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将“食”喻为“天”,其实不仅表明它的地位,“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食”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
40年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快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成了科技领域的诸多跨越式发展。中国食品工业正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决策和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抓住机遇,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前文概览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匮乏、单调,有些农村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不得不用票证限制购买力。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从此诞生。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等均实行限量供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粮票。由于流通不畅,居民餐桌上只能有本地产的一两种蔬菜。
应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是率先从农村起步并在农村突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应丰富,不仅为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更有力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快速升级的局面。
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又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农产品充足了,食品工业才有条件发展,人民才有机会享受丰富多样的食品。
1952年,全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为82.8亿元,全国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72%,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农业国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不到500亿,经过40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已从一个食品供应短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食品工业生产大国,从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食品工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002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2007年,我国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果汁及果汁饮料、啤酒、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家,比2005年增长73.2%,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2012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9万多亿元。中国食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高速发展。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之后,中国食品工业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1.27万亿元,同比增速降低到个位数。2015年和2016年,中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5%、7.2%, 与当年GDP增速基本持平。
从经济效益来看,食品工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盈利能力稳定趋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12~2016年主营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食品工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
今天,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近年来,食品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由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面对这一变化和市场需求,我国食品工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解决主食供应问题、解决菜篮子丰富问题,到近20年开始关注和重视食品的安全、营养与健康。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科技创新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强大支撑力。
数据显示,1981-1988年,引进国外粮油加工生产线256条,其中面粉57条,大米4条,植物油35条,粮油食品93条,用外汇1. 45亿美元。1995年,碾米、制粉、榨油、 糖果、饼干、方便面、乳制品、酒精、啤酒、软饮料、茶叶、卷烟等行业都拥有一批国外90年代出厂的先进技术装备。而“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食品科技成果频现,一批新标准、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得以实施和落地,还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有力支撑了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进步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团队组成的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我国食品院校从改革初期的10余个快速增长至235个。
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加大,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503.1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为249.7亿元、152.8亿元、100.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36%、0.64%、0.54%。
2017年6月,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食品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食品行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和现代“餐桌工程”。目前,我国食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也必将推动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响彻全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经40年,这句口号仍然充满智慧和力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
改革开放前,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卫生”问题。“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发布,于当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食品产业链的基础上,食品安全管理取代了食品卫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意义。《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监管不能没有标准做参照。2012年底,卫生部启动了食品标准的清理工作。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宣布,我国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工作已经完成,经过移交、废止、修订等工作,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1000多项,有效解决了以往食品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等问题。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四大类,涵盖1.2万余项指标,其框架、原则、科学依据与《国际食品法典》一致。目前,对食品的监管纳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这意味着,今后的食品市场监管将会更加趋于统一和协调,市场监管的行政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环节也将会更加紧密协调。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解决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1996年达到50454万吨,2013年达到60194万吨,比1978年的产量翻了一番。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长了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粮食问题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坚持“食为政首”的基本执政理念,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食用油产量仅不到4000万吨,在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国食用油市场迎来较大的发展,产量从2011年的4446.1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6475.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5%。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作为在这40年间破土而出的全新行业,我国的方便食品制造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同龄人”,整个行业的创新与跨越,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在食品行业的标志性成果。
