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绪银
【摘要】医学影像发展迅速,隔几年就会出现一项新技术,更新周期相对较短。从以往的疾病形态学诊断,逐渐发展成了疾病功能诊断、分组诊断、定量与定性诊断,从诊断辅助科室,发展成为了临床治疗介入科室,这与放射科数字化改造不无关系。但实际上,改造成效直接受科室经济水平、医院发展、患者数量等因素影响;对此,根据医院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改造目标尤为关键,以实现改造的合理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医学影像;放射科;数字化改造
放射科数字化是指实现科室医学影像数字化存储、传输与管理,利用无片化信息化模式,取代以往的胶片化本文与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等模式。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化放射设备的应用,使医学影像数字化越发成熟,提供丰富影像资料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作为医学影像重要部门,数字化改造,也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重大标志与进步,更是放射影像与时俱进的唯一途径。
1 医学影像学发展研究
伦琴在1895年,发现了X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程,是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重要基础。上世纪60年代,影像增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放射科在暗室检查的局面。上世纪70年代,CT(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的应用,将放射学带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图像重建、体层成像为基础的新阶段。CT凭借自身高密度分辨率等特征,结束了放射科只能观察骷髅、骨骼的历史,同时能够观察软组织病变,弥补了X线诊断的不足;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书写了疾病诊疗新篇章。随后单层螺旋CT、容积CT、能谱CT、双源CT、多层螺旋CT技术不断涌现。后续MRI(磁共振成像)、X线、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等相继应用于临床。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MR成像技术,软组织分辨率更高,检查可实现全方位,人体病变了细微观察,弥补了心血管造影、CT、X线检查方式的不足,同时无创伤、无辐射损伤,其分子水平、功能成像等方面的优势特征,也是心血管造影、CT等检查方式不能取代的。随后出现了介入放射学,通过微小创伤,解决了临床难以处理疾病、创伤大等方面的问题,继内科、外科后,成为了第三大治疗学科。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大量数字化放射设备与技术,如CR、DR成像技术,以及激光打印技术等,劳动强度显著降低,工作效率、图像质量显著提高,以效率高、无创伤、诊断精准的优势被广大科室青睐。后续出现了PACS系统,医学影响大融合得以实现,数字化图像实现了串联。医院PACS等系统,可以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全面实现了医院数字化。
醫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X线临床应用,以及放射学形成、医学影像学形成的三个阶段,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影像学,即大体形态学向生理、基因成像或功能代谢成像过渡;一般性组织增强对比剂向疾病特异性增强过渡;胶片采集与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介入治疗、内镜与微创治疗或外科融合的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特异性、敏感性、早期性逐渐增强;图像分析实现定性、定量间的转变;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的转变;以及午胶片化的图像存储。影响诊断逐步向精准影像学发展,图像数据解读方式,也实现了硬读片与软读片、模糊读取与量化读取的转变。
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必然向着融合化、网络化、标准化趋势发展,将引出一系列新概念,如下所示;一是建立影响方法学,借助信息技术,新型成像技术将层出不穷,借助CAD系统、影像处理软件、工作站等,影响信息会更加敏感化与直观化,建立影像方法学也将成为研究特点。二是建立技术诊断与工程的融合,要想实现影像学融合化与网络化发展,必然需要建立三者融合的观点,缺乏任何专业都不能促使现代影像学科发展,以及功能的发挥。三是影像学发展转变,主要体现在灯箱照片软硬拷贝、单一与综合图样诊断技术、单纯技术向软件功能与设备功能最优化转移三方面。
2 放射科数字化改造分析
2.1 数字化优势
借助数字技术,能够提高曝光宽容度,及时曝光条件差的部位,也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影响。数字化最为代表性优势,即分辨力高,图像细腻且清晰,可根据实际需要,可完成图像拼接、图像滤波、放大漫游等图像后处理,从而为影响诊断中的前后对比、细节观察与定量分析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数字化X线成像,仅需要较低X线剂量少,即可获取清晰图像,辐射危害随之减轻。同时实现了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取代了以往的胶片管理方式,资金场地有效节约,工作效率显著提升。X线图像传输功能,实现了远程专家会诊[1]。
2.2 放射设备
