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阐述了我国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问题。这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但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内容需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逐渐清晰和完善。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 多种所有制经济 混合经济 运行机制 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2.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阐述,是指导我们整个新时代建设的思想和工作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专门阐述了我国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问题。这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相应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目前需要进一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抓住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点。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明显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跃居到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常态;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我们取得了经济和建设的重大进展与成就。但是,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在着许多不足、困难和挑战。我们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品质量需要提高、环境需要改善、生态需要恢复和保护、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摆在我们面前。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这一表述高度概括了我们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新时代攻关期的重要任务,而这又需要我们建设好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是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前提。“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紧扣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没有适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不能解决经济新常态的一系列问题,就很难完成新时代攻关期的重要任务,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所以,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是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前提。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十九大”报告并没有明确说明。这需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逐渐清晰和完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应该包含许多内容:所有制系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经济运行体制、产业结构系统、区域结构系统、金融系统、国家(政府)管理协调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统。这些系统的构建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新时代攻关期重大任务的完成。
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建设好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混合经济。具体而言就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共同构成了我国混合经济的主要成份。这种情况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也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时期和具体阶段,在实际体现形式上具有不同的表現。当前阶段,从宏观上看,我国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这些都属于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为主体,民营和个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的综合体系。从微观上看,我国所有制具体形式的发展方向,重点是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混合所有制企业为主。这也是当前新时代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在这样的所有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混合经济,既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存于国家整体之内的混合经济,也是不同所有制的资本成份共存于同一企业内的混合经济。这样的所有制系统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活力保障和前提。这种混合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混合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私有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系统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通过发展经济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实惠,而不是为少数人和大资本谋利益。
新时代经济体系的动力系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经济体系的动力系统主要表现在国家、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力和效率上。具体说来,这个动力系统由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和个人创新机制,以及产品提质升级的国企、股份制企业、合作制企业、合资企业和个体经济共同构成,它们共同构成国家在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构建具有效率与活力的企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创新体系一道共同促进新时代经济体系中动力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在混合所有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混合经济下的市场运行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经济的运行方式既有市场经济的运作,又有适当的政府保障、管理与协调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风险防范措施,发挥必要的协调功能,帮助市场缓解失衡、化解重大风险,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从混合经济体制的另一层含义上讲,就是市场和政府两种调控机制的混合与配合。在经济运行层次上,既有市场规律发挥作用,也有政府的必要作用,是两种机制的有机配合。由此建立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管理和调控适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中,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共同发挥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再次明确重申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的运行格局。这种格局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企业运行机制,调动企业活力。一方面要加快、加深国有企业改革,包括通过建立股份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搞活国有企业,激发和增强其活力,使其做强、做优、做大,同时建立灵活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行和管理机制,促进国有资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情况下,激发各企业的活力,借助政府服务,推动经济更好、更健康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农业经济体系。从大的产业结构来说,与发展混合经济相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范围,也包括农业方面的经济体系,还要包含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人口的经济构成角度说,农村人口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发展健康的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经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万亿斤,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六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农业农村农民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与发展不充分问题,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需要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改革,切实做好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对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对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业方面的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也包括政府对于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的完善。通过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根据实际条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此外,农业经济体系与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农村也存在规模不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存在着与城市的相互交叉。所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和创业与此也是一致的。而从经济协调和产业协调发展角度看,一二三产业也应根据需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作为主体的城市群来协调,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创新、就业,创办企业,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一二三产业可以与城市进行融合与协调。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专门性管理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抓住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又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企业混合所有制情况下,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也要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方面,还要从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还有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现代化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关键环节,要保证政府调节适度,努力做到维护和发挥好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不挫伤企业的积极性。要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需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规范化。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但金融系统发生风险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完整和完善的现代化金融体系,这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为防范风险,需要建立包括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内的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涉及对外经济体系,这就需要进一步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新时代就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共济的开放格局。对外贸易的规模要拓展,新业态也要拓展,实现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区域对外开放也要优化,要有利于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更大的自主权,探索建立自由港。对外投资方式也要创新,要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与价值的新格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调整和建立起均衡、和谐的经济结构。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客观上也存在着影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供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是个突出的问题。这既有国外需求下降的影响,也有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前些年,在基本建设和住房建设快速发展情况下,快速扩张的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等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纺织、食品等传统消费品行业也未能适应人们新的需求和期望。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问题并存,形成了较严重的结构失衡。外销产品与内销产品间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不平衡。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已经构成了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继续深入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同时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5]。“十九大”报告的这一提法,既涉及解决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涉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在前些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追求速度忽视生态和环境保护,追求数量不注意质量的发展方式,在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了明显的产能过剩和结果失衡。在应对国外金融危机造成世界性经济下跌带来的影响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应对举措,有大量资金通过金融杠杆投入到低端产业。由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真正改变,结果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和库存挤压的问题,还有资金的“脱实向虚”问题。在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进行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把资源配置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在发展实体经济时,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一方面,要改造和提升各产业的传统功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入结合,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要求我们着力加快建立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尽管这也涉及虚体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协调问题,但主要涉及实体经济中各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方面要在政府信息和相关政策支持下將劳动力与人才、科技、资本、自然资源等对各产业的投入,协同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行业的供求衔接、企业的技术进步。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既要将生产要素投入优质的存量行业,也要投入短缺行业和创新的、新技术的行业。既要有市场来协调和配置资源,也要有政府的有效配合。
在供需协调和产业协调方面,一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来实现,二是通过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优化升级一些传统产业来实现。当然,仅仅注意供给还是不够的,也要注意对需求的引导。“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这方面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6]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建设力度,加强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只有将发展相对缓慢地区的经济提升上来,才会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与协调。此外,需要加强改革促进和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推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通过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形成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还有,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为契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契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支持资源型经济地区转型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和加强边疆地区建设。这些都需要协调和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主导逐步形成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我国政府的意志和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政府管理和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实是新时代经济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因为从我国的传统和现状来看,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在于政府怎么放手和怎么管理与调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做到市场活力有效、政府调节有度。为防范经济失衡和风险,就需要政府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也须从政府角度加以深化,以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在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依然要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经济体系,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实现中国梦。
[1][2][3][4][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摘引自《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29、21、31、30、33页。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