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玲 谭周令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4;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赶超,通过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沿海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促使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上,并在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中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民富裕”的战略目标,中央政府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①西部大开发实施省份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贵州省、云南省。、中部崛起②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省份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省以及内蒙古中部和广东省粤西东北地区,但为了便于后续实证,本文所指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区域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省。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省份包括: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等区域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内化为地区发展动力则更加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伴随着环境保护愈加严格,人口红利消失殆尽,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由传统粗放型生产向环境友好型生产转变,由依靠要素投入、投资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的时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创新能力培养以形成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契合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初衷和目的。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还是在此之后爆发的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相继实现的自动化生产取代手工以及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产业结构升级④产业结构升级含义丰富,本文主要指第一、二、三产业依次转移、升级的过程。始终与经济发展过程相伴随,并承载、支持了技术创新。
Humphrey 和 Schmitz[1]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会以不同的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而在具体价值链位置上的大型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会产生创新溢出作用,会对整体产业升级有所帮助。Ernst[2]对东亚电子行业升级如何受到全球生产网络(GPN)转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垂直的专业一体化生产结构对产业升级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Lahorgue与Cunha[3]对巴西阿雷格里港技术公司开发的“HomeBrokers”项目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地区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巫强和刘志彪[4]从进口国质量管制的角度对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进口国产品质量管制构成了出口国出口企业的市场进入障碍,后者必须通过工艺创新来达到最低质量标准并降低成本保持优势,由此出口国实现被动性产业升级。黄茂兴,李军军[5]基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现实,认为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徐康宁和冯伟[6]认为我国现阶段通过合作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继而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种可行选择。付宏等[7]认为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上述文献主要侧重于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但产业结构升级是否会影响创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金碚[8]对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较早地关注了这一问题。吴丰华和刘瑞明[9],李伟庆和聂献忠[10]随后基于省际经济发展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认为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意义。当前,为快速实现中华崛起、区域协调发展、全民富裕,在大力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下,政府还通过实施多种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分析框架下,加入了政府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政策变量,探讨了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相继实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业生产,自动取代手动以及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等生产方式的转变。但促使这些转变发生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由斯密定理可知,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必然伴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和更加精细的分工。在专业化程度提高和分工深化的推动下,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都不断扩大,由此带动第二产业中新产品、第三产业中新服务不断涌现,而对新产品的不断需求必然会进一步引致产业的不断升级以及行业的不断细分[9]。由此,产业升级的创新促进作用机理包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微观作用机制、以区域主导创新的中观作用机制和以国家为主导的宏观作用机制[9][10]。
微观角度主要指市场需求扩大而对企业产品创新所产生的拉动效应[11]。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会促进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会日益激烈,企业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创新,生产出较之于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谋求发展。而且,不断扩大的市场以及专业化的分工还会对更加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产生需求,那么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培训机制所产生的知识溢出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中观作用机制主要指产业升级过程中地区间的竞争与协作所产生的创新刺激效应。一方面,地区政府面临的政绩考核机制促使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以创新谋求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地区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又会通过合作而弱化创新风险,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中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宏观作用机制主要指产业升级在国际市场上产生的影响继而通过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促进地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依据传统理论,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以后又会反向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在市场环境下,上述三种作用机制将在市场环境中自然地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我国,为了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国家往往会通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有形之手”的推动,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继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内化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首先,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会促使部分东部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根据Baldwin和Krugman[12]的核心—外围两地区税收竞争模型来看,核心地区的企业利润高,可以承担更高的税赋,但是外围地区对核心地区存在潜在的竞争,导致核心区域对企业征税有所收敛。当然,这是对于合作外围区域政府而言,对于非合作外围区域政府来说,往往会通过较低的税率吸引流动要素[13]。当大量的企业流入欠发达地区,促使当地产业升级同时也会加剧区域竞争程度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其次,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促使大量企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Martin和Rogers[14]在克鲁格曼1991年提出的核心—边缘(CP)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基础设施因素,继而发现欠发达国家实施支持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将有利于企业迁入。最后,在战略实施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游说也会左右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向。Ottavianoa和 Thisse[15]在核心—边缘(CP)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游说因素,发现在运输成本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情况下,区域工业企业集聚取决于市场,而在运输成本介于二者之间的时候,政府游说则对于企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路径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地区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路径
