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洋洋
陆彦文在OpenBazaar网站上看中了一条裙子,销售商家是名叫Vintage Fashion的美国卖家。她点击下单,支付了0.0056个比特币(约327元人民币)。
这笔订单产生的数据块(即“区块”)没有直接流向电商平台OpenBazaar的中央服务器,而是在大约1万个在线用户(可能只是机器在线)中率先“廣播”。简单来说,OpenBazaar的所有交易信息并不属于这家公司,记账权由最先计算出该区块信息“提取密码”的计算机获得,这台计算机的操作者会获得相应的比特币作为奖励,与此同时,该网络中的商家Vintage Fashion看到账本上的备份信息后,动手把陆彦文看中的那条裙子打包拿给了快递员。
在OpenBazaar对自己的业务描述中,陆彦文只是它们运行模式的一个虚拟用户代表。2014年,美国人布莱恩·霍夫曼(Brian Hoffman)从“暗网”钱包的开发者Amir Taaki手中接过了该网站,把它改造成了用于P2P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取名OpenBazaar,意为开放集市。
比特币证明了P2P的商业潜力,它可能颠覆传统大公司(B2C模式)的生 意
Brian Hoffman在OpenBazaar中使用的信息交互模式正是“区块链”。作为一群崇尚民主的理想主义极客鼓捣出来的东西,区块链与其说是项新技术,不如说是新模式:相较于传统互联网公司的中心化模式,OpenBazaar这个中间商在陆彦文和商家Vintage Fashion的交易中不收集双方的任何信息,其交易信息通过“机器竞争”被匿名存储在公司以外的一个随机硬盘上。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P2P网络,整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时刻监视或者等待抽成的中间人。
这套模式使用的信息加密技术算不上新技术,P2P的玩法也不新鲜,更早的历史可以看出,19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曾经短暂繁荣过的一场P2P革命,它们催生出大量的创业公司,2004年诞生的BitTorrent就是其中之一,在早期分散的网络开发协议下,非法传播媒体文件驱动了P2P的发展,但也为之后的监管埋下了风险。
但Hoffman认为,区块链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网络有所不同—保障记账人“诚实”地记录账本的达成共识机制的设计引入了数字货币作为激励机制,让安全、可持续的P2P网络成为可能。这就像是“硬盘上的Airbnb”。他对OpenBazaar的期望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继续开发,取代传统的中心化电子商务模式。“典型的中心化电子商务模式就是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他在2014年接手项目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
试想,在两种模式提供的产品体验和服务同等优秀的状况下,你愿意自己的信息被收集、倒卖给广告商,并且要分摊一个中心化组织庞大的员工成本和办公室租金,还是不被监视、可以实现真正的点对点沟通,甚至在使用后者时还因壮大了其网络效应而获得奖励,你会愿意成为哪一方的用户?
“区块链有潜力改变任何依赖第三方中介交易的行业。从金融到公证服务、土地登记……基本上,只要一个机构是有个中心化数据库的,这种生意都可能会被区块链颠覆。”巴塞尔大学金融创新中心主管Fabian Sch r在给《第一财经周刊》的邮件回复中说。
受比特币的启发,后者正成为可行方案。假如政府允许,每个采用区块链模式的公司都可以在立项时发布一款数字货币,奖励那些共同开发产品以及把硬盘空间贡献出来的记账“矿工”,而这种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行为就像股市的IPO一样为公司募得实际的运作资金,将公司启动。
若运作得当,这种数字货币就会像比特币那样增值,成为跨平台的全球货币。刚ICO时的比特币只相当于零点几美元,它的第一笔交易是一个程序员拿3000比特币买了一块比萨,今天,比特币的交易价格已经涨到了大约9000美元。而这些钱会鼓励持有比特币的人不断优化这套支付系统,以及为其招揽更多用户,否则,他们手里的币会一文不值。
在现有互联网之外,P2P模式的互联网正在形成
被比特币引燃的不止Brian Hoffman,事实上,区块链版本的微信—Status、区块链版本的媒体—Steem,甚至区块链版本的Airbnb—Bee Token都已出现。