数字化放射设备如下所示-是CR(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其主要通过潜影方式,将X线摄影信息,记录在影像板内,借助激光扫描仪,可读出影像板内潜影,通过数字信号转换,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高清晰的放射影像。影像板可以重复使用,取代了以往的X线胶片,具有性价比高、图像清晰、移动性强等特征,但效率提升相对不理想。二是DR(数字X线摄影系统),其主要是借助X线吸收器、CCD(电荷耦合装置)或是TFT(平板薄膜晶体管),实现病理、解刨等病人X线信息的获取,同时生成数字图像。DR的成像速度、分娩率、工作效率都是CR不能比拟的,但价格昂贵,尤其养护与维修等费用。三是RI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与PACS(医学影像存放传输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网络技术的医学影响综合管理系统,具有数据获取、存储、传输与管理等作用,也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结合物。网络系统、服务器、图像报告工作站等都是其核心组件。四是激光胶片打印技术,作为信息时代发展产物,分为干湿两类,干式激光胶片打印机,不仅无污染,维护简单,同时不需要显影液、暗室、水源等。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无论是打印速度、故障率、空间分辨率等,都能够与湿式打印机相媲美。
3 数字化目标
放射数字化,是指成像设备、图文信息的数字化,从而实现图像采集、信息管理数字化。借助PACS、RIS、HIS,可实现放射科全数字化模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检查成效将显著提高。实现放射科数字化改造,还需要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包括工作量、经济水平、设备现状、医院发展等情况确定系统组建与设备选配。尤其是CR、DR的选配,需加强分析与考察,充分了解其使用效能,做到因需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益[2]。
4 数字影像改造对策
4.1 明确改造目标
数字化改造目的是实现放射科完全数字化运行模式,提高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但实际上,数字影像改造复杂且繁琐,涉及影像成像机、影响处理机等数字化改造,以及患者资料数字化落实、医院信息管理数字化等工作;对此,明确数字化改造目标尤为关键。
4.2 围绕实际情况
在数字化改造中,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仪器配置,根据医院发展情况,合理购进数字化设备。数字化X线影响设备,虽然优势特征较多,但是需要加强调查与分析,防止盲目投入,以提高仪器设备配置的针对性。
4.3 加强管理层重视
放射治疗病人逐渐增加,强化科室救治率,提高诊断准确性尤为关键。医院管理层应当加强数字化改造工作的重视,积极引进数字化影响设备,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与实践,要求其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工作原理等,确保使用合理性与规范性,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助力。
4.4 加强政府干预
与以往的影像仪器不同,数字影像仪器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更加突出。但面对着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大规模数字化改造无法展开。对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干预与扶持,全面考核医院实际情况,尤其是医院的经济水平与人员配备问题,加强调整与优化。以提高科室工作效率与医院治疗成效。规模大、发展迅速的医院,建议购买DR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院形象与医疗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对于基本图像存储、报告输出、信息录入的工作,可借助信息登记、图文报告工作站实现,图文数据离线备份工作,可以通过刻盘方式实现。患者数量多,影响科室依从性大的医院,可借助PACS/RIS系统,实现科室自动化与数字化,以及模块化岗位分工,从而优化生产力。
4.5 综合素养培养
放射科医护人员,对数字化诊断结果负责。实现数字化改造,不仅需要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需转换职业理念,提高其综合素养。在其基础上,实现权责利一体,使其灵活运用数字化影像仪器,完全按照标准步骤操作,以实现疾病诊断的高效率、精确化[3]。
5 总结
数字化放射俨然成为了医院在信息时代改革的必然,新型放射模式的應用,不仅对医院形象塑造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也是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医院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加大对数字化放射科改造的投入与监管,推动医学影像数字化合理化建设,以更好的落实临床诊断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文斌,基层医院放射科数字化改造与影像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 (24):41-42.
[2]邱涛涛.基层医院放射科数字化改造与影像发展探析[J].健康前沿,2016,23 (06).
[3]杨光慧,基层医院放射科数字化改造与影像发展[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 (07):00314-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