,探究其翻译原则和产生的历史意义;以慕尼黑孔子学院为例,说明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序的学习中呈现出的特点,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发起人,基督新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出生在德意志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山村。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读书,并于1509年获得神学硕士学位。之后马丁·路德进入神学院学习并在他的母校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亲眼看见了封建教会腐朽黑暗的统治。当时的教会大肆鼓吹并向普通信徒兜售“赎罪券”①,以此作为敲诈勒索的工具。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他说:“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马丁·路德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当时腐朽不堪的教会,创建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建议取消教会的各种烦琐的宗教仪式,倡导人们摆脱罗马教皇的束缚,力求建立一个团结统一的德意志。此举很快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马丁·路德本人此后也一直投身于同罗马教会不断斗争的事业中。1521年罗马教皇宣布马丁·路德为一个不受法律保护的人。随后,马丁·路德隐居于瓦尔特堡,并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为德文。

马丁·路德是德语平民化的推动者,陈永麟在《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中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故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城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笔者选取了目前德国较为成功的孔子学院——慕尼黑孔子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将2010年至2017年所有研究慕尼黑孔子学院的论文文献加以整理,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二语习得者对于中国文化、综合口语、汉字书写、孔子学院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语法教学在近10年慕尼黑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中很少被提及。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中提及的七大翻译原则中有四条是关于语法方面的原则,由此可见马丁·路德为德语语法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上是笔者选择以语法教学为切入点的原因。

二、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

1.《圣经》德译本翻译的德语化

德语化(Verdeutschung)这个词语来源于文艺复兴,这个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摆脱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严重禁锢,他们倡导应以人为中心来考察和审视生活,将人的价值置于核心地位。这些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们普遍认为,人应该不断奋斗,人是活在现实中的人,人的合理欲望应该得到满足。于是,一种讴歌人生、肯定现世的文化倾向便产生了,这就是“人文主义”。“德语化”一词意思是用古代语言翻译德语,受伊斯拉莫提出的德语“以读者为导向”翻译思想的影响,路德的翻译针对的受众是普通的人民大众。因为当时的《圣经》大多为拉丁文版本,所以路德致力于采用民族语言进行翻译。马丁·路德为了保证《圣经》能够被普通民众理解,常常身处德意志的市井之间,收集来自于草地上母亲对于孩子的儿语,以及集市上人们经常使用的口语词汇。马丁·路德翻译出的《圣经》德译本在选词和用词上都经过了再三斟酌。在语法方面,马丁路德摒弃了繁复冗长的复杂的官文体,改用较为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多采用语气小品词等语法成分。《圣经》德译本的问世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发展,提高了德意志民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对本族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至今马丁·路德对德语《圣经》翻译的贡献依旧影响着德国人。

2.德语语法生命化

馬丁·路德在《圣经》德译本的翻译中采用意译法,主张采用生动意译的手法翻译德语,而不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因此他提出了7条翻译原则,这7条翻译原则正是马丁·路德对德语的贡献,分别为:①译者可以改变原文的语序;②译者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助词;③译者可以补充连词使译文便于理解;④译者可以省略在译语中无对等表达的源语词汇;⑤译者可以使用词组来翻译单个的词;⑥译者可将隐喻用法译为非隐喻用法;⑦译者需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多样性(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并增加必要的补充说明(解释的准确性)。马丁·路德在翻译中坚持用平民化的语言向读者们传递信息,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使得文章翻译更加平民化、生动化。

三、慕尼黑孔子学院的汉语语序教学

1.慕尼黑孔子学院简介

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成立于2009年,慕尼黑孔子学院的前身为慕尼黑孔子课堂,2012年9月正式升格成为孔子学院。慕尼黑孔子学院已经建成了成熟、完善的成人和青少年汉语课程体系。孔院开设的课程有:少儿汉语(初、中、高级)、汉语强化班(初、中级,高级)、商务汉语、一对一辅导、成人汉语(初、中、高级)、HSK备考班、汉字专题课、语法专题课、书法、国画和茶艺课等16种课型。

