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2018-03-22 02:18陈鹏
魅力中国 2018年35期
关键词:非遗融合旅游

陈鹏

摘要:近几年,全国各地借助非遗开发旅游项目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融合发展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与文化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有选择,有适度,有成效的面向旅游市场,进行科学规划与生产性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进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结合镇巴近年来国家级保护名录“镇巴民歌”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可以洞见延续"非遗"生命力的可行性与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借助非遗开发旅游项目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非遗项目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本文就从镇巴民歌与我县旅游的交融点,民歌对旅游的作用,旅游对民歌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民歌做强旅游文化产品几个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一、镇巴民歌与旅游的交融点

镇巴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承载着镇巴一代代的文化记忆,是镇巴人民生活与智慧的结晶,其中,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镇巴民歌”,更是这片热土的历史见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活背景,镇巴民歌亦然,它是镇巴农耕社会生活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镇巴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是山坡上的旱作植物。那时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声音就成了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你一声吆喝我一声吼,一来一回当中逐渐吼成了一定的节奏与旋律。他们在共同劳动中,为了打破山里沉寂苦闷的日子,你唱我随中,相互之间带有谐趣调侃的味道了,同时也调节了劳动气氛。如抬石头、打夯、拉风箱等,常常通过口号来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成为流传下来的一种原生态民歌。

旅游:“旅”是旅行,外出;“游”是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二者中“旅”是方式,“游”是目的,“游”也是重点。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多年,旅游要素从原来的“吃、住、行、游、购、娱”升级为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要素的变化实际是内涵的丰富过程。

通过以上情况看,民歌与旅游虽描述的是不同的人类活动,但从内涵上有他们的交融点。一方面民歌占了旅游六要素中“养、学、闲、情、奇”五大要素。民歌是中华传统美德、濃烈爱情、劳动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听民歌可以修养身性;听悠扬的民歌,放松心情,当然也是休闲的不错选择;民歌的寄情山水、赞美自然,打情骂俏、诙谐幽默也是陶冶情操的好东西;民歌中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征正好符合旅游者追求的“奇”和“异”。另一方面,民歌是一种“活态”传承,只有传唱和表演才能发展,才有意义,而旅游业带来的大量游客正好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演进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为民歌实现价值提供了平台。因此民歌与旅游融合发展便成了理所当然,也可以说佳偶天成。

二、结合我县旅游、服务行业的优势,让镇巴民歌覆盖所有接待场所

镇巴民歌是我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将镇巴民歌演唱引入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场所,把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镇巴民歌,镇巴渔鼓制作成高档次的光盘和工艺品渔鼓筒,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商业包装宣传,如当地的各类品牌茶叶很有名,结合这些品牌,例如“品汉中仙豪,赏镇巴民歌”等类似“愉林老窖”的做法融入商业中,这样不仅推动了镇巴土特产品的知名度,对增强镇巴民歌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情感交流、娱乐水平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立足我县创建“山水园林观光城市”和“一河两岸三带”的整体规划策略,实现镇巴民歌在各个领域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当地政府重视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山水园林观光城市”。结合我县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思路,将民间文化融入其中,推动我县的城市建设、旅游事业的空前发展,有步骤、可持续地实现镇巴民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一)利用泾洋河的“一河”和“两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建立水上乐园,制造仿古木船放入河内,组织一些会吼号子的纤夫和船夫,游人在水上观光的同时还可耳闻目睹地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和“拉纤号子”,倘若自已有兴致也可以尝试拉纤的乐趣,吼几声号子来放松自己旅途的疲劳;利用两岸的休闲广场和健身广场等,有规划地摆放一些有特殊造形的大石头,一来作为园林装饰,二来是让游人身临其境地听到民歌手喊起抬石头号子,打夯号子等各种劳动号子,同时游人也可以加入其中一道吼几声,采取游人和民间演员互动的方式来愉悦自己的身心。

(二)结合当地政府对县城区域“三带”的规划。

首先,利用鹿子坝农家乐休闲带的地理环境,建立农家乐的乡村文化气息,建立农耕工具博物馆,举办各种劳动技能竟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随时让游人在农庄、田野听到“插秧歌”“薅草歌”等各类劳动歌曲,游人欣赏劳动歌曲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利用劳动工具,在规划好的小片土地上栽一棵树、种几株菜或苞谷等粮食作物,插上统一制作的标签,农作物成熟时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总的来说,采用诸多措施让游人在休闲时欣赏民歌,同时也体验一下劳动的乐趣,既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同时身心也得到愉悦;其次利用七里沟茶山观光带的地形地貌,游人观光茶园的同时,随时品味着山上的“茶歌”,同时在茶庄边品茶休息边观看精彩的茶艺表演;第三是利用柳林沟自然风光带的佛教基地,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龙舞狮舞、彩莲船、傩戏表演等各类民俗表演活动,让游人品味各类民俗歌谣,听听佛殿里的佛教歌曲,兴致正浓时坐上大花桥,让轿夫唱起抬轿歌,感受巴山婚俗中“撞轿歌”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使镇巴民歌重新飘扬、响彻在镇巴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让镇巴民歌与时俱进地重新回到大自然,扎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镇巴民歌在优化的人文环境中生生不息,代代传衍。

三、旅游开发对民歌的影响

(一)旅游为民歌提供现代发展平台。

镇巴民歌做为一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能象一件文物一样静态的封存保护,要保护就要以它存在的形式继续发展。当前我们已从生产生活相对落后的时代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爱情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民歌的生存土壤渐渐稀薄,所以非常不利于民歌的保护与发展,而利用发展旅游的机会,及时收集整理民歌艺术,培养传承人,还原民歌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必将为民歌的在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民歌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旅游收入可以反哺民歌文化。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功的旅游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而抢救保护民歌文化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说到底没有经济支撑是做不了的。我们以民歌艺术为核心要素开展的旅游项目,一方面本身体现了民歌艺术的价值,别一方面会带来更大的副加值,将祖辈们生中自娱自乐的东西转化为经济收益,再以获得的经济收益反过来研究保护和发展民歌,在保护资金上得到加强和保障,这就是旅游对民歌的反哺作用。

(三)旅游有助于保护弘扬民歌文化。

特色鲜明的民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能助推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又可以让更多、更广的观众欣赏和了解民歌文化,这也是宣传推介民歌的一种方式,这种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大面积宣传推广,使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门艺术,调动更多人对民歌艺术的热爱和保护,让民歌的群众基础更广泛,当然也达到了对民歌文化保护和弘扬的目的。

猜你喜欢
非遗融合旅游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旅游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