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军,黄 姝,倪建俐*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 202150;
2.崇明区新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2156)
老年习惯性便秘是指年龄60岁以上且长期或慢性功能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非器质性排便频率减少,或排便困难或费力和粪便干燥硬结或黏滞难排,症状持续大于12周[1]。习惯性便秘可导致痔疮、腹胀、脱肛、肛裂、直肠癌等,严重者可诱发脑血管意外,甚至有报道老年人因排便困难而猝死。临床上常应用胃肠动力药或对症治疗,多用果导片、多库酯钠片、比沙可啶等内服药,或外用开塞露等达到治疗效果,但容易产生依赖性及不良反应,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笔者收集了102例老年习惯性便秘,采用加味六磨汤治疗,并联合针灸,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诊断标准[2]。
1.1.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2)年龄大于60岁,经告知后同意加入本次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者;3)其中粪便形状、排便间隔、排便困难症状评分累计5分以上者;
1.3 排除标准 1)凡是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或未按医嘱服药而影响疗效判断者;2)因长期服用其他药物(吗啡、可待因等)导致便秘者;3)经检查诊断为消化道肿瘤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慢性便秘患者;4)因主观因素而不能接受汤药和针灸治疗者;5)伴有严重高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
1.4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疗效观察中102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门诊2016年2月-2017年1月诊治期间收集,且均符合上述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102位观察对象分组,其中51例纳入治疗组,按年龄段划分:60~70岁15例,70~80岁20例,大于80岁16例,平均年龄76.5岁;其中男21例,女30例,病程最短者为2月,最长达十余年。51例纳入对照组,按年龄段划分: 60~70岁18例,70~80岁21例,大于80岁12例,平均年龄77.2岁,其中男24例,女27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达十余年。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比沙可啶肠溶片口服,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2周。
2.2 观察组
2.2.1 中药治疗 药用生地黄15 g,玄参15 g,当归9 g,沉香3 g,生大黄6 g,槟榔、乌药、木香、枳壳各9 g。大黄、沉香后下,每日1剂,用水浸泡30 min,文火煎煮30 min,取汤汁500 mL,分2次早晚温服,餐前30 min服用。热盛大便明显干结,伴有小便短赤者加麻子仁、杏仁各9 g,生大黄用量加至9 g;气滞伴胸胁满闷,腹部胀痛者加郁金、香附各9 g;气虚肛门坠胀或伴有脱肛者加黄芪、党参各15 g,升麻9 g;血虚面唇淡白者加阿胶(烊服)15 g、生地黄改用熟地黄,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者加桂枝9 g,熟附子3 g(先下),血瘀明显舌质见瘀瘢者加桃仁、红花各9 g。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2周。2组患者均嘱咐其每日多饮水,以温水为佳,可加入蜂蜜30 g以润滑胃肠(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坚持每日适当运动,固定时间排便,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2.2 针灸治疗 针灸主穴选取大肠腧、天枢、支沟、上巨虚4个穴位[4],毫针刺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热盛明显者加配曲池、太冲,阴虚明显者配太溪、照海,气血虚者配足三里,阴寒偏盛者配神阙隔物灸,1次/d,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3 观察项目与方法
2.3.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治愈:2 d内有排便,大便软润,解出时通畅不费力,短期内不会复发;2)好转:3 d内有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时欠通畅,但比服药前明显有好转;3)未愈:服药后症状基本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但是停药后症状如治疗前。
2.3.2 通便效果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功能性便秘评级法拟定,见表1。
表1 功能性便秘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2.3.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及积分总和 参照中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便秘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采用4级加权评分法进行评分,对治疗前后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的神疲乏力、腹部胀满、神志、舌苔、脉象,采用3分法进行评分。根据观察症状体征的分级标准按轻重程度加以记录。采用积分法计算出中医症状总积分。
2.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观察获得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EXCEL”和“SPSS 19.0版”软件。并将计量数据做正态性校验,正态分布数据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非参数检验。计数类数据采用χ2加以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5%;组间临床疗效对照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显著优势,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对照分析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照分析表(n = 51) 例
3.2 通便效果指标变化情况 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粪便性质、排便困难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排便间隔、粪质性质、排便困难症状积分比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便效果分析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通便效果变化分析表(± ,n = 51) 分s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通便效果变化分析表(± ,n = 51)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排便间隔 粪便性质 排便困难症状观察组 治疗前 2.89±0.96 2.72±0.86 2.58±0.61治疗后 1.52±0.72#△ 1.13±0.36#△ 1.08±0.12#△对照组 治疗前 2.67±0.91 2.86±0.74 2.46±0.58治疗后 2.21±0.81# 1.96±0.48# 1.96±0.31#