今年年初,《华盛顿邮报》的创新与商业战略副总裁Jarrod Dicker也辞职了,加入了初创媒体版权区块链项目Po.et。这位前高管近日撰文称“区块链是媒体行业的新范式”,而他们的目标是“让创作者成为中心”,实现“出版社和品牌对其分发传播的控制权的逆转”。简单说,就是削弱出版社及分发平台的盘剥,让创作者的作品在该平台上每被消费一次就自动获得一笔收入。
这个理想几乎就是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的理念。“大多数技术都倾向于对一些外围的任务进行自动化运作,而区块链是对中心进行自动化运作。与其让出租车司机失业,倒不如说区块链会让Uber失业,并让司机可以与顾客直接交易。”
假如运作顺利,像Po.et这样的平台理论上可以“颠覆”任何内容形式的生产关系,从新闻、音乐到摄影作品、科幻小说。而区块链模式的美图秀秀、知乎、LinkedIn……的出现是早晚的 事。
为这些应用提供开发环境的平台早已产生。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设计的以太坊就是目前用户量最大的开发平台。受比特币启发,他在17岁时开始开发一个既可以“跑数字货币”,又可以“跑其他应用”的开放平台。这个平台目前有1000多万的持有地址,国内的量子链、小蚁都是类似的开源平台。
区块链模式的互联网世界初具雏形,推动变革的不只是边缘的创业者,还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万向这样的传统大公司。作为以太坊的主要投资方之一,万向支持了以太坊在中国举办的每一场“区块链全球峰会”,以及参与对在以太坊上开发应用的开发者的补贴—这种吸引开发者的方式在Windows与Linux、iOS与安卓等互联网历史上的历次操作系统之争中都出现 过。
看起来,这群来自颠覆者的商业构想、豪言以及资本加持,足以使淘宝、Uber等传统(中心化的)互联网公司担忧。
传统大公司的“区块链+”只是用来优化旧生意
然而,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公司旗帜鲜明地进入区块链领域—我们指的是推出区块链模式的主营产品。网易在推出过一款区块链模式的养猫游戏后就把这个新玩意扔到一边了。根据蚂蚁金服向《第一財经周刊》提供的书面回复,其区块链团队也只是测试了这项技术从公益到产品溯源的“区块链+”式的应用。
这些涉猎都与具有颠覆意义的区块链应用相去甚远。“供应链的产品溯源通过开放API端口(即将数据向特定的对象开放)就可以实现。根本不用区块链。”上海投肯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安定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目前和另一位创始人范宏达一起在做区块链项目的投资—到一级市场买币。
业界称这些“区块链+”式的应用为“私链”,它利用了区块链的数据同步和共享特性,但所谓的共享只存在于公司内部或同一供应链条上的商家服务器上。
这类项目是目前大公司介入区块链的主流方式。德勤的典型客户也是这种类型:香港金管局请它帮忙把辖区内5家银行的抵押票据做数据同步,防止客户重复抵押,而中国人寿的要求是把用户在海外银行的数据同步到国内做保险分析。
“面向C端最可能的场景是这样的,以前你去银行买保险可能要等一个星期,银行才告诉你你的保险能不能批,现在用了区块链,可能只要5分钟银行就告诉你保单搞定了。”德勤合伙人冼君行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要做到这种效果其实只需要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内部的服务器上各设一个区块链节点,完全不需要用到用户的手机或电脑硬盘。
这种保守可以理解。对中心化模式的大公司而言,数据既牵涉安全,也是资产—2017年5月,《经济学人》还将数据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石油。不过假如淘宝立刻推出一个区块链版本的淘宝或支付宝,它可能不至于流失用户,但一定会失去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当数据从集中变为匿名和私有,基于大数据的广告变现模式就难以为继。
实质性的颠覆还言之过早,区块链在效率和商业模式上都还存在障碍
《经济学人》的结论可能下早了,但谈实质性的颠覆也言之过早,起码在大规模商业化上,这种新模式仍有障 碍。
