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
新语文识字教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鼓励多种途径识字,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教材中体现为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识字情境,达到识用结合的境界。
一、“汉字漂流”框架设计
这个框架以识字为起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个性化学习旅行,尝试在真实情境中与生活对话、与伙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促进学习者开放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首先,创设自我对话平台,带着学习者通过字源字理感受汉字的字形美、字音美、字意美。其次,在STEAM理念下创设与生活对话的载体,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个性化的识字学习。再次,在互联网+思维中,营造多元对话交流的学习环境,让汉字在互联网漂流,与更多的伙伴对话。
二、“汉字漂流”典型案例
杏园小学正在进行的对话式学习者课堂的行動研究,汉字漂流记正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温润而生,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下面以“荷”字的漂流记为例,带领大家一起漂流到我们的学习课堂中……
1.从字的起源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荷”作为需要认识的生字第一次出现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文中,作为会写的字出现在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在三年级学生学习《荷花》一文时,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荷”字的字源字理,并提供网上的在线字典等资源,先自己进行学习和整理,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汉字图谱。课上,孩子们先交流自己制作的汉字图谱,并相互学习补充。课文里其他要求会写的生字,也通过这种课前自学,课上交流的方式同步学习完成。
2.将资源转化为二维码,为后续学习者提供帮助,丰富学习方式
前面提到,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要求学生能认识“荷”字,而三年级学生还有更为丰富的资源,我们就将这两个年级的内容建立连接,将三年级孩子的学习资源,由三年级学生配上课文朗读和他们自编的一字一故事,转化成为二维码,并发给一年级的老师和家长,孩子们可以在课前利用手机扫码观看,“荷”的识字教学不需要再在课上进行。我们还采用混龄活动的形式,组织一、三年级孩子利用校本课时间一起制作“光盘生字卡片”,孩子们收集废光盘,包装后在上面写字和绘图,再装上磁性贴,再加上二维码,这样“光盘生字卡”就可以流动起来了。
3.通过人工制品的制作或者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应用,实现跨学科学习
在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学生通过思维故事的形式,感受《荷花》的美,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这篇课文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通过互联网学生搜集到了更多关于“荷花”的文章,感受了大自然中的荷花之美,也感受到了“荷花”的内在美,对“荷花”的寓意和相关的内容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给孩子们布置了课后研究的“长作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开展一次和“荷”有关的研究性学习。在开始这个“长作业”之前,学生会自愿组成小组,并讨论商定活动的框架图,在框架图的引导下,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荷-和”是同音字,这又与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的“和乐融融”紧密关联,孩子们在校园文化和校内外活动,这些真实的情境中,能感受到“荷”字的存在,感受到“荷”的精神的存在。在美术课上他们用画笔画下荷花并做成汉字图谱画;在舞蹈课上他们学会了《小小荷叶伞》……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识字量会悄然增长,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远远超出书本中所能学习到的知识,让学习回归到生活当中,也回归到孩子内心渴求的真正学习之中。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杏园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 253654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