3.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变化分析 组内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所改善,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腹部胀满、神志、舌苔积分、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症状积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对比分析表(± s ,n = 51) 分
表4 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对比分析表(± s ,n = 51)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神疲乏力 腹部胀满 神志 舌苔 脉象 中医证候总积分观察组 治疗前 2.63±0.62 2.52±0.26 2.23±0.63 2.56±0.36 2.16±0.42 12.06±0.82治疗后 1.95±0.46# 0.43±0.21# 0.76±0.13# 1.04±0.50# 0.51±0.36# 3.52±0.72#对照组 治疗前 2.99±0.66 2.44±0.79 2.32±0.26 2.11±0.82 2.26±0.23 12.93±0.72治疗后 2.05±0.62# 1.13±0.42#△ 1.86±2.10#△ 1.52±0.36#△ 0.46±0.44# 7.41±0.53#△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病症,据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者达到18%~28%,女性居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功能的下降,便秘患者也明显增加[6]。西医认为便秘主要因结肠肛门疾病和肠外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一些社会与心理因素导致。内科常选用促进胃肠动力药、泻药及盐水灌肠等方法。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中医认为便秘的基本病机皆因大肠失去正常的传导功能,粪便长时间停留在大肠,水分过度吸收,粪便干结而导致。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肺肝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脾的升发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通调达,以及三焦的吸收水谷精微和传化糟粕等各种气机的运动形式,共同辅助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把便秘归属于“便秘”“腹痛”等范畴,治疗以通腑导积、行气通便为主,不同证型分别以辨证施治[7]。
六磨汤最早见于《世医得效方》,由木香、沉香、乌药、大黄、枳壳、槟榔六药组成[8]。方中木香性温,味辛,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之功;沉香性温,味辛,具有降气止痛,纳肾温中之功;乌药性温,味辛,具有理气消滞,温肾祛寒之功。木香、沉香、乌药三药配伍共为君药以疏肝行气、理气导滞 ;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泻下通便,荡涤胃肠之功;枳壳性温,味苦,具有宽中理气,行滞消胀之功[9];槟榔性温,味苦,具有降气消积,行水导滞之功。大黄、枳壳、槟榔三药配伍共为臣药以破胀消积,行气导滞[10]。加用生地黄、玄参、当归以养阴润燥,并寓有“增液行舟”之意[11]。全方9味中药配伍应用便具有养血滋阴,行气润肠,宽中通便之功效。而且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此9味药均能使胃肠蠕动增加而促进排便[12]。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注《针灸甲乙经》治疗便秘的循经选穴作了详尽的著述[13],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多为虚秘,故选取大肠腧、天枢、支沟、上巨虚为主穴[14]。大肠腧为大肠腑气传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支沟能利胸胁,通肠腑,具有宣导三焦之气机,通调腑气之功;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15],《内经》曰:“合治内腑”,故取上巨虚可疏通大肠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16]。故取此四穴以达到通导肠腑,行气通便之功。
本研究表明,笔者应用加味六磨汤联合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其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4.11%,高于对照组患者72.55%,观察组临床疗效也比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而且,比较其通便的疗效(排便间隔、粪质性质、排便困难症状)、改善单项的中医症状积分(腹部胀满、神志、舌苔)、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观察组也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观察结果表明加味六磨汤联合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排便情况,且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1]彭炜,张学斌,黄穗平.社区中医诊疗使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1.
[2]Drossman D A. The Functional Gast rointestio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Gast roenterology, 2006 (130):1377-13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18.
[4]丁庆刚.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进展[J].中国中医药, 2015, 13(9):148-14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3:131-132
[6]王明星.180例便秘的临床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1):74-75.
[7]刁娜,白建杰,林秋贤,等.从胃肠角度探讨便秘的辨证论治[J].吉林中医药, 2012, 32(3):238-239.
[8]曾山.六磨汤治疗气虚便秘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8):74.
[9]张配远.加味六磨汤治疗肛肠术后排便困难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2):93-94.
[10]韩嵩,孙玉明.六磨汤加减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胃肠功能障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1):136-138.
[11]程瑞,颜勤,徐学义.徐学义增液行舟辨证治疗老年便秘[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 30(3):12-13.
[12]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12, 43(3):613-620.
[13]王静.探讨《针灸甲乙经》对治疗便秘的认识与论治[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8(7):43.
[14]韩岩.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0例[J].吉林中医药, 2005,25(9):44.
[15]贾菲,邱剑锋,袁亮,等.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研究近况[J].吉林中医药, 2007, 27(3):60-62.
[16]罗和生.慢性便秘的合理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 28(3):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