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册清代盛惇大(1754 ~1825年)、朱鹤年(1760~1844年)、伊秉绶(1754~1815年)合璧《山水图》册,共计八开,前四开为盛惇大所绘,后四开为朱鹤年与伊秉绶合作,殊为难得。此册由四川军阀王缵绪(1886~1960年)于1951年捐献给西南博物院(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1964年被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书画鉴定小组定为一级文物。而由册中鉴藏印章来看,流传有序,其中“冬读书斋”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兆洛(1769~1841年)之室名,他与盛惇大是同乡,曾为盛的藏书作《南墅书目序》。“松冠堂”是赵崇庆(1812~1880)之室名,其为道光己酉拔贡,历官贵州粮储道①;“孔生审定”中的孔生应为近代重庆本地藏家黄孔生,生卒年不详,收藏印章另有“古渝黄氏孔生宝藏”传世,康心如(1890~1969年)在《回顾四川美丰银行》中曾提及1939年黄有藏书几千册待售,可见其收藏颇丰②;钤印鉴藏章最多的是王缵绪,有“治园考藏”“王治易”“西充王三”“老王郎”“西充王治园”、“治园鉴藏”“治园心赏”“治园暂有”“缵绪”“爱书尤爱画”共十方(后两方印在空白页),从治印风格来看应出自名家齐白石(1864~1957)之手。
此册的前四开为盛惇大所绘,清人蒋宝龄(1781~1840年)在《墨林今话》中对他的画风这样描述:“武进盛甫山太守惇大,召试举人,由中书舍人官侍御,出为太守,官甘肃庆阳府。在京师时,聚书二万卷,李申耆太守为作《南墅书目序》,其嗜古如此。余事工诗,书学思翁,画学子久,声重艺林。余曾于吾邑屈氏见其小幅,干笔焦墨,苍浑高古,又极似麓台。”③清代儒者嗜古倾向很浓,由图中题记可知,此四页也是盛惇大为仿古所得,分别仿王蒙、曹知白、文氏一派、黄公望笔法,均为元明绘画大家,从画面看来亦是契合了各家风格。
第一开题款“子卿翰林仁兄精于六法,以素册索画,为仿古得四页,此橅山樵笔意,惟高明教之。时嘉庆岁次乙丑小春月既望,南墅盛惇大并识。”下钤“仲父”朱文印。余钤“冬读书斋”白文印、“松冠堂藏书书画印”朱文印、“孔生审定”朱文印、“治园考藏”朱文印。王蒙(129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诗书画全能,尤精工山水,与其一生沉浮相对,所绘山水多表现高人逸士的隐居生活,流露出文人士大夫的遁世思想。他的山水画风格独特,笔墨精到,构图回环繁复,远山叠嶂,林木深秀茂密,整体气势磅礴。画山石喜用层次繁密、细如牛毛的解索皴,皴擦点染交互使用,山头的点苔尤显苍茫浑厚,望之而郁然深秀。盛惇大此页模王蒙笔意,特征明显,画面近处流水潺潺,树木挺秀,参差成林,中景山石巍峨挺拔,满覆密麻的牛毛皴,细而柔,密而松,茅屋掩映其中,幽深宁静,山头的矾石、草木用细碎的散笔破墨点洒,显得丰茂秀丽,满幅有苍润淋漓之感。
图1
图2
第二开题款“擬云西老人南墅居士”,下钤“盛惇大印”白文印。由于鉴藏印每开均有重复,内容前文已提及,以后不再赘述。云西老人就是元代画家曹知白(1272~1355年),字贞素,号云西,他一生不仕,沉湎于黄老之学,宗李郭一派,喜作枯木寒林,但去其繁缛,风格简约疏淡,清润雅致,颇受江南文士的拥戴。盛惇大此页拟云西意趣,近景绘枯木竹石,是元人喜好的题材,枯木时节,幽竹旁生,荣荣劲拔,生机勃勃,象征着清高坚贞的人格。图中山石用阔锋侧笔,疏朗简略,墨色温和柔美,流露出一种淡雅秀美之风。
图3
图5
图4
图6
第三开题款“萧疏旷淡,不作丛种,此文氏一派也,偶一仿之,南墅戏笔。”下钤“仲父”朱文印,左下钤“盛父山书画记”白文印。文氏一派当指渊源于文征明(1470~1559年)的吴门一脉,承家学者有文彭、文嘉、文伯仁、文从简等,其他追随者包括钱榖、陆治、陆师道、孙克弘等。文氏一派以细笔山水见长,勾皴笔法细密劲秀,墨色渲染温和柔丽,内容多表现江南幽致旷淡的自然景色,风格毓秀典雅,有翩翩文雅之趣。盛惇大此页仿文氏一派,构图有文征明一贯的平稳简明之态,松竹掩映的茅舍,孤舟垂钓的人物,与远山近水浑然一体,构成一种若即若离的空间关系,这是文氏常用的造景法,此页虽为戏作但用笔清劲,墨色恬淡,境界空灵,有一种文雅的书卷气。
第四开题款“仿大痴法,南墅惇大”,下钤“惇大”连珠白文印。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晚年隐居富春山,入全真教,出世思想浓郁,他的山水宗法董巨,以及赵孟頫,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也重视观察自然和写生,形成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个人风格,并以浅绛设色为多。盛惇大此页仿大痴法,整体气势酣畅潇洒,用笔点线兼施,浓淡交错,山石的轮廓顿挫转折,披麻皴趋于简淡,浓墨点染的丛树和山头显得苍茫秀润。
