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丽 赵建军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属于原发性头痛的重要范畴。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在不断增多,在中医学理论中,对偏头痛原发性疾病给予了深刻的认识。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诱发偏头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根据活血化瘀的基本原理,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来治疗偏头痛,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赵建军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支持。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赵建军教授应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进行临床经验汇总。
【关键词】赵建军教授;益气活血化瘀法;偏头痛;临床经验
1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与病因
在临床中,偏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病。在原发性头痛中,还包括神经性头痛、紧张型头痛、及其其他繼发性头痛。偏头痛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太阳穴胀痛、血管跳动。目前,关于对偏头痛病因的研究,尚且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偏头痛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饮食及其精神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有关研究,在偏头痛患者中,大约有6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家属出现偏头痛的概率与风险都会增加。根据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诱发偏头痛。另外,受到代谢因素与内分泌的影响,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部分研究中认为,偏头痛与食物和药物具有关系,例如,含有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防腐剂的肉类等。而在中医临床中,偏头痛与人体五脏六腑具有密切的关系。赵建军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肝脏、肾脏及其脾与偏头痛的关系,认为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促进疾病康复。并在研究中,选取部分患者做了益气活血化瘀法的治疗。
2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在中医学理论中,肝脾肾阴阳失调,对于偏头痛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偏头痛也与经络瘀滞、气滞血瘀有关。在脏腑失调中,肝虚是偏头痛发病的主要根源,而气滞血瘀是影响疾病的主要因素。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将偏头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2.1 肝阳上亢型
患者在中医临床中表现头胀痛、刺痛、跳痛等,并经常出现心烦意乱、失眠、视物模糊、眩晕等的症状。这种在中医中称为肝阳上亢,在女性月经期间比较容易发作,并出现病情加剧的症状。患者情志状态不佳、舌质泛红、紫黯,且舌苔偏薄、暗黄。根据辨证论治,可以用平肝潜阳的方法来治疗,应用平肝通络方,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治疗效果。
2.2 肝肾阴虚型
患者多具有头痛、眩晕、腰膝酸软、容易疲劳、乏力、耳鸣、失眠等症状,舌苔泛红,少苔,脉沉重细腻无力。在治疗中,需要根据滋补肝肾的原则,来实现益精活络,进而达到治疗效果。
2.3 气血两虚型
患者头痛伴随着晕眩、心悸气短、缠绵不休、面色无光泽、神疲乏力,舌质比较淡,苔薄偏白,脉弦微弱。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补养气血,实现升阳通络,可以让患者服用阳和汤。
2.4 风痰阻络型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昏蒙、缠绵不己及其胸脘满闷,患者面色无光泽,舌质清淡,舌苔白腻。在治疗中,需根据熄风化痰的原则,来实现通络止痛。并指导患者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2.5 瘀血阻络型
患者感觉明显头痛,且经久不愈,在发作中有明显的疼痛感,如同锥刺,且部位一直固定,没有变化。发作时间一般在夜间及其过度劳累之后,患者的舌质紫黯。在治疗中,通过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服用通窍活血汤,可以辅助疾病治疗。
在偏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大多数的治疗都是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并平衡脏腑的阴阳。根据这些中医辨证论治原理,赵建军教授在对偏头痛的治疗中,将益气活血化瘀法进行推广和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赵建军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
3.1 赵建军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认识
3.1.1 从脾论治
根据《素问·通虚实论》,其中提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在中医中,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对于人体全身的血液运行与水谷精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足够的气血运输到大脑,才能真正濡养脑窍,让大脑保持健康状态。尤在径在《金匮翼·痰厥头痛》中,针对头痛进行了论述,其认为,对于一般的痰厥头痛患者,其疾病的根本来源为脾胃。因为脾具有气血生化的功能,是给提供津液的重要来源。如果人体脾胃中的津液不足,气血不得顺畅宣行,就会累积为痰,随着阳明之经运行,反射到大脑,产生头痛。医学家秦景明更是提出了头痛与活血化瘀的关系,其提出头痛一般在单侧,或者在在双侧。这种疼痛部位的区别与气虚、血虚有关。赵建军教授认为,在偏头痛的治疗中,需要保护患者脾胃功能,兼顾脾胃阴阳平衡,如果脾胃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容易出现清窍失养,导致脑髓虚损,产生疼痛。在人体气机运行中,脾胃作为主要枢纽,如果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就会引发气机不利,所以出现气滞血瘀,脑络不通,不通则痛。而且脾功能失调,容易形成痰湿,导致大脑经络不通畅,从而引起偏头痛。因此,在治疗上兼顾脾虚及因虚产生的痰浊方为治疗要义。
3.1.2 从肾论治
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主骨髓和藏血。如果人体肾精不足,或者肾精损耗过度,会导致髓海空虚,进而诱发偏头痛。在《素问·五脏六腑生成篇》中,对于人体肾脏和偏头痛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集中体现出肾脏对于偏头痛的重要性,之所以会有偏头痛,是因为下虚上实,下虚为是因为患者肾精不足,所以上实,诱发大脑作痛,最终的根源归结为肾脏。赵建军教授认为,肾是人体的根本,肾脏的阴阳平衡,是治疗偏头痛的重点。如果患者肾阳衰弱,寒气就会从体内生成,导致清阳失展。如果患者肾阴不足,引起水不涵木,阴阳不能相互制约,导致头痛。因此,赵建军教授在应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中,就比较重视肾气的维护。
3.2 赵建军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的经验探讨
在对偏头痛患者的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中,赵建军教授根据中医学原理,按照中医药进行配方,配方中含有:20g天麻、25g川芎、5g细辛、25g(先煎)的水牛角、15g当归、15g白芍、15g白芷、15g延胡索等,其中含有大量的中成药,每一种中医药都有不同的针对病症,诸药合用,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病症。偏头痛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病因为虚,有的病因为实,患者疾病长时间得不到根治,就会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引发气血亏虚。赵建军教授参照叶天士“久则入血入络”的观点,在偏头痛的治疗中,运用具有活血祛瘀功能的药物,以疏通患者经络、祛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对于病久症状的“瘀”和“虚”,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显著性的临床效果。但是在活血化瘀中,还需要益气,因为补气才能活血,才能推动血液循环。因此,将黄芪、红景天等中药充分应用,可以达到补气效果,推进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正常,气滞血瘀病症就会得到解决。赵建军教授结合药物引经作用,在药物配方中,加用一些头痛引经药,可以让药物直接达到病变部位,产生治疗效果。另外,如果患者睡眠质量不佳,需要清心解郁,督促患者服用清心安神藥物。赵建军教授认为,应用益气活血化瘀法,辅助失眠的治疗,有助于缓和偏头痛的病情。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赵建军教授应用益气活血化瘀法,经过临床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其成效。活血化瘀是影响偏头痛的重要因素,让患者经络保持通畅,降低气滞血瘀症状,有助于从整体性层面来调节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在前人的中医学研究中,关于偏头痛与活血化瘀关系的理论比较丰富,赵建平教授在这些理论的研究上,将益气活血化瘀法运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渊,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 (23): 255-256.
[2]申庆合,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 (07):44-45.
[3]袁国东,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 (01):26-27.
[4]王瑜萍,中药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 (1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