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萍
摘要:通过对统编七年级 《道德与法治》 “拓展空间”的分析,我们可以依据其所应用的课程知识状况和实践样态等差异,将具体的“拓展空间”栏目分为反思型、理解型、验证型和实践型四种类型。本文主要就反思型“拓展空间”对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育与法制;拓展空间;反思型;策略
從统编教材的体例上看,“拓展空间”栏目位于教材每一框题内容的最后,是统编教材初中 《道德与法治》 的创新栏目。“拓展空间”其因突出的“拓展性”,可有效地引导师生的教学活动走向发展性的课程知识和更广阔的课程生活,在教学中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空间。
通过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教师普遍能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思考“拓展空间”,并围绕这一栏目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但在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拓展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对该栏目的设计立意、实践类型及其教学策略进行系统思考。以此实现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反思型“拓展空间”概述
所谓反思型“拓展空间”,指的是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以习得的课程知识或学习经验来反思自己的实践现状,进而理清思路、提高思维层次,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回顾课程学习过程、注重应用课程方法的习惯。从认知过程看,反思型“拓展空间”将课程知识看成“镜子”,其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首先重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分析,其次重视学生在自身实践现状中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课程知识,并始终注重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课程素养和生活经验的过程。
二、反思型“拓展空间” 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第九课第一框 《守护生命》 中的“生活花瓣图” (教材第104 页) 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反思型“拓展空间”。其内容如下:
一天的生活里, 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吃饭、 睡觉、 上课、 活动……这些在你一天里各占多大比例? 请完成你的 “生活花瓣” 图 (图略)。
(1) 在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方面,你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进?
(2) 听听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建议。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是在第八课“探问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课标要求)”。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生知道“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是“守护生命的基础”是不够的,还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学习,了解自己在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方面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即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规划“未来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基于此,教材在该框最后设置了引导学生反思与建构的“拓展空间”。该“拓展空间”问题 (1) 的设计就是典型的引导学生反思与建构,问题 (2) 引导学生在交流互鉴、互助学习中再次提升认知,以形成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合理建议,进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守护生命的科学实践。
基于“生活花瓣图”的“拓展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榜样人物等资源为学生“守护生命”树立榜样,让学生在与榜样对比的过程中反思,从而为实现该栏目的设计立意做好铺垫。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教学策略】
环节一: 榜样点击
(展示晓庄办学时期陶行知先生的作息时间表)
(1) 陶行知先生一天的作息中 ,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 在安排自己的时间方面, 我们应该如何向陶行知先生学习?
环节二: 榜样解读
(1) 你认为陶行知先生在安排自己的时间方面有何合理之处? (2) 如果需要对陶行知先生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 你会如何建议?
环节三: 自我审思
(1) 在安排自己的时间方面 , 你如何看待你和陶行知先生之间的区别? (2) 如果需要优化自己的时间安排, 现在你会怎么规划?
环节四: 走向榜样
(1) 评估一下 , 在实践自己时间规划的过程中, 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2) 如果发生了这些困难, 你会怎么做?
陶行知先生曾在南京市栖霞区的晓庄地区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办学时期,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着眼日常生活的“生活教育”。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榜样点击”环节在引入榜样陶行知先生的时候,既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又让学生通过思考判断“榜样哪里值得学习”反思自身的行为;“榜样解读”环节,让学生思考榜样的合理之处和尚待优化的地方;“自我审思”环节让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时间规划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执行“时间规划表”的困难,并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出预案。整个教学设计遵循了从“反思情境”到“知识检索”,从“自我观察”到“自我矫正”的策略,达到了在此过程中应用课程知识、反思自身行为、提升思维品质和规划未来生活的目的。
从目前《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有部分案例、材料并不一定适合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处理,要从依教施教走向依标施教、依生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需要的是什么,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的,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所谓知行合一,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接受新理念、新方式,改变自己的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在德育法制课程中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德育教育中,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延伸德育时间与空间,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提高德育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知行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