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水 木 于龙广 图
新城镇蔬菜产业扶贫基地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洲”,大余县新城镇地处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步入新时代,在这片拥有着优美自然风光与优良生态环境的沃土上,正在奋力谱写绚烂的脱贫攻坚新篇章。
近年来,新城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了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通过产业奖补资助1487户贫困户自行发展产业,建成26个产业基地,创办23个村级扶贫车间,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打造三千亩蔬菜扶贫基地。从2015年到现在,全镇脱贫1046户3856人。如今,徜徉在新城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一派崭新的气象。
水南新村公园一景
新城镇水南新村
12月26日,记者来到大余县新城镇水南村,只见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两旁,一幢幢修葺一新的小洋房错落有致,白色的外墙上全部画上了展现农村美好生活的水彩画,亭台楼榭和休闲广场、大会堂也是一应俱全。据了解,大余县水南乡村振兴示范区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投资3.2亿,是大余县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大举措。
示范区把新农村建设与设施农业建设有机结合,建设“园在村中、村在园中”的“产业园区+新村”的产村融合、宜居宜业的新格局。统筹政策资金、筹集村组及社会资金,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拆除土坯房241间,硬化道路5.4公里,建设沿江旅游公路2.8公里,房屋立面改造3.3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0盏 ,庭院整治427户,实行保洁网格化管理与门前三保制度。开展乡风文明行动,订立村规民约,评选身边好人和卫生文明户,组建村级文艺演出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引导红白喜事俭办,收缴棺木115副,实现火化率100%;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实行综治网格化管理,成立新乡贤调解组,开展农民法律知识培训,开设道德讲堂,推进村务、党务公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把水南村打造成新形势下“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美丽乡村。
采访组在新城镇蔬菜产业扶贫基地采访
大余县日日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大棚
贫困户在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务工
新城镇千亩蔬菜扶贫基地是大余县2016年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攻坚战重点建设工程。基地建设由大余鹭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特色精准扶贫基地、高产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流转土地,租金获利。在土地流转阶段,由各村党支部牵头,村委召开村民大会,由党员带头自愿签订协议,在3个月内共流转土地1500亩,其中贫困户128户,平均每户农户得到每亩每年480元土地流转费。
建立合作社,规模耕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成立胜利、丰收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帮助三个村共634户农户加入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三个村的312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在年底根据鹭溪公司经营情况分红。合作社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菜苗,提供符合无公害农业要求的农药化肥和先进的蔬菜种植理念及技术指导,统一指导农户进行蔬菜耕种、培育。
贷款扶持,入股分红。用足用活“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协调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的免息产业贷款,入股捆绑到千亩蔬菜基地,实行年底按比例固定分红,实现了每年有“长流水”的固定收入。目前,共有203户贫困户加入了“信贷通”,通过免息贷款入股,并获得了第一年(2016年)分红3120元,在第二年固定分红3200元,第三年分红3400元,极大地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落实岗位,就业增收。目前基地已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提供了搭棚、扩路、修渠、土地平整等多个就业岗位,在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有120名贫困户参与了基地建设,长期固定用工有28名,每月务工收入2000余元,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辐射带动,自种创收。基地对土地流转了的贫困农户实行返田包租制度,由贫困户实地查看,免费认领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耕种,由基地育苗中心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苗,派出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统一提供化肥农药并实行优惠,按市场价回购并纳入鹭溪公司品牌销售。目前共有20户贫困户实现了返田包租,部分贫困户通过自种蔬菜、基地统一回收农产品可每月增加收入2000多元。基地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各产业呈放射状发展。
新城镇精准扶贫培训车间
新城镇水南村精准扶贫车间
“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就挣到钱,而且上班时间自由,再也不用担心照顾不到家里的孩子了。”贫困户黄茂娣一边编着藤椅一边告诉记者,“多年前丈夫突然离世让原本富庶的家庭陷入困境,家里还有三个小孩,出去打工的话根本顾不上家里,是扶贫车间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首创扶贫车间。据了解,“扶贫车间”进镇入村,是新城镇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2月,兴建新城镇新建五金仿藤家具厂,并以该项目为龙头,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截止目前,全镇共建设扶贫车间23个,带动就业4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近100余人。新吸纳的贫困人员第一个月培训阶段人均30-40元/天,经过2-3个月可达70元/天,经过半年以上培训的一般熟练工可达100元以上/天。扶贫车间实行奖勤罚懒制度,极大地促进了车间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车间效益,进而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
新城镇水南新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针对贫困劳动者不同培训需求,统筹培训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电商培训。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一是流动培训,聘请农林牧副渔行业专家,常态化开展罗汉果、脐橙、蔬菜等种植业育苗、管护以及蜜蜂、家禽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二是结合我镇留守妇女较多的现状,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我镇一共组织了三次121名妇女参与家政服务培训,学习基础知识、家庭礼仪、操持家务、养老护理、育婴护理、家庭保洁知识等课程,为合格者颁发家政培训合格证书推荐就业。三是电商培训促精准扶贫,依托我镇丰富农副产品资源,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我镇组织6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余人,多次开展电商培训班。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着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旅游扶贫成新动力。建设周屋乡村旅游景区、鹭溪千亩蔬菜基地和水南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建立“生态旅游+贫困户”发展新模式。直接向贫困户提供了蔬菜种植、采摘、加工、装运、保安、保洁等岗位200多个,每月务工收入2450元。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方式,带动贫困户生产芋荷、红糖、腐竹、竹筒酒等旅游农产品;向农家乐和农家旅馆提供生态养殖鸡、鸭、鱼等食材增加收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各产业呈放射状发展。
公益性岗位兜底。结合乡风文明、家园清洁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书屋、森林防护等,开发了村组保洁员、河堤巡防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护林员等5类公益性岗位,帮助97户贫困户解决就业,确保每户贫困户每年收入达到7200元,优先解决一些特困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
以全覆盖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为目标,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直接让有场所、有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增加家庭收入,是一项生态环保的扶贫项目、民生工程,超越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操作简单、权属清晰、收益稳定,受到百姓普遍欢迎。我镇把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作为产业覆盖的重点来抓,2016年全年举行超百人集中面签仪式6次,办理光伏申请面签1288户。首批554户贫困户发放光伏产业补助资金272.5万元,已经开始获得光伏收益,贫困户每年获得5000元以上的固定收益。第二批分布式的光伏电站正在安装。
以全覆盖发展能力弱贫困户为目标,集中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让集体经济收入更好的服务于发展能力差的贫困群众。为全镇23个村每个村安装至少60KW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其中已建成4个村级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710千瓦,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160户,预计户均年收益可达2000余元,并计划吸纳360户贫困户入股其他村级电站集中建设,使村集体每年拥有6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所得利润大部分由贫困人口享受。同时吸纳全镇剩余贫困户参与160KW装机容量的镇级集中式光伏电站。通过两种捆绑吸纳贫困参与集中式光伏电站,可确保发展能力较差的贫困户连续6年每年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
在希望的田野上,稻浪翻滚,丰收在望;在幽静的林海中,生机盎然,苍翠蓊郁;在忙碌的建设工地上,车流穿梭,如火如荼。我们相信,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新城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