毫无疑问,对于受到区域发展战略影响的地区,政府会加大其财政、税收、准入限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首先,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对于受影响地区财政支持会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财政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手段作加速地区产业结构变动[16]。一是财政支持可以产生财富效应,例如地区政府为扩大支出而向外发售债券募资,当公众持有债券资产数量增加时,自身拥有的财富增加则会刺激其消费而扩大市场需求。二是财政支出具有显著的生产效应,一方面政府加大对于支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对于具体设备设施的修建,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优化制度环境等,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对于产业的承接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对于较高级的人力资源产生吸引作用,从而为产业升级、地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动力。三是内部需求效应,大量的财政投资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扩大会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但财政手段并不总是促进地区产业升级,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各种财政手段,例如政府采购、财政直接投资等弥补市场主体的不足,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财政手段对地方产业进行保护,对产业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在税收支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调节税收改变产品供求关系,影响经济活动收益、成本,继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为吸引外部企业进入欠发达地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地区政府部门自然会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迁入,进而促进本地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最后,在准入限制方面,由于在政策作用地区,政策弹性逐步变大,尤其是在中国式分权的激励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取得政绩、官员为了快速晋升,往往更为注重短期GDP的增长,而忽略地区长期发展[17]。继而导致短期内投资急剧增加,政策范围内资源“开发”演变为掠夺式“开采”,虽短期内提升了地区工业产值,但却会因为地区“软环境”建设不到位,导致后期发展乏力,这一点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表现[18]。
事实上,我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在依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而有目的地制定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为落后,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推动地区工业化的实现。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旨在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并达到巩固国防的目的。而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央将西部大开发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2001-2010)主要任务是提升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阶段二(2011-2030)主要任务是在前一阶段的成就上巩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飞跃;阶段三(2013-2050)的主要任务是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⑤关于西部大开发工作阶段的论述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而当下,西部大开发工作处于一二阶段之间的过渡时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之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升级也主要是承接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加速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而中部崛起战略也旨在依托地区发展基础,加速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中部六省份也主要定位于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则是在原来坚实的工业基础上改革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其重点并非在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于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通过对比三大区域战略重点可以发现,中部和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方向是工业化,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向第三产业升级,这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经济规律。
依据本文研究目的,本文重点关注我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为地区创新能力,核心解释变量为区域发展战略虚拟变量以及产业升级变量,其余为控制变量。
1.被解释变量。一般情况下,专利数量和创新之间具有较高的联系,而且由于专利数据易于收集、质量较好等优点,而被广泛视为衡量创新的重要指标[19-20]。但专利数据难以体现出创新的经济价值[21],部分学者转而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22]。但新产品销售收入虽然解决了创新的市场价值问题,却对于生产流程以及技术的切实进步反映不足。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做法,保障结果的可信性,同时使用地区申请专利数目和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数额作为地区创新的衡量指标。由于地区专利申请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而三者所具备的创新性并不一致,因此参考已有的做法对三者分别赋予 0.5、0.3 和 0.2 的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数作为最终专利指标[23-24]。
2.核心解释变量。根据本文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指一、二、三产业的依次递进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变量用第二产业比重(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比重(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三大地区发展战略用虚拟变量表示,其中:西部十二省份在2000年以后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用以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六省在2003年以后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用以表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北三省在2003年以后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用以表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3.控制变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虽然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完善,但政府干预对于地区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控制政府干预变量,并用地区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表示。创新往往和地区开放程度相关,开放程度越大的地区会通过外部知识溢出以及区域间技术转移等促进本地区创新[25],因此控制地区开放程度这一影响因素,并用经汇率计算后的进出口总额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是承载地区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方面,因此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地区GDP的比值表示。发展中国家往往将引进外资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手段,外资进入会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而且外资的溢出效应还能辐射周边,产生示范作用。因此,本文控制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因素,并用经汇率计算后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GDP的比值表示。高等院校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人力资源输出的重要源泉。在此,本文控制地区教育水平,并用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与地区总人数的比值表示。本文所涉及的具体指标及其计算方式见表1。
本文数据涵盖了1995-2013年间除港澳台以及西藏⑥因为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较多,且不易补齐,因此本文从研究个体中删除西藏地区。以外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除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来自于中国统计局官网,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数据来自于Wind资讯以外,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对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本文采用对面板数据常用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yit为表示区域创新的被解释变量;policyit为区域发展战略虚拟变量,其中,policy_wd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policy_mid表示中部崛起战略,policy_ne表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industryit为产业结构变量,policyit*dustryit为区域发展战略虚拟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之间的交乘项,controlit为其他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干扰项。模型所关注的核心系数为β3和β1+β3,其中β3表示相对于非战略实施地区,policy_mid受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影响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创新培养的影响;β1+β3表示在受到区域发展战略影响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如果β3为正,则表示相对于没有受到区域发展战略影响的地区,受到相应战略影响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如果β1+β3为正,则表示受到区域发展战略影响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存在负向抑制作用。
表1 变量设定和计算方法
本文选取了1995-2013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stata14.0软件的处理,对上述分析进行了验证,计量结果见表2和表3。表2和表3分别验证了区域发展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向第二、第三产业升级的政策促进效应的回归结果,经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由表2、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作用。其中,表2中的系数全部为正,说明相较于非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地区,受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影响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创新培养具有更大的影响。而且表2中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β1+β3为正,说明受到区域发展战略影响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向第二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表3中东北地区β1+β3为正,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β1+β3为负,说明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第三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负向影响。