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不愿在厨房里多花时间,新一代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使方便食品近年来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市场,国外先进产品与技术的大量涌入,为中国方便食品行业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方便食品行业整体呈增长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产品方便性、安全性、健康性、营养化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方便食品行业转化了大量农副产品,为改善民生、保障“三农”利益及满足市场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转化升级,对畜禽和水产品的消费刚性增长,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禽和水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持续稳居世界第一,有效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1980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1205万吨,2012年增加到6463万吨,增加5258万吨,增长4.4倍,年均增长率5.4%。2017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为6557万吨,比2012年增长1.5%。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年猪肉产量1134万吨,2012年增加到5444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率5.0%,2014年达到5821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受生产周期的影响,有所回落,2017年稳定在5452万吨。198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44万吨,2012年分别增加到615万吨和404万吨,分别增加了588万吨和360万吨,分别增长21.9倍和8.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7.1%;2017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635万吨和471万吨,比2012年分别增加20万吨和67万吨,分别增长3.2%和16.5%,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6%和3.1%。
“十三五”时期,我国肉类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促进畜禽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居民肉食消费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肉类加工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和肉品流通的紧密衔接,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和完善肉类食品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保障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促进了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从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65万吨,2012年增加到5482万吨,增加5017万吨,增长10.8倍,年均增长率7.5%;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增加到6445万吨,比2012年增加963万吨,增长17.6%,年均增长率3.3%。
乳制品一直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因此在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里,中国乳业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食品行业是最辉煌的,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和产量都增加了几十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能力等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奶类的产量从97.1万吨增长至3712万吨,年均增长率10.06%。其中,牛奶产量从88.3万吨增长至3602万吨;固体乳制品(主要包括奶粉、炼乳、奶油、干酪及干酪素)产量4.65万吨增长至256万吨。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1978年进口量微乎其微,甚至没有数据可查。到了2016年,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达到230万吨,货值达到67.8亿美元。
此外,乳品企业的规模在40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中国收奶量最大的企业一年收奶2万吨,而目前我国最大的乳企收购牛奶可达到400多万吨。包括国内生产加进口在内,中国的乳制品的消费量从1978年增长了将近40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饮料行业总产量已经从2000年的1490.8万吨,迅猛增长到2011年的1.2亿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0.7%。我国饮料行业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健康型饮料的占比不断上升,碳酸饮料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我国饮料企业成本、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也存在技术落后,创新力不足,企业产品单一,国际贸易能力差等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给饮料企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饮料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展以应对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
罐头行业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罐头对平常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罐头产品约有400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新中国成立50年,我国罐头总产量合计达到3800万吨,出口总量合计1450万吨,出口创汇132亿美元。
进入21世纪,是我国罐头行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飞速发展的时期,产量大幅度提高,仅2000年总产量为178万吨,比1999年增长11.3%,市场销售达到140万吨,人均消费罐头1.1千克。2005年,我国罐头总产量达到360万吨,出口205万吨,出口额近16亿美元;规模以上罐头企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269亿,同比增长20.51%;共计实现利润总额7.8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大幅度提高。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140余个,遍及五大洲。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世界罐头食品种类达2500多种,总产量近5000万吨,而2017年我国罐头食品产量为1239.56万吨,全球占比达24.79%,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罐头生产。
从罐头产量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福建是我国罐头主要产区,2017年罐头产量达328.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54%;其余超过100万吨的省市还有湖南、山东、湖北三个地区,2017年产量分别为117.55万吨、113.41万吨和109.63万吨,全国占比分别达9.48%、9.15%和8.84%。全国前四省份罐头的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54.01%,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罐头食品安全、营养、便捷的特性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国内罐头需求量和销售规模呈现呈现出稳健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罐头行业销售收入为867.94亿元,2016年上升至1922.15亿元,达到历史最大值;2017年我国罐头行业销售收入为1806.90亿元,虽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行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到2016年,我国茶叶产量由世界第二位上升至世界第一位,跃居世界前列。
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茶叶总产量170多万吨,茶叶出口量为32.6万吨,出口值折算成人民币近100亿元。2015年全国茶园面积431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387万亩,茶叶总产量227.7万吨,出口量约32.4万吨,创汇13亿多美元。2016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为2933千公顷,比2015年增加56千公顷,增长率为1.95%;茶叶产量为243万吨,比2015年增加18.1万吨,增长率为8%。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茶叶产量568.6万吨,比2017年增加12.5万吨,增幅2.2%。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茶叶产量255万吨,同比上升6%,占全球茶叶总产量44.8%;出口35.5万吨,同比上升8.1%,稳居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国白酒行业走上持续快速发展之路的起点。经历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如今中国酒业销售规模和营业利润分别走向万亿元、千亿元的时代,另外,白酒产业还带动了农业、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40余万劳动力就业。
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白酒总产量143.74万千升,到2017年白酒总量1198.06万千升,是1978年833倍。资料显示,1985年,全国只有白酒企业990家,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6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0.67亿元。
1978年,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世界五百强,而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品牌占比15%,白酒企业五粮液、茅台、洋河、泸州老窖赫然在列。其中茅台排名第56 位,五粮液位居第 100位,洋河、泸州老窖分别位列第215位、476 位。
