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铎 王 琼
(1.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2.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3.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年夜饭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杨铭铎1,2,3王 琼2
(1.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2.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3.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文章以年夜饭的历史沿革为出发点,阐述年夜饭的来源与演变。从年夜饭的重要目的、餐食选择、就餐地点、进餐方式四个维度探讨年夜饭与现代人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得出与现代人吃年夜饭相对应的精神需求为团圆祝福、吉祥美满、其乐融融、尊老有礼的结论。
年夜饭;现代人;精神生活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一文记载,可以断定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有过年吃年夜饭的传统。关于年夜饭的来源有很多的说法,如祭祀说、避邪说等等。祭祀说中认为年夜饭可追溯为古时在年末举行的祭祀仪式和礼节。后来随着家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多神祭祀渐渐演化成以祭祖为主的腊日祭祀。中国人的年夜饭,旧时是一年里最为丰盛的晚餐,如今也仍是人们极其重视的一餐,这一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用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1]。它是全家团圆、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避邪说中认为年夜饭来源于古时人们一起抵挡防御“年”而流传下来的习俗。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头名为“年”的凶狠的野兽,一到冬季山里吃食稀缺时就闯进村庄伤人伤畜,害得村民们被迫远离家乡来避免“年”的来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注意到这头凶狠的怪兽有三怕,即怕通红的颜色、亮亮的火光和非常响的声音。因此,一到冬季凶兽“年”即将要袭击村庄的时候,村民就在家中备齐这三样东西。每一户的门上都挂着涂成赤色的木板,门前燃起一堆火,村民通宵在家中敲击物品,发出非常大的声音。到了半夜,“年”刚到村头,便看见到处都是红红的颜色、亮亮的灯火而且声响巨大,便惧怕地逃回山里躲起来,不再出山侵害当地的居民和牲畜。次日清晨,村民围在一起,为成功驱赶“年”彼此贺喜。后来,一到冬季,人们就想起以前抵御“年”时的情景,每一户人家依然挂上赤色的木板,燃起一堆火,彻夜敲击,次日仍是彼此贺喜,庆祝安康。如此一代代流传,“过年”的传统就产生了,吃年夜饭欢庆过年的习俗也传承至今。
年夜饭的食俗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后来把馄饨捏成新月的形状,饺子就产生了。明朝出现“扁食”,据文献记载,最迟在这一时期就已经有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至清朝,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已经影响甚广,并将其固定了下来。春节吃饺子习俗流传至今,是中国人饮食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夕夜于子时吃饺子,有“更岁交子”的寓意。同时由于饺子形状酷似银元宝,一盘盘的饺子摆上餐桌,又有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2]。新春佳节吃年糕的习俗,在宋代兴起,在明代繁盛,食年糕取“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由于年糕的颜色酷似金银,又有着期望发财之意。如今又有年年高升之意[3]。汤圆传说源自宋朝,最开始由于这种食品下锅后又浮又沉,取名为“浮元子”,之后有些地方将“浮元子”改名为元宵,寓意“团团圆圆”。
年夜饭又名“合家欢”,是人们非常重视的家庭聚会。人们对于年夜饭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层面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旧社会时穷人生活困难,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所以对于年夜饭的吃食极为期待,家人在制作年夜饭的吃食时也格外讲究食材的选择,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美好的寓意。年夜饭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除夕这天晚上,不管人们在多远的地方,工作多忙,都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一起吃一顿团圆美满的年夜饭。古时一些州县的官员出于仁爱恻隐之心,甚至会让入狱的囚徒归家度过春节,与家人团圆度过节日后再返回监牢,来传扬其仁政和因仁德而得的声誉。而如果在外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及时赶上年夜饭,或是不能回家过年,家人便会为其留个位置、放置一套餐具,象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传统的对于年夜饭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的那种期待已经减少,而更多的是期待年夜饭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那种欢快的氛围,也就是人们说的“年味”。春节这一天,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得意还是失意,人们都会千里迢迢赶回家吃上一顿团圆美满的年夜饭。伴随着外面热热闹闹的鞭炮声,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团聚在一起,带着对家人的祝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吃着美味的佳肴,喝着醇香的美酒,共同辞旧迎新,使家人间的感情更加亲密。所以,年夜饭历来对中国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在现代人心目中也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情结和文化情感[4]。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聚齐,围坐一桌,共享丰盛的美味佳肴,心里无比满足。中国各地的年夜饭菜肴都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制作选材也都有讲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如一些地区年夜饭取“四平八稳”之意,同时十二道菜还寓意每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吃有喝、丰衣足食[5]。浙江一些地方是“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福”。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等等。在选材上,如鸡有金鸡报晓、大吉大利之意;鸭有报春之意;鱼指的是年年有余;肉象征着生活富裕;因为“菜”与“财”发音很像,所以白菜取发明明白白的财之意,芹菜取勤劳发财之意,韭菜取永久发财之意;豆腐,“腐”和“富”发音很像,取生活富裕之意,同时也取“斗腐败”之意。除此之外,现在人们吃年夜饭一般不可或缺的便是火锅和全鱼。全家人围坐吃火锅,热热闹闹,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鱼除“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外,不同的种类也有各自的寓意。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还有“连子连孙,人丁兴旺”之意;鳜鱼,寓“富贵有余”。鱼一般作为年夜饭最后一道菜上桌,人们并不真的吃这道菜,而是取其“来年有余”的象征意义[6]。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年节食俗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大部分汉族的北方人很多都爱吃饺子,南方人多爱吃水磨年糕、米团子等。少数民族如回族会在大年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大年初二吃饺子。但无论吃什么,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承载着人们对今后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期待。在中国北方,除夕夜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至今仍然是欢度新年的重要活动。包饺子时人们还经常会把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表达对来年生活甜蜜、健康长寿、早生贵子等的美好祝福。南方人过年主要食用汤圆、水磨年糕、米团子、皮蛋等。汤圆又称“团子”“圆子”,除夕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汤圆寓意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圆圆满满;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现在人们过年吃年糕表达着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祝愿,年糕现在除了年节食品外,更多地表达为年年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7]。