表2 区域发展战略作用下第二产业升级对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影响
这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下: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因此还不充分具备大力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能力;在战略导向方面,现阶段西部大开发处于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而中部崛起战略也旨在依托地区特色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而东北地区由于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工业化水平较高,具备了向更高层级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同时,在产业发展困难的情况下,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也是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故此在战略定位时就指出要改革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表3 区域发展战略作用下第三产业升级对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影响
按照现有理论及实证研究结论,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地区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升级所产生的需求拉动、分工协作以及区际、国际竞争都好促使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创新,而这会在回归模型中产生一定的内生性问题。而且,上述回归模型暗含了产业升级会即时影响创新的假设,而现实情况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惯性。故此,本文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引入模型以提升其合理性。为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估计(Two-step System-GMM)对可能产生的内生性进行克服,以检验上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两阶段系统广义矩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表5和表6,分别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从GMM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表4、表5和表6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说明了地区创新具有一定的惯性,上一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自然也会在下一期的创新方面表现出优势。而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地区,第二产业和政策交叉项的符号显著为正,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和政策实施交叉项符号为正,与前文回归结果一致。
表4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机制检验
表5 中部崛起战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机制检验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地区产业升级与地区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1995-2013年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会通过加大地方财政、税收及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对地区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影响;而且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因其工业基础较为落后,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更有利于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而东北地区由于已经具备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因此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更有利于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表6 振兴东北战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机制检验
首先,要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速区域创新能力的养成。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逐步形成地区内在经济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区域创新能力养成的过程。虽然经济系统的自然演化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为加快我国创新体系的形成,实现中华崛起的理想,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快速内化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不冒进、不跟风。针对西部和中部地区应该以加速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而这对东北地区则应该大力促进地区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其次,要更加重视在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各项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因为财政政策虽然可以产生财富效应、生产效应及其衍生的内部需求效应[26],但也会产生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主义,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产生抑制。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良好的地区市场环境,通过简政放权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地区创新。例如,截止2016年中央累计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行政审批取消以后新注册国际招标机构数量相较于原来增加了2.5倍⑦数据来源:人民日报,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6/content_5053878.htm,2016-3-16.,激发了市场活力。
最后,为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且要促进地区积极与国际接轨,促进地区与地区以及地区与国家等的专利流通。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实施人才引进策略,有针对性地去吸引、挖掘地区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通过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热情,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1]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17-1027.
[2]D Ernst.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ast Asia's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Upgrading Perspectives in Malaysia[J].Economics Study Area Working Papers,2002:149-162.
[3]MA Lahorgue,ND Cunha.Introduction of innovation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developing region:The case of the Porto Alegre Technopole‘HomeBrokers’Proj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4,2(3):191-204.
[4]巫强,刘志彪.进口国质量管制条件下的出口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7(2):53-61.
[5]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143-151.
[6]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58-67.
[7]付宏,毛蕴诗,宋来胜.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 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9):56-68.
[8]金碚.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J].中国工业经济,1991,(9):14-21.
[9]吴丰华,刘瑞明.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5):57-69.
[10]李伟庆,聂献忠.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7):1008-1016.
[11]Josef Zweimüller1.Johann K.Brunner2.Innovation and Growth with Rich and Poor Consumers [J].Metroeconomica,2005,56(2):233-262.
[12]Richard Baldwin.Paul Krugman.Agglomeration,integration and tax harmonization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48(1):1-23.
[13]洪俊杰,刘志强,黄薇.区域振兴战略与中国工业空间结构变动——对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08):28-40.
[14]Martin P.;Rogers C.A..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3):335-351.
[15]Gianmarco I.P.Ottavianoa and Jacques-Fran?ois Thisse.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3(3):429-456.
[16]毛军,刘建民.财税政策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6):21-30.
[1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06):33-40.
[18]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32-43.
[19]Krammer,Sorin M.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in transition: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5):845-860.
[20]李蕊,巩师恩.开放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技术创新——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3):1-9.
[21]刘思明,侯鹏,赵彦云.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来自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40-57.
[22]李勃昕,韩先锋,宋文飞.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 R&D 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2013,(7):1032-1040.
[23]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7):174-187.
[24]白俊红,卞元超.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16,(11):39-55.
[25]王华,赖明勇,柒江艺.国际技术转移、异质性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131-142.
[26]郭晔,赖章福.政策调控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1,(04):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