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菁 刘清海 孙慧兰 王晓鹰 于占洋 徐 杰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510080
医学类高校学报是高校传递、交流科研信息的基本平台和引领科研方向的重要窗口[1]。影响因子(IF)是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的总被引频次除以该期刊在这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如今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测量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是测量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大量学者围绕影响因子研究了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指标之间的关系[3-5]。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期刊的栏目设置,钱尔凡[6]认为栏目设置是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影响因素,栏目设置是期刊的框架,反映了期刊的特点,是期刊内容组织的重要手段;赵建华[7]探讨了4种期刊的栏目设置方式,各个期刊共同设置的栏目及其特征等;高雪山等[8]比较了国际四大医学周刊的固定栏目和非固定栏目,分析各栏目下的内容和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办刊启示。目前的研究大多围绕栏目设置本身,鲜有文献比较不同影响因子的期刊栏目设置异同,而不同影响因子的医学类高校学报栏目设置异同就更少有文献报道。为了更好地传播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本课题组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栏目设置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总结期刊的优秀办刊经验,探讨医学类高校学报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医学类高校期刊属于综合类医学期刊,栏目设置虽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征。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按照2016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序,选取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医学类高校学报(以下称为“高影响因子学报”)和排名末10位的医学类高校学报(以下称为“低影响因子学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栏目设置。研究对象去除中医类和职业技术类学报。检索日期为2017年4月29日。
登录中国知网,点击“期刊导航”,检索“栏目浏览”和“统计与评价”内各个期刊的相关指标,获取栏目设置、2014—2016年该栏目文献被引频次和2014—2016年该栏目载文数量等数据,计算各栏目影响因子。
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学特征,检验各项指标正态性,其中学报2014—2016年栏目平均影响因子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高、低影响因子学报之间栏目影响因子的差异,发现显著性系数P小于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这20家学报的基本情况,整理和归纳数据,得出高影响因子学报和低影响因子学报的基本情况(表1~2)。根据表1~2所示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统计学特征。
表1 2016年高影响因子学报基本情况
表2 2016年低影响因子学报基本情况
由于行业内没有关于医学学报栏目设置、命名的统一标准,因此将类似的栏目合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样本学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开设栏目情况,发现《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刊发的所有图书连载可以合并为一个栏目,其他学报内的消息和讯息、病例报道和病例报告可以分别合并为一个栏目,综述、特约述评、专家笔谈、专家述评可以合并为一个栏目,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问题研究、孤独症专题等可以合并为专题研究,临床病例讨论、疑难/罕见病例分析可以合并为病例讨论与分析,得出样本学报栏目的基本数据(表3~4)。由表3~4的结果可知,临床类文章、综述、病例报道等栏目在各医学学报中设置频率较高。
表3 高影响因子学报栏目统计
表4 低影响因子学报栏目统计
根据表3~4所示的学报栏目设置,发现2组学报有部分类似栏目。为了进一步探究高影响因子学报开设栏目的科学性及其对期刊影响力的贡献,比较各组学报的栏目影响因子,探究其中的差别,结果见表5。栏目影响因子借用期刊影响因子的表述,即2014—2016年该栏目文献总被引频次除以2014—2016年该栏目的载文总量。
表5 2组学报2014—2016年栏目平均影响因子比较
栏目稳定性是评价学术期刊设置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是体现办刊质量的标志[9-10]。2016年高影响因子学报栏目数量为4~34个,栏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栏目数量为34个,最少的为《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栏目数量为4个;低影响因子学报栏目数量为4~11个,栏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和《泰山医学院学报》,栏目数量均为11个,最少的为《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栏目数量为4个。多数高校学报每期栏目数量固定,各期之间的栏目数量差别小于3个。尽管个别学报栏目数量较多,观察该刊全年的栏目设置,发现其载文数量较多的栏目全年出现频率较高,载文数量较少的栏目出现频率较低。此举既可照顾优势学科,又为小学科发展营造空间。
