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秋颖教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探讨

2018-03-20 02:29杨玉双贾秋颖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2期

杨玉双 贾秋颖

【摘要】慢性胆囊炎是目前临床上常见且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具有易发作、病程缠绵、治愈难的临床特点。导师贾秋颖教授根据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认为此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湿热内盛和脾胃虚寒,病位在肝胆及脾胃,创立了用柴胡桂枝芩蒿汤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其治療原则是清热利胆,温脾止痛。并在治疗效果上取得很好成绩。且附相关医案一则,与同道分享。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胁痛;胆热脾寒;清热利胆;温脾止痛

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未明确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中医学家根据本病的症状疼痛部位及特点,将其归属于“胁痛”及“胆胀”范畴,此病病因多是由饮食不节、情绪激动、久病劳伤及气血瘀滞等导致,多涉及肝胆及脾胃,因此以肝胆区痛疼为主,可放射至右侧后背部,常出现右上腹部的隐痛或钝痛,常伴有腹胀、恶心、暖气、乏力、厌食油腻等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饮食、抗炎利胆、解痉止痛,最终以胆囊切除术结束本病的治疗,手术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问题。贾秋颖教授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吉林省名中医胡永盛教授,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跟师学习期间总结了导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独到经验。现将总结整理如下。

导师贾秋颖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多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酒等日久,壅滞中焦,损伤脾胃,脾胃受制,使其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湿浊内留郁久而成湿热,肝胆脾胃都在中焦,湿热交蒸于肝胆,导致肝胆湿热;同时由于本病迁延不愈且经过长期或短期内过度使用疏肝寒凉或苦寒清利等方法治疗,及日常喜爱寒凉饮食,而导致脾胃运化及升清降浊功能受损,长期患者形成脾胃虚寒,形成胆热脾寒而导致发病。对于本病的治疗导师以清肝胆湿热与温脾胃虚寒相结合,平调脏腑寒热,疏通中焦气机,湿去热清,脾阳恢复,使人体气机升降、阴阳寒热处于平和状态。导师贾秋颖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本着清热利胆,温脾止痛的方法,吸取伤寒大家刘渡舟及朱良春教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在治疗本病上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的基础上加减,方中柴胡、黄芩解少阳之热,现代医家总结《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经方,总结出柴胡配伍黄芩,两药一清一散,为清少阳胆腑郁热之关键对药;在此基础上,加入龙胆草、青蒿等药以助清肝胆湿热之功,因本病除胆热之外,脾寒亦是关键,因此运用干姜既能温中散寒,又能制约龙胆草及青蒿等药之寒;桂枝温阳化气,以上诸药合用能清胆热、温脾寒,且温不助热,寒不伤阳。因此,导师认为慢性胆囊炎除肝胆湿热外,脾胃虚寒亦应受到重视,在治疗上运用清肝胆湿热与温脾胃虚寒相结合,最终达到阴阳寒热处于平和状态,用方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柴胡桂枝芩蒿汤,以清胆热、温脾阳。

1 验案举隅

张某,女性,50岁,2018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4年前因过食油腻后出现右上胁肋部疼痛牵至右后背部酸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行消化系彩超示: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性改变,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近4年每因情绪激动和饮食不节上述症状仍发作。现症:右上胁肋部疼痛,伴右后背部酸痛,夜间加重,脘腹不适,纳呆食少,厌食油腻,恶心欲吐,口苦黏腻,乏力,背部恶寒,喜热饮,寐可,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每日3-4次,舌红,苔黄,脉弦滑。体格检查:墨菲氏征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中医诊断:胁痛,辨证为肝胆湿热兼脾胃虚寒。治以清热利胆,温脾止痛。处方: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青蒿10g,黄芩15g,龙胆草10g,栀子10g,白术10g,炙甘草10g,大黄8g,茵陈15g。5剂,水煎服,饭后各一次,每日l剂。嘱患者调节情志,忌食油腻食物。

2018年4月2日二诊:右上胁肋部疼痛减轻,右后背部酸痛明显缓解,可正常饮食,恶心减轻,乏力缓解,背部恶寒,喜热饮,寐可,大便仍稀溏但次数减少,每日2-3次,舌淡红,苔薄黄,脉濡缓。上方青蒿改15g,杏仁15g,豆蔻10g,薏苡仁30g,大枣10g,5剂,水煎服,饭后各一次,每日1剂。