册页的后四开为朱鹤年与伊秉绶合作,题款分别为“野云墨卿”“野云墨卿共画此幅”“野云墨卿同作”“嘉庆乙丑三月廿五日,与梧门、野云、兰士坐甫山斋中,听春林弹琴,梧门订游西山,野云遂写数人,予为足成之,汀州伊秉绶试蕉白研题记。”题款下均钤“子客墨卿”朱文印。
《墨林今话》有关于二人画风的记载,兹录于下:“泰州朱野云山人鹤年,侨寓都门,山水有大滌子风。椒畦孝廉称其意趣闲远,不染时习。性喜接纳,时长白法时帆学士主盟骚坛,筑诗龛奉陶靖节,绘图征诗,山人乃颜其居曰‘画龛’,与都中贤士大夫文酒往还,声气殆与诗龛敌。故其画益著。京师马秋药、张船山两先生尤引重之……山人士女、人物、花卉、竹石靡不佳。”④“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乾隆庚戌进士,官扬州府知府,文学、吏治为江左所推,尤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间以余渖为水木云峦,不泥成法,妙有古金石气,溢于楮墨间,然流播绝少,乞其画者,作墨梅居多。吴门潘榕皋农部题太守《秋水园图》有云:‘疏篱短彴影横斜,小筑偏宜傍水涯。那得扁舟便乘兴,看君泼墨写梅花。’王椒畦诗云:‘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其为名流推重如此。”⑤《墨林今话》成书不晚于道光二年(1822年)可见朱伊二人已名重当时,而且独具个人风格。朱鹤年的山水随意挥洒,不染时习,有石涛遗风,伊秉绶的山水不泥成法,以书入画妙有金石气,流传很少,所以二人之间的笔墨碰撞必然是石破天惊别具风貌。由此四开看来确如此,画面用笔使墨不法某家而是注重写意,山峦、云海、林木、庙宇、溪流、雅集,一一乘兴挥洒,自然天成,荡漾着无拘无束的灵动感,尚意求趣而不重形似,这是山水画作为文人抒发情感的一种寄托方式。
图7
图8
仔细玩味会发现这本册页颇有意思,册页前后画风迥异,能合璧在一起可能与当时士人之间的交游往来密切相关。
盛惇大的题记写于嘉庆乙丑小春月既望,也就是1805年的10月16日,那么作画时间应在此日或之前不久。作画缘由是为回应王泽(1761~1842年)之请,《墨林今话》载:“王子卿泽,字润生,芜湖人。辛酉翰林,典试滇南,出守徐州,调江右。移疾归,与左田尚书师生而兼姻戚,最相契合,时有联吟合作诸图画。擅山水,精篆刻。”⑥与盛惇大记“子卿翰林仁兄精于六法”相符,王泽早年习画师从黄钺(1750~1841年),二人亦师亦友,交谊甚笃,常合绘、唱和,有佳作传世。伊秉绶的题记写明作画时间是嘉庆乙丑三月廿五日,作画地点在盛惇大斋中。而且提到“试蕉白研题记”,蕉白砚是端砚中非常名贵的一种砚石,颇受名士喜爱,伊秉绶是爱砚之人,也收藏砚。他有一方“伊秉绶摹‘伊’字砚”上就有黄钺和王泽的题记:“嘉庆乙丑春,黄鉞、王泽观”,据考王泽不仅与黄钺是姻亲,与伊秉绶也是姻亲⑦。黄、王二人观砚的时间与伊、朱二人在盛惇大斋中作画时间很接近,都在嘉庆乙丑年的春天。可见风格殊然不同的画作,创作时间亦相隔有半年,不管这些画在当时就被装在一起,或是后人为之,确因文人雅士之间多边而频繁的交往之由,合璧在了一起,让我们有幸得见这一体现乾嘉时期文人墨客间往来雅集的作品。
而从题记得知,嘉庆乙丑三月廿五日在盛惇大斋中的聚会,参加者除了朱鹤年、伊秉绶、盛惇大以外,还有梧门法式善(1752~1813年)、兰士何道生(1766~1806年)以及春林史善长(1768~1830年)。其中法式善名躁乾嘉诗坛,彼时文人雅集风行,他的诗龛可谓是京师文人雅士聚会的文艺沙龙。《清史》载:“法式善,字开文,蒙古乌尔济氏,隶内务府正黄旗。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迁司业……本名运昌,命改今名,国语言竭力有为也……性好文,以宏奖风流为己任……所居厚载门北,明李东阳西涯旧址也。构诗龛及梧门书屋,法书名画盈栋几,得海内名流咏赠,即投诗龛中。主盟坛坫三十年,论者谓接迹西涯无愧色。”⑧由此可见法式善以诗龛为依托,在京师文艺圈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交游遍及大江南北,许多当时著名的诗人和画家都参加过他组织的雅集、酬唱活动,其中就包括与此本册页相关的伊秉绶、朱鹤年、盛惇大、何道生、王泽,他们中有的还应法式善之征索,为其绘制了诗龛图。法式善尝作《十六画人歌》,以证乾嘉风雅鼎盛之况,其中也提到了朱鹤年、盛惇大。
总之,此山水合璧册不能单作笔法墨韵视之,它是乾嘉文人之间交往的可视资料,见证了士人间的宴游雅集,正是这些活动为他们的精神碰撞提供了机会,为推动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释:
①徐世昌《晚晴·诗汇》卷一五〇,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825页。
②康心如口述《回顾四川美丰银行》,载《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0年。
③蒋宝龄《墨林今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84页。
④同上,第178页。
⑤同上,第161页。
⑥见《清史·文苑二》法式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