统计发现,高影响因子学报在2016年开设综述、专题研究的期刊均为10种,开设病例报道栏目的期刊为7种,开设技术方法、论著的期刊均为6种;而低影响因子学报中,8种期刊开设了综述栏目,6种期刊开设了临床医学,5种期刊开设了护理、教学研究、经验交流、论著(表3~4)。以上数据说明综述、临床类和论著栏目是各学报的固定栏目。低影响因子学报仍保留按照体裁和学科分类的栏目设置,而高影响因子学报的栏目设置已经逐渐细化[11]。此外,各学报均按照学科甚至某一研究方向开设不同题材的栏目,例如专题研究、更年期与妇科生殖内分泌、孤独症专题、血管外科专题等,这些栏目灵活地显示了专题的特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各学报还开设了一些非固定的专题栏目,例如埃博拉病毒、震后医学、纳米制剂研究和生物工程产品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等“一次性”栏目。由于栏目划分的学科相对较小,稳定性较低,但是该项目与当前的热点研究吻合,反映了各期刊对于热点问题的敏锐度。与低影响因子学报相比,高影响因子学报较少设置护理、中医中药栏目,均无教学研究、医学教育栏目。
为了进一步探究各个栏目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在观察和分析表4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各个栏目影响因子的独立样本t,结果发现α小于0.05,2组栏目影响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学报共同设置的栏目中,高影响因子学报的栏目影响因子普遍大于低影响因子学报(P<0.05)。该现象可能与高校自身的学术能力、学术背景、学报的作者群体,以及稿件的质量有直接关系。高影响因子学报中综述的栏目影响因子为2.79,论著的栏目影响因子为2.35,临床研究的栏目影响因子为2.14,3个栏目的影响因子均高于栏目影响因子总体平均值1.79,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程度较大。由于各样本学报均开设了综述、论著、临床研究3个栏目,因此编辑应该考虑同样的栏目设置情况下,论文作者来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第一次撰写论文的学生;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否属于热点或者研究集中区;论文的标题、行文等是否吸引人。除此之外,高影响因子学报独有栏目技术方法的栏目影响因子高于低影响因子学报目前开设的所有栏目(表5)。由于技术方法栏目刊载一些前沿的实验方法和医疗技术,代表了部分高新技术,其稿件内容丰富新颖,容易被引用和学习。由于各类尖端技术未必是当前主流技术或者广泛开展的技术,因此栏目未必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突出贡献;但是从战略的高度分析,此类栏目给技术方法类论文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体现了期刊栏目“百花齐放”的方针。医学学报可以从各个角度设置和优化栏目,从而增加学报的被关注度和被利用度,全方位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2-13]。
不同影响因子的医学学报中,栏目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比较了此类差异的来源,分析了各自的优劣。由于研究样本数量较小,结论可能不够全面。在《科学引文索引》导向下,医学学报面临本校优秀稿源大量外流等困境,为扭转局面,各学报应当充分发挥所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深入本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积极了解热门和新兴学科,捕捉热点动态,据此设置特色栏目,从而增加学报文献的被关注度和被利用度。各学报可以根据发展的定位主动出击,深入科研一线,与科研人员一起策划选题,利用院校的特色专业的科研团队、优秀编委专家的资源主动约稿[12]。通过优化采编流程,减少出版时滞[13]。通过准确、及时的高校学术成果展示,引领热点学术方向,传播和示范医科学术规范,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使医学类学报在医科学术交流,甚至在传承高校学术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张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应对策略[J]. 出版广角,2017(3):48-50.
[2] 林萍. 我国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3] 盛丽娜. 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76-79.
[4] 夏成锋,林江娇. 2007—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主要计量指标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8):900-903.
[5] 韩维栋,胡爱玲,国荣,等. 中国24种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05-112.
[6] 钱尔凡. 高等医学院校学报栏目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144-146.
[7] 赵建华. 4种心理学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的分析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2):117-120.
[8] 高雪山,钟紫红. 国际著名四大医学周刊栏目设置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46-850.
[9] 刘江霞. 6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90-894.
[10] 吴倩,郭铁成,熊芝兰. 试论医学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62-465.
[11] 尚淑贤,吴晓初. 中外临床医学期刊栏目设置比较分析[J]. 编辑学报,2010,22(5):406-408.
[12] 陈汐敏,接雅俐,蒋莉,等. 从6种医学学报的高被引论文分析看如何提高医学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66-670.
[13] 杨媛媛,雷晓梅,李少闻. 2007—2013年《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学术影响力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6):62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