2.语法专题课的教学建议

本文主要探讨蕴含式的语言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认为:学生习得语法不是跳跃式的,而是渐进式的,蕴含的关系建立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条件下,即一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是以一种或多种其他的语言形式的出现为前提的。与此对应,学习者习得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以习得一种或多种语言形式为前提的。

以下是汉语语法中语序习得的5个阶段,笔者通过例句加以阐释。

第一阶段:典型顺序(canonical order)阶段

在教授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采用“主语+动词+宾语”顺序即“SVO顺序”,以例句作比较,采用对比法。

Die kinder spielen mimball

(主语) (动词) (宾语)

小孩子们 在踢 球

(主语) (动词) (宾语)

第二阶段:副词前置(adverb preposing)阶段

学生在学习完第一个阶段的“SVO形式”以后,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会运用诸如副词前置的形式,在上一个语法点中,学生会将副词前置。例如:

Da kinder spielen

(副词) (主语) (动词)

那儿 小孩 踢球

(副词) (主语) (动词)

在这一阶段,学生掌握了第一个新的汉语语法形式,那儿,有小孩儿踢球。这儿,有很多花朵,等多种句型。

第三阶段:动词分离(verb separation)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掌握了动词分离的语法手段。在标准的德语中,助动词和动词必须分离,因此可以引入中文中离合词的教学点,例如在句子“我和你见个面”中,原有的“见面”这一语法结构被拆分了。

Alle kinder muss die pause machen

(助动词) (动词)

句子意为:周天有时间吗?我和你见个面

第四个阶段:倒装阶段(inversion)

在这一个阶段学生开始慢慢掌握“副词+助动词+主语+宾语+动词”的语法手段,因为学生的母语是德语,所以在给学生教授时需要熟悉德语的结构成分,即在德语中,某些结构成分前置后,主语的动词必须倒装的形式。

Dann hat sie wieder die knocht gebringt

(副詞) (助动词) (动词)

句子意为:在那儿,我和你见个面吧。

第五个阶段:单句和短语

在德语中,从属句中的限定东西必须出现在从句末尾的位置上,在这一阶段由于汉语没有主从句之分,因此在最后一个阶段给学生引入汉语中单句和短语的成分。

四、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马丁·路德的生平事迹,重点讨论了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德译本对于德语本身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贡献。《圣经》德译本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德语的统一和德国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加速德意志团结统一的作用。马丁·路德提出了“翻译即艺术”的主张,他提出的七条重要的翻译原则值得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借鉴。文章第二部分接续上文中提到的马丁·路德对德语的发展和贡献(德语平民化和语法生命化),介绍了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的现状和以德语作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序学习中体现出的受德语影响的情况。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应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熟悉学习者母语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满意的效果,切实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注释:

①赎罪券:天主教认为人“犯罪”之后即失去了上帝的护佑。如果想要重新获取上帝对人的信任和关爱,就必须做善事以抵罪。天主教会认为他们掌握“功德库”,因此有权力代表上帝来赎特定人物的罪孽。人们只需要支付给教会一定的费用,其灵魂就会得到“救赎”。在马丁·路德所处的时期,教皇利奥十世生活奢靡,酷爱艺术,为了修建大教堂,他即以“赎罪券”的名目作为敛财的卑劣手段。

参考文献:

[1]程子妍.试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11-13.

[2]侯素琴.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3-56.

[3]李晶浩.马丁·路德的译经伟绩与《关于翻译的公开信》[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02):141-146.

[4]李文哲.论马丁·路德对德语的历史贡献[J].外语教学,1994(04):61-65.

[5]刘琴.从《汉语基础》谈对外汉语对比教学法[J].好家长,2017(58):218-219.

[6]刘轶群.汉语在德国中学推广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7]孔院八方[J].孔子学院,2016(04):76-77.

[8]王极天.浅析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及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7(06):170-171.

[9]武晨.德语句型习得顺序及策略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7).

猜你喜欢
圣经翻译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