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民安 杨林平 朱曼嘉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人类农业文明历史的一块活化石,在新时期通过更科学的方式对其运作方式和理念模式进行发掘、研究、传承和利用,对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发展农业和保护生态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我国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一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之间循环复合的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2013年5月,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我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17年11月,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此,扎尕那农牧林复合系统遗产的挖掘与传承、保护和开发进入了新阶段。
扎尕那村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在白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地处卓尼县与迭部县接壤,距迭部县城28公里。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三大地形交汇区,也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受地形构造控制,水系均成格状水系。扎尕那村内土壤主要以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植被覆盖率高,耕地主要集中在2400~3000m阳坡中下部和河川沿岸阶地,具备动植生物生存繁衍的良好生态条件,是农林牧复合系统的重要载体。
扎尕那村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其区内居民均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长期以来延续了以寺院为中心的宗教结合宗族制度管理模式,造就了独特的农林牧文化。这种独特的复合文化传承是依托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产方式存在并延续的,扎尕那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为其提供了存续平台。
扎尕那村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而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也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经典范例——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梳理扎尕那农林牧系统形成的历史进程,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时期。时间约在3000年以前,这一时期,白龙江流域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是早期迭部县扎尕那游牧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起源。
2.农耕文化渗入时期。约在三国蜀汉时期,姜维伐魏时在沓中(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屯田种麦,“沓中土地极其肥壮,屯田以充军实”,同时,也把汉民族农耕文明引入甘南地区。
3.形成时期。约在公元312~842年,为吐谷浑和吐蕃统治时期。吐谷浑是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以牧业为主,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是早期农林牧系统形成的重要组成。吐蕃灭吐谷浑后,社会逐渐稳定,人口流动增大,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带动了汉藏在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交流,实现了农林牧系统在青藏高原的广泛分布。
4.成熟时期。约在明中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杨土司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长期稳定,文化交流通畅,促进了农林牧复合系统的发展成熟。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当地居民在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构建的一个具有循环和自给自足特征的农业生态经济单元,是人为适应高寒贫瘠自然条件而采取的适宜性策略。在高原河谷地带两侧的山地中,农、林、牧三者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生物特征依次呈现垂直式、交叉式的布局,从低到高依次为:
1.平均海拔在500~2000米之间,主要在河流沿岸和山岭阴坡的中下部,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地区土质肥沃,灌溉方便,受地形、土质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农业耕种的主要分布区域,称为川水地区。柳树、杨树等种植林一般位于农田周围或河岸边,也有一部分穿插在农田之间,耕种、林草相间,呈现出农林复合的特征。外围林木为农业生产提供制作农具、建筑房屋的材料、燃料等,也起到了防风固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农田中作物间作套种、轮作、秸秆沤肥等生产技术也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2.平均海拔在2000~2600米之间,主要在河谷两岸较低的丘陵地带,一般为峁状形态,该地区林地同草地相间分布,具备进行林下畜牧养殖的条件,一般放养蕨麻猪和黄牛或犏牛,呈现出林牧复合的特征。林业和畜牧业是扎尕那的支柱产业,是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蕨麻猪觅食能力强,能适应高原高寒气候,可终年靠放牧采食,主要放养在草地和河谷地带的半农半牧区,拱食地下的蕨麻和食贝母、秦艽等野生植物的茎叶和籽实,冬春季节因植物稀缺,归圈后也会适当补饲。林地为畜禽的养殖提供了条件,而畜禽的粪便可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肥料,形成循环复合的生态系统,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畜禽产量,也对当地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3.平均海拔在2600~3000米之间,称为脑山地区,主要分布牧场、灌丛与森林。该地区也有部分农田和草地相间分布,系在草地中开垦农田所致,农田面积一般少于草地,呈现出农牧复合的特征。包围农田的草地既可以为农田保持水土,也可放牧牲畜,黄牛等牲畜在农耕和农收时可作为畜力,其粪便可做农业生产的肥料,还为居民提供肉蛋奶、毛皮材料等。高原农田主要种植青稞等禾谷类作物,其秸秆是当地畜禽的主要饲料,晾晒青稞的排架在冬季还可起到圈养牛羊等畜禽的作用。农田耕种与草地放牧的结合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经济类型,对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物质产品,而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尤其是作为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及上游地区,其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生产、生活的场所,也具有文化交流、习俗传播、知识传承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扎尕那村较好保存了传统村落格局,村民居住、生产功能延续不断,是地方社会进步和文化存续的生动参照点,很好展示了农村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地方民众的凝聚力和自尊心,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为当地居民的生存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与严酷的生存环境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与环境高度适应的生产生活系统,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伴随着《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有了明确的保护模式与坚实政策支持。扎尕那的农业文遗产保护肩负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多重任务,需要探索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方法。
1.在坚持以保护和传承为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发掘农林牧系统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创意、乡村旅游、宗教旅游等多种功能产业,改变当地居民传统的农民、猎人和樵夫身份,使其向经营者的角色转变,赋予当前的农林牧产业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消费价值,增强其旅游吸引力。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和出台更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实施规范,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组织编制相关规划,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中,实行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模式。
3.注重发挥人才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农技知识、经营理念、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人才,共同建设美丽扎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