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激励创新的顶层设计影响,如今,中国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强劲,中国经济的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并带动了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如今中国在重大技术领域突破较快,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涌现出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FAST)、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实现重大突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33万件,较2012年增长105%,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科研成果正在给企业带来发展动力。
随着国家商事制度和“放管服”改革等市场化方向改革的持续深化,创新成果在企业中得到应用,也激发了科技人员、离职人员、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农民工等个人的创业热情。2017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65万户,较2012年增长121%,普通人的创业热潮蓬勃兴起。
由此涌现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其中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等新业态纷纷涌现。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2017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攀升至第22位,比2012年提高1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前列。世界银行等海外组织和企业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创新驱动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进步的新动力源。
如今中国社会既有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性创新”和各种“黑科技”的不断涌现,也有不少企业基于长期经验积累做出的持续性创新;既有革命性的“大创举”,也有成功可能性较高的中等规模创新以及渐进性创新,创新种类更加多元,创新的计划与执行更为灵活。
按照国家顶层设计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与此同时,对轻工、纺织、煤炭、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以及农业、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深度对接,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改造相衔接,增强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逐年上升,2016年分别为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了4.7和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智能手机等新兴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6.1万亿元,是2012年的3.4倍。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消费产品日益丰富、消费品质大幅提升、消费方式更加绿色多元。
创新政策支持范围由高技术领域向整个实体经济拓展,把信息、健康、能源、绿色等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服务与制造等产业之间协调性不断增强,表现为服务业擎起了半壁江山。如今,中国已经跨入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新时代,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到51.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44.9%增长到2016年的58.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中国注重进行创新与产业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帮助跨国公司、知名研究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另一方面,鼓励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构建全球化研发体系,使得中国企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一些经济指标居世界前列,包括主要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指数居全球首位。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也显示,201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全球排名第27位,比2012年提高了2位。2016年财富500强上榜企业数达到115家,比2012年增加20家,居世界第二位。營业收入超千亿美元公司13家,占全球比重约1/4。
中共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定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中国将鼓励和帮助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向更加清洁、节能和安全的方向发展,建设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经济成为产业发展风口,促使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在先进核电、高效光热光电、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新的应用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绿色导向的发展模式正在地方政府兴起,中国正在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共赢之路。一些地方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设计,在城区布局大量绿地和亲水空间,吸引高端产业前来发展。
创新发展正从少数人参与和受益的行为,拓展为大众创新普惠受益,包括创新者、生产者和各类消费者都能共享创新发展的成果。
大中小企业都能获得共享成长的空间。在新发展理念下,不少大企业加快成长为巨无霸,同时,也有一大批创新创业“小巨人”企业加速成长。中小微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独角兽和高速成长企业大量涌现。2016年,全球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200余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企业约占1/4。
然而,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创新的短板,包括自主创新能力、核心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创新型人才、品牌质量等方面,因此需要建设一个国家创新网络,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品牌质量行动,努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盛朝迅 经济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