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建筑的智能化、信息化与自动化,这对于推进智能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与基本构架,进而对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节能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物联网 建筑电气节能 网络技术
建筑电气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紧密相连,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居民侧用电量占据了社会总用电量的百分之三十六点六,不过经过有关调查显示,这一领域的用电效率相对较低且存在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与控制建筑能耗,将物联网技术加以应用,对于提升居民侧用电效率与建筑电气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1 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与构架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装置、激光扫描与红外传感器等诸多不同装置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个巨大的网络,而这也正是当前在国内经常见到的物联网定义。实际上,其最为关键的目的就是让全部物品均能够和网络相连接,以至使其在识别与管理方面都相对更为方便。由此便可了解到,物联网属于一个物与物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互联网,并且还会逐渐变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构成部分。
1.2 物联网的基本构架
针对物联网的基本架构而言,其主要是根据三个层面才得以构成,其分别是:网络层、感知层、与应用层。网络层会涉及到接入网与通信网,其中蕴含了TCP/IP协议与互联网应用协议等诸多不同通信协议与互联网协议。感知层主要是根据物体上的传感器,比如,激光扫描仪与红外线感应器等,以及其它的控制与执行设备联网构成。而应用层则是鉴于Web浏览器的运用,比如,针对城市管理、智能家居与智能电网等某个实质领域的运用方案。
2 物联网技术的建筑电气节能应用
2.1 环境监测子系统
经过环境监测子系统,检测建筑当中各个区域之间的照度、温湿度与空气质量,同时把获得的各项环境参数,传送至服务器中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新风控制系统与照明空调控制系统等各个相关系统中。从而为其实行室内环境调控提供有效数据,使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2.2 远程抄表子系统
将远程抄表系统加以应用,不仅能够在抄读建筑物中各种不同用电设备耗电量时,更加快速、方便且准确,同时还能够自动保存有关数据。经过抄读的数据,便能够对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负载率,以及有没有达到经济运行做出进一步分析,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分析出无功补偿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经过远程抄表子系统,管理人员能够获得综合的能源需求量统计报表与分析报告,按照年、月、日的实际用电量,将电能消耗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够辅助制定出节能方案并不断将此加以优化,同时还能够将耗能设备智能调节到最佳运行状态,以此让资源得到较好的整合并合理利用,从更大程度上节省成本,从而使有序的管理体系得以建立。
2.3 新风控制子系统
新风系统接收主要是源于环境监测系统的空气质量数据,并且需要综合对比分析接收数据和系统阈值。在较为正常的环境条件中,新风系统将处在低能耗状态,其关键的作用是实现空气流通功能。而在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标准的情况下,高于系统设定阈值的时候,便可将应急机制启动,其主要包含完成大功率新风输送等。并且,与传统的新风交换形式,直接把室外新鲜空气当作气体源会有一定差异,此系统通过双向换气式新风系统,在源空气流入到室内之前,利用高导热效率材料实行热交换,从室内角度上,使流入室内的新鲜空气和原室内空气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下降。进而让空调的运用频率也随之得到相对下降,以至使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得以真正达成。
2.4 家庭能源管理子系统
家庭能源管理子系统把家庭用电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用电负载、储能设备与分布式电源,在这之中,把用电负载分成可调度负载(包含洗衣机与热水器等)与不可调度负载(包含计算机冰箱与打印机等)。通过传感器采集室内环境、人员活动与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并且经过对此类信息的深入分析,调度与控制各种不同用电设备,在让用户舒适度需求得到真正满足的基础上,使电能耗费得到有效下降,进而提升用电效率。除此之外,需把可调度负载尽可能安排到负荷低谷期实施工作,以此对电力系统峰谷差起到较好的调整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系统备用装机容量。
3 结束语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而在建筑电气节能中将此加以应用,并非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物联网必将会依靠逐步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通过更为精细与动态的形式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进行更为全面的管理,达到真正的智慧状态。以此让资源利用率与生产水平都能够得到一定提升,从而使社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晋.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建筑电气,2013(s1):368-371.
[2]李峰.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世界,2014(10):11-11.
作者简介
张静(1978-),女,安徽省宣城市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
作者单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