中国酒业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也非常有代表性,一是白酒行业一如既往抓好科技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培育和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二是各级政府和白酒行业逐渐认识自然环境对白酒产品质量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影响;三是为维护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做出巨大投入,取得显著成绩;四是白酒工业随着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焙烤食品是个舶来名词,来自baking,即经烘烤加工的谷类食品,通常被理解为面包那样的西式糕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焙烤食品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3-2008年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9.3%,2008年烘焙食品行业达到778亿元的产业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焙烤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1374家、实现年产品产量441.11万吨、当年价工业总产值1006.7亿元、当年价工业销售产值985.51亿元、年实现利润约为70.85亿元、利税约106.23亿元、产品出口交货值26.19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国内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产品(含糕点/面包、饼干、糖果巧克力、冷冻饮品、方便面和蜜饯)产量合计约为3589.9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为7431.78亿元,同比增长8.29%;利润总额为580.10亿元,同比增长4.71%;出口交货值为200.10亿元,同比增长5.42%。
我国糖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49年至1958年是我国糖业发展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1959年至1977年糖业生产建设徘徊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糖业生产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糖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保障食糖市场有效供给,增加糖料主产区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五年时间,食糖总产量5881万吨,比“十五”期间增加1429万吨,增长32%;食糖消费“十一五”期间达到6439万吨,比“十五”期间增加1546万吨,增长31.6%。我国食糖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5.5%,比“十五”期间的4.9%提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净进口为568万吨,比上五年增加99万吨。
2017年成品糖产量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广西区、云南省、广东省、辽宁省、新疆区、内蒙古、河北省、海南省、贵州省以及黑龙江省。
我国保健品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转变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为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但对比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市场空间。人均年消费金额相比美国214美元和日本148美元,中国人均年消费金额2017年仅为26美元,远低于国际水平;相比美国60%黏性用户和50%渗透率,中国仅有10%黏性用户和20%渗透率。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美国70年代水平,而70年代是美国保健品行业高速成长的起始期,70年代至今美国保健品行业规模扩张了数十倍,按照美国经验,中国保健品行业尚处在高速成长期。2012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2017年规模达到2400亿元。
保健食品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还不规范,企业、消费者、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这个行业是一个有潜力的产业。市场需求是保健食品发展最重的动力,从宏观角度分析,保健食品作为需求弹性大的行业,经济增长对行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思想也开始从“限制”转向“规范”,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决定了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主方向。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将使“预防为主”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有利于控制国家和居民用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费用,是解决新世纪面临的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的六大品类(甜味剂,着色剂,食用香精香料,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增稠剂、乳化剂和品质改良剂产品,以及营养强化剂和功能性食品配料)中,2017年我国高倍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等)的销量达11万吨(不含复配产品),与2016年同比基本持平;甜菊糖苷和罗汉果苷出口稳中有升,其他产品出口总体下降。
在着色剂产品方面,2017年我国的销售量为42万吨,销售额达37.7亿元,出口量为9613吨,同比增长1.2%,出口创汇总额为2.4亿美元,同比增长9%。
2017年我国食用香精香料产品的产销量实现了8%的增长。食用香精香料产品国内市场竞争仍相当激烈,骨干企业纷纷致力于研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并在产品应用技术服务方面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品牌竞争力,拓宽国内国际市场。
随着国际及国内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山梨酸和山梨酸钾的产能迅速增长,总产能已超过4万吨,其中出口量占国际消费量的25%以上。我国也是木糖醇的生产大国,2003年我国木糖醇产量已将近2万吨,其中大部分销往国外市场。随着无糖食品的兴起,国内外山梨醇市场十分看好,仅2003年我国就新增山梨醇生产能力25—30万吨,成为食品添加剂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维生素C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食品添加剂品种,产品具有成本低,价格性能比高的特点,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016年我国食品添加剂总产值已约占国际贸易额的10%,其中柠檬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糖精、木糖醇、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乙基麦芽酚等品种在国际贸易中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我国食用着色剂在品种、数量上均有较大增长,已成为世界食用着色剂品种最多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了一定的份额,出口的品种主要有红曲红、高粱红、栀子黄、姜黄等,年贸易额约为3000多万美元。
我国工业食品总量的快速增长将同步带动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提高给中国食品工业带来了大发展。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一共经历四次更新迭代。
1979年,由内蒙古轻工科研所、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内蒙古海拉尔乳品厂、黑龙江双城儿童乳品厂开始研制“母乳化乳粉”,这就是“第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诞生。
1988年母乳化乳粉更名为“婴幼儿配方乳粉Ⅱ”。随后,1989年和1997年相继更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婴幼儿配方乳粉。我国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于1989年制定,1997年修订, 对规范国内婴儿配方奶粉的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2009年,国家卫生部对1997年版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进行修订,形成了两个标准,即:GB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和GB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取消了GB10766标准号。这两项标准于2010年4月1日正式执行。
2010年版标准是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第四代标准,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营养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向着母乳的模式更接近了一步,是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标准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包产到户”先解决了国人的“吃饱”问题;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兴盛、物畅其流,逐渐方便中国人“吃到”;之后,经济和消费双升级,嫁接数字经济的快车,中国人既“吃饱”了,又能快捷低成本地“吃到”了,如今更要健康地“吃好”了。
其实,从“吃饱”到“吃到”,再到“吃好”,中国人餐桌上的这一动态影像恰恰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变迁、民众消费升级的写照。
但实事求是地说,“吃好”这篇文章我们还做得还不够完美。许多时候,我们把“好”理解为“丰盛”“美味”“享受”,而“营养”“合理”“健康”常常抵不过“享受”的需要。物质匮乏自然会引发营养失衡及相关疾病,而缺少节制的膏粱厚味同样会导致营养失衡和相关疾病。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身体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三高”饮食结构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为代表的“三高”人群。
目前,我国有超重者3.05亿,肥胖者1.2亿,高血压患者2.36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293万,糖尿病患者近1亿;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慢性疾病;中国人死因前4位的慢性病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每分钟便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癌症。
当我们欣喜于GDP的增长时,却漠视了另一个“增长”: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人30年的体重增长;我们用了5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即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由营养失衡所带来的慢性病多发和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国民营养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不惑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心定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凭借决心,我们奋进;依靠信心,我们前行。因为,我们期待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