首先是它的效率。“为了确保Airbnb式的记账员没有记假账,每个区块在抢到记账权并记录后,还要再等1个小时,等没有人说你记了假账,你才可以获得奖励。”范宏达说,这意味着通过共识机制确认交易的效率要比有第三方参与的中心化网络低得多。以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币为例,其系统每秒钟只能实现7笔交易,假如全球同时有1000个人在使用,这个系统就会爆掉。而VISA每秒峰值可以处理20万笔交易,支付宝就更多了,双11时达到数百万笔。
即使目前最成功的区块链项目,用户数量也还不够多。比特币有几千万的持有地址,以太坊只有1000多万,这些都远逊色于Facebook、阿里巴巴等数十亿级的用户量。
理论上,只要这些新模式的用户越来越多,它们颠覆传统互联网公司只是时间问题。不过这种网络效应相对于中心化公司更难达成,因为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如何成功运作一个社区自治型的商业组织,其挑战程度毫不亚于要求一个民主化社会同时拥有集权式社会的效率。
安定和范宏达在试用了Steem后,决定放弃投资这个项目。他们看到这个自称区块链媒体的社区没有版主、没有管理员,一篇文章拿到的奖励高低取决于资深用户的话语权。“中心化的话做法很简单,就是维持一个高质量的编辑团队,去中心化、完全靠用户自治的话,社区崩溃是迟早的事。”安定说,一个完全去中心的淘宝可能变成某部分商家的小圈子,一个允许品牌商打赏用户的转发行为的社交平台最后可能变成满是广告牌的社区。况且,不是任何人类行为都可以量化并写成代码,这样的例子看Airbnb就知道了。
即使未来我们能更精确地将现实世界量化折算成代码,这种试图完全剔除中间商的项目能不能出现都是未知数。以租车市场为例,最初的市场中间人由多家出租车公司担任,假如这些中间人共同掌控的是一个1000亿美元的市场,后来出现的Uber或滴滴出行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抽成,将市场变成了100亿美元的规模。因为足够垄断,这两家公司尚且可以存活。但未来若以完全去中心化的模式—既没有中心化的团队运营、也没有中心化的交易抽成—运营这个市场,中间人可能只剩来自代币增值的1亿美元利润。再理想主义的开发者也会因难以持续经营而抛弃这样的项目,最后可能只有政府或者某个非营利组织才有动力运营。至于它们能运营得如何你应该可以想象出来。
这样的前景一点都不夸张。“中本聪”在发完比特币后就把项目交给Bitcom Foundation的人去维护,虽然仍然有很多人自愿去开发,但这家机构已经没有多大动力继续运营这个公司了—它自己手中反正也没几个比特 币。
当区块链失控,中心化的力量一定会伺机反扑,声称它们在效率及安全性(财产而非隐私)上的优势,加上在学习区块链的过程中,它们已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既有业务。在更好的效率和服务面前,隐私不一定那么重要。
乐观派认为区块链的困境只是个“设计问题”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区块链能让竞争格局变得更好,它最非凡的价值在于,消费者可以有选择了。”Fabian Sch r说。
对区块链乐观的一派认为,这种新模式目前的困境只是个设计问题。区块链创业者也的确在寻求各种折中方案。一定程度的运营,只不过数据是非中心化的。
在完全的P2P和完全的中心化之间有多种组合:数据端可以是完全分布式的、也可以是半分布式的;开发者团队端可以完全袖手旁观,也可以加入一定程度的运营,以及把定义关键开发任务和产品优化的能力握在初创团队手中、只把不关键的修补任务“外包”出去……很多项目都开始走向不同程度的半中心化。
无论出于经济安全考虑还是维护既有利益,全球多数政府仍站在传统的中心化公司这一边。但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太久,这些政府是区块链技术最积极的学习者,以试图理解这项技术能如何改变货币的本质和央行的角色。
和任何新技术一开始的命运一样,一些国家开始把区块链当成“弯道超车”的机会,之前禁止或犹豫发展这项技术的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都已放开对ICO的禁令,支持数字货币的自由市场,并制定出征税方法。这些开放市场吸纳了大量被禁止ICO的市场的项目,不想失去新经济税收的国家可能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对这套新模式的立 场。
新旧力量的胶着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然而向半中心化妥协和外界环境上的不利条件,不会改变这种新模式即将改变商业世界的本质,双方需要等待的只是一个现象级应用的出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