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琴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传统语文作业的布置是将语文课业的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不能够体现出科学合理人性化的作业设计原则,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为了以每位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本文主要结合当下语文作业现状提出了对于设计语文作业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为了进一步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着重研究了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相关策略。
小学语文 作业 原则 设计
1.因材施教
每位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也在不同层次,因此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将作业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布置,并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按时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对语文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
2.开放创新
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应相对应的将语文作业进行合理的调节,不能讲作业布置停留在传统形式的字面上,引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教材进行创新性的布置,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引入,比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楊梅》这节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以“我爱故乡的……”为话题,使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观点,突破创新,发表个性化的观点,将学生内所表达出教师也可将国学经典以及部分积极乐观的阅读文物进行引导,为学生进行筛选、推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延伸了相关的新的知识,使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
3.适量布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生所学习的教材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将大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布置,比如,将文章第三段默写十遍,将文章最后一段背诵,还有部分重点难点进行抄写等,这些重复性的作业着重强调了作业的数量,并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难以完成,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受挫,当学生为了完成作业的数量而忽略了对作业的质量时,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便失去了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设计作业量时,根据学生的完成能力以及课文的难易相关度进行衡量和把握,以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应对语文作业的完成质量情况进行适当要求。
1.分角色表演类型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将语文课本内容分角色的进行表演,使学生自身处于课文内容的意境中,亲身感受和理解,将课文内容进行分组式对换表演,利用角色表演,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学生能够更简易明了的理解教材中人物故事的语言构造,掌握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比如,在学习《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来表演工程师组,另一组来表演工人组,让同学们轮流兑换式的将文章内容进行表达,由学生自己体会文章内容含义,通过角色对换表演的方式,使学生在思维散发的同时,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感知力也得到相应提升,提高了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作业完成量取得好的效果。
2.灵活发挥形象力
小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思维发展空间和相对充盈的想象力,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教师设计语文作业时也需考虑不同学生的着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感受被关注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比如,在学习《女蜗补天》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女娲的形象进行想象,并联想到天空和大自然的神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当学生喜欢画画时,老师可以让她发挥想象力,画出女蜗在她脑海中的模样。当学生喜欢讲故事时,教师可以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女蜗补天的后续,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成小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将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性的去学习语文内容,更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力,利用语文作业的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具体实践出真知
教师自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去理解语文的魅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语文教材中的问题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推敲语文的逻辑构思能力。比如,在学到《燕子》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进行室外体验,有学生亲近大自然中的生物,体会出小动物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由此,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灵活、动态、真实的语文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当教师在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设计时,应多方面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学习渗透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世界的进取精神。教师也应深入研究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和相关策略,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