2018年4月9日三诊:疼痛基本缓解,体力增加,恶心消失,背部恶寒缓解,大便逐渐成型,舌淡红,苔薄,脉沉,上方加党参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5g,5剂,水煎服,饭后各一次,每日1剂。3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很好。

2 按语

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善食油腻肥甘又偏爱生冷食物,不爱运动,湿热内生,考虑为长期的不良饮食,滋腻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熏蒸肝胆,肝胆湿热,胆腑不通则痛,又由于生冷饮食伤及脾胃,日久导致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腐熟食物及温煦功能下降出现背部恶寒、小便短少及大便溏薄等表现。

导师贾秋颖教授遵循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结合前人理论思想和当代人生活饮食习惯为研究思路,运用清热利胆,温脾止痛法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效果明显。创立了柴胡桂枝芩蒿汤。方中桂枝辛甘温,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干姜,辛以温散脾胃之寒,扶阳抑阴,为振奋脾阳之要药[1]。桂枝干姜辛温散寒,可温养中焦脾胃阳气,如釜底抽薪,薪高则火自旺,火旺则土自厚,土厚则万物生,又可交通阴阳寒热。柴胡和解少阳,透少阳肝胆之邪热外出,疏肝解郁,推陈致新,并引诸药归肝胆经,柴胡在现代药理研究中有对细菌内毒素破坏的作用,其中有一特殊成分为柴胡皂营,它具有抗病毒、抗炎、利胆的功效[2];黄芩苦寒,为阴中之阴,苦泄闭,寒泄热,泄肝胆之热,伍干姜之辛温以利微结;栀子清化肝胆湿热,黄芩配伍栀子共同清肝胆湿热,泻三焦实火;柴胡和黄芩为伍,辛开苦降,升降相对,清解少阳郁热而治胸胁苦满,《本草纲目》日:“柴胡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青蒿入肝胆经,清透少阳邪热,黄芩亦入胆经,善清胆热,并燥湿。两药配伍,既能清透少阳湿热,又能祛邪外出。龙胆草,味苦寒沉降,性寒凉,入肝胆经,清肝胆之热的力量很强,临床上是治疗肝胆类疾病的常用药;白术,味温,健脾第一要药,健脾和胃,燥湿止泻,防止由脾虚而引起的痰饮水湿。与炙甘草相配益气和中。使脾胃阳气振奋,寒邪祛除,则运化统摄升降功能得以恢复。纵观全方,一清~温,即清少阳之热,又温太阴之寒。全方用药,寒而不致伤脾阳,温而不致助胆热,辛苦并进以顺其升降,寒热并用以调和阴阳,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使脏腑气血阴阳趋于平衡状态[2]。很好的起到了疏肝解郁,温脾利胆,化湿和胃的作用。

3 结语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易反复发作,易受饮食和情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给患者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使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病情的缓解很重要。导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其次在脾胃。多是虚实夹杂之证,肝胆脾胃功能互相影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升,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不降,胆火不降。”因此不会单独出现某证。胆腑为中清之腑,特点是“藏而不泄”“以通为顺”,不直接参与人体水谷精微的运化,但有化生和储存胆汁的作用,宜清导通降。由于饮食失节,伤及脾胃,湿浊内生日久成湿热,熏蒸肝胆,影响胆囊排泄胆汁功能,不通则通,是右胁肋疼痛主要原因,饮食等因素致脾胃虚寒,出现纳呆食少,厌食油腻,恶心欲吐,大便稀溏等症状,出现口苦黏腻、乏力是湿热上扰所致。柴胡桂枝芩蒿汤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是导师贾秋颖教授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经验成立的,其临床效果显著。目前生活水平在提高,饮食习惯在改变,工作压力也在变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由于慢性胆囊炎对外界病因较敏感,每因饮食及情绪因素即可能发病。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和嘱咐患者要清淡饮食,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激发本病反复发作,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永志,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 (06):755-756.

[2]田利鲜,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 (01):59.

[3]朱子奇,郑立升,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 (05): 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