年夜饭的食俗流传至今,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古代,年夜饭都是在大年三十的那天准备出来,在北方地区,年初一要下锅的饺子也是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准备好的。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放鞭炮,主妇们则在家里洗菜、切菜、做菜。家家户户的砧板上都传来剁肉、切菜的声音,与外面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人们走门串户、互相问候的说笑声等等,交织成完美的乐章。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在家里闭门吃饭,这一天不论家人会不会喝酒,都会饮一点酒,来庆祝这喜庆的节日。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妇女们从厨房里解放出来,很多人家在过年的时候选择在饭店里吃年夜饭,由此也出现每年争着预订年夜饭的火爆场面,饭店也推出很多吸引眼球的年夜饭套餐。近几年由于桌位紧张、酒店火爆,传统在酒店吃年夜饭的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出现一些网购半成品年夜饭、外卖年夜饭等形式,但主要受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经常网购的年轻人的欢迎,老一辈的人们主要还是传统的吃年夜饭的形式。但据2013年12月在中国吃网进行的网络调查“除夕不放假,你的年夜饭在哪里吃?”中发现,87.39%的参与者勾选在家就餐,位于排行榜首位。越来越多的人发觉还是更喜欢回到家里吃妈妈做的饭菜,觉得“妈妈的味道”就是“过年的味道”。而且人们怀念以前在家里吃年夜饭的那种氛围,认为在家里一家人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其乐融融吃年夜饭的欢乐氛围是在饭店里体会不到的,年夜饭的地点又从饭店回归到家庭。不论年夜饭的地点、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人们对年夜饭寄托的情感仍深深地烙印在心中。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凡事讲究长幼有序,餐桌礼仪对现代人的生活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传统年夜饭对于座位的次序是有讲究的,一般是长辈坐上座,小辈在中间坐,父母辈的就坐下座。就餐的时候,长辈坐上座,即坐在朝南的位置上,现在来说是正对着门的位置。桌上的饭菜也是长辈先吃一口之后,晚辈才能动筷。其次就是盛饭时不能只盛一勺,因为以前多数人觉得在祭祀先人时只盛一勺饭,因此无论如何都要至少盛两勺,哪怕第二勺只是比画一下。盛汤时要先将筷子找地方搁置,不能筷子、勺子一起放在手中,这样非常不讲究。同时加饭时可以用“再盛一碗”或“再添一碗”等语句,但不要用“还要一碗吗”或“再要一碗”等,因为老人会觉得在街上乞讨才会用“要饭”。再次,吃饭时也有一系列讲究。如切忌将筷子竖着插在食物里,因为祭祀祖先时便是在碗中插一根香。就餐时不能拿筷子敲打碗盆,因为人们觉得这种动作像乞丐行乞,会“越敲越穷”。吃饭时不能乱讲话,也不能发出声音,这样会被认为很没有礼貌、没有教养。要坐姿端正,双肘不要托在桌子上,也不要一手托腮。夹菜时不能在菜里挑来挑去,要把碗里的饭吃完,吃完后不能将筷子放在碗上。碰到突发状况时要会及时用吉利的话语解决,如有人不注意把筷子掉在地上或是把餐具碰碎了就可以说“快乐(筷落)”“岁岁(碎碎)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礼仪,如不能随便问遇到的人“您吃完没”。有的老人忌讳别人说他“吃完”,因为这好像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餐了。不能随意说“饱死了”“太撑了”这样的语句,老年人会觉得这样很没有出息。现在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简化了一些传统礼仪,也加入一些新的餐桌礼仪。如吃饭时不要玩手机、看电视,以示尊重;女士不宜用太重的香水,餐前宜将口红擦掉;在餐桌上不要贴耳交谈,宜众欢同乐;敬酒有次,劝酒有度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营造出和谐的就餐环境,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注重礼仪等传统美德,表达中国人凡事讲究吉利的美好意愿,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
[1]巩桂花. 从年夜饭看东北地域文化[J]. 统计与管理,2015(1):76-77.
[2]赵炜,何宏. 中国传统节日节令食品流变[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9.
[3]丹青. 中国人的年夜饭[J]. 上海质量,2016(1):66-68.
[4]王东林. 春节团圆的文化深处[J]. 群言,2017(1):33-35.
[5]张彩云. “四平八稳”年夜饭[J]. 中国信用卡,2010(3):58-61.
[6]《中华民居》编辑部. 流淌在“食俗”里的年味:春节的传统食俗文化[J]. 中华民居,2012(1):59-61.
[7]王溱,吕建军. 丰富的年夜饭[J]. 走向世界,2014(2):18-20.
AStudyofSpringFestivalEve’sFeastandModernPeople’sSpiritualLife
YANGMingduo1,2,3WANGQiong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Base, Center for Chinese Fast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76, Heilongjiang, China; 2.School of Tourism and Cuisin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76, Heilongjiang, China; 3.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010, Sichuan,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spring festival eve’s feast including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and continues with a four-dimension (aim, food selection, place and approach) exploration of its relations with modern people’s spiritual lif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people demand family reunion, blessing, happiness, good manners and respect for the old when enjoying the feast.
Spring Festival Eve’s Feast; modern people; spiritual life
杨铭铎,男,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旅游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餐饮教育与餐饮科学、饮食文化与饮食美学。
王琼,女,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餐饮科学与饮食文化。
TS971
A
2095-7211(2018)01-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