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全邦 ,沈艳丽 ,胡广卫 ,李 静 ,杨光友 ,马占全 ,王晓润 ,郭春兰 ,蔡金山 ★
(1.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810001;2.四川农业大学 611130)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牛羊或人体内肝、肺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广大牧区,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归为全球性通报传染性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HO)列为17种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之一。该病不仅影响畜牧业发展和人类身体健康,也是广大发展中地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包虫病有囊性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之分,而在牦牛、藏羊体内的包虫病多以囊性包虫病为主[1,2]。
牛羊棘球蚴包囊的可育囊和不育囊的意义不同,可育囊是指包囊囊液当中含有原头蚴,一旦被狗等终末宿主吃了,就能发育为成虫而进行传播,而不育囊是包囊囊液中没有原头蚴,只能自己生长,不会造成下一步的传播。在不同地区的牲畜中,可育囊与不可育囊的占有比例不同,明确棘球蚴包囊是可育囊还是不育囊,对制定包虫病防控措施以及技术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摸清青海省牦牛、藏羊棘球蚴包囊可育囊与不可育囊的比例,进一步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开展了相关调查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被检样品包囊均来源于青海省各市县开展牛羊包虫病基线调查时所采集的包囊,共采集牦牛棘球蚴包囊188份,藏羊棘球蚴包囊105份。
在基层各市县兽医实验室进行。开展屠宰牛羊棘球蚴调查时,采用切片法检查棘球蚴包囊,对所收集的包囊带回实验室进一步进行标记,一头(只)动物只采集一份典型包囊,包囊用塑料自封袋包装,用打印纸裁为小纸片,并用铅笔填写标签,内容包括采样地区、动物种类、动物编号、采集部位、采集时间、采样人等,放入-20℃冰柜中保存送检。
在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对所送检的包囊按其地区、动物种类等进一步分类,至4℃隔夜消融,对钙化包囊、含有囊液的包囊加以区分,对含有囊液的用注射器抽取囊液,置载玻片上,加盖玻片显微镜下镜检,观察是否含有原头蚴,每份囊液检查三次,以便确定其可育性。
被调查的188份牦牛棘球蚴包囊中,可育囊18份、不育囊91份、钙化包囊79份,分别占调查样品的9.57%、48.40%和42.02%。育囊比例最高为海南州,最低为黄南州。
被调查的105份藏羊棘球蚴包囊中,可育囊52份、不育囊24份、钙化包囊29份,分别占调查样品的49.52%、22.86%和27.62%。育囊比例最高为海东市,最低为黄南州。
部分地区藏羊、牦牛棘球蚴包囊可育囊、不育囊和钙化囊调查结果详见表1。
表1 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牦牛棘球蚴包囊育囊、不育囊和钙化包囊统计表
3.1 从调查结果来看,藏羊棘球蚴包囊的可育囊比例49.52%(52/105)明显大于牦牛棘球蚴包囊的可育囊比例9.57%(18/188),而就钙化包囊的比例来看牦牛42.02%(79/188)大于藏羊27.62%(29/105)。本次调查牦牛可育囊比例小于杨光友在四川色达(16.67%)、若尔盖(25.67%),藏羊可育囊比例与文献报道全球绵羊可育囊比例(45.86%)基本持平[3]。
3.2 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发现,牦牛棘球蚴可育囊所占比例依次为海南州(80.00%)、果洛州(9.38%)、海东市(7.69%)、玉树州(5.26%)、黄南州(0.00%),藏羊棘球蚴可育囊所占比例依次为海东市(71.46%)、西宁市(42.86%)、黄南州(0.00%),个别地区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海南地区牦牛的可育囊比例达到80%,黄南地区的牦牛、藏羊未检出可育囊,有待我们进一步调查研究。
3.3 在我省当前的包虫病防治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犬驱虫、羊免疫的双源头防控措施[4],符合我们本次调查所得出的藏羊棘球蚴包囊的可育囊比例明显大于牦牛棘球蚴包囊的可育囊比例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囊性包虫病循环中,“犬—羊型”传播是循环的重要途径[5]。
3.4 包虫病复杂的循环史表明包虫病防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难度大、时间久、任务重、投入多、可变数大,从单一方面达到控制包虫病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不同策略开展包虫病防治,才能达到控制标准。虽然在本次调查中牦牛棘球蚴包囊可育囊的比例只有9.57%,但牦牛这一物种在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家庭劳动力的减少、牲畜养殖结构模式、养殖方式的变化,牦牛在包虫病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牦牛开展相关免疫以其免受棘球绦虫虫卵的攻击又是呈现包虫病防控工作中的又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