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法律和组织成果,李克强总理于大会闭幕当天举行记者会,回答中国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解决好每一个具体问题,是中国新时代发展蓝图从设计变成现实,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
中外记者的大部分问题指向了经济和民生,通过提问和总理的回答,可以看出,中国当下的发展条件越来越好,但许多问题也是突出和紧迫的。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家对财产得到保护信心不足,企业和群众办事仍手续繁多,外资对中国将长期对外开放存有疑虑,中美贸易战风险骤增,老百姓因病致贫现象仍未消除等等。
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抗癌药品争取降到零税率;全面放开制造业,在这方面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避免多个“大盖帽”去管一个小商贩;给所有合法产权所有者都吃上长效的定心丸;决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不能让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总理的这些回答尤其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十九大确定了新时代的战略目标,本次人代会实现了组织调整,接下来党的大政方针需要加快向工作的最前沿推进落实,让中国全社会尽快行动起来,对准一个个具体问题发力,促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不断累积。
中央很坚决,群众很渴望,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中间层”能否勇于担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决定各项战略规划落实的质量。“中间层”的概念虽然泛泛说起来显得模糊,但它在针对具体工作和任务时又常常是清楚的。
中国经济必须迈向高质量的发展,所谓高质量,说到底是与人民现实利益的高契合度。过去的中国更多搞的是粗放型发展,然而现在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根据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做出改变。具体怎么改,需要大量探索,不能搞新瓶装旧酒,也不能为迎合上级的考核检查弄虚作假。让经济发展得又好又快,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一场硬仗,也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着陆场。
时不我待,必须要把广大“中间层”充分调动起来,再通过他们把大政方针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建设的一线创造性地展开,激活整个中国基层社会,形成改革开放和各种建设新的热潮。国家的政治建设成就巨大,经济和社会建设应及时跟进,让政治建设的火车头挂上越来越多的车厢。
党员干部们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具体工作中勇于担当。取得好的实际工作效果应当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权重应当高于在接受和执行任务过程中所表达的态度。
为了鼓励领导干部锐意进取和创新,一定要把容错机制落到实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干部流传这样一种做事原则,叫做“万无一失,一失万无”,这种观念产生的政策土壤必须要认真清除。我们面临相当艰难的事业,一定要让信仰坚定政治可靠的干部们轻松上阵,不惧试错,不怕栽小跟头。他们的活力和拘谨都会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扩散性。
本次人大完成了修宪和机构改革等重大任务,中国社会正是踌躇满志之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表明,中国的政治方向不可一日不明确,全党全社会不可一日不跟着中央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不可一日不充分调动,对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可一日不紧紧盯住。把握好这几条,中国发展的路就一定能走正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