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荣治疗久泻经验撷菁

2018-03-20 02:29孙少帅龚伊凡周婉迎黄伟荣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中医

孙少帅 龚伊凡 周婉迎 黄伟荣

【摘要】久泻是中医脾胃病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机复杂,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黄伟荣副主任医师认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寒热错杂为久泻临床常见证型,分别采用抑肝扶脾、健脾祛湿、温补脾肾、平调寒热之法治之,往往收效甚佳。黄老强调“健脾至始至终,运脾因时相宜”、 “分利不宜太过,收涩不宜过早”、 “祛湿勿忘治风,补气少佐温阳”、 “治泻当需忌口,防复重在调护”,其学術思想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久泻;临床经验;中医;黄伟荣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起病缓,病程长,泄泻呈间歇性发作者为久泻[1]。久泻归属于传统中医学“久泄”范畴。《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所载“鹜溏”、“飧泄”、“濡泄”、“洞泄”等是对本病最早的记录。黄伟荣副主任医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中西汇通,临床擅长治疗胃肠道疾病及疑难杂症,对久泻的认识尤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侍诊于旁,聆听言教,受益匪浅,现将黄老治疗久泻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辨证分型

黄老认为久泻的病因以七情失调、先天禀赋不足、劳倦过度、久病脏腑虚弱等为多见,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肾,肝郁化火、脾气素虚、肾阳不足均可导致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肠道分清泌浊失司,发为泄泻。然久病必虚,气血不运,水湿不化,导致湿热、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故久泻不离“本虚标实”的病机。临床辨证要注意,辨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尤其要注意泻下物的性状、气味等,注意区分病位主要在脾、在肝、在肾,方可遣方用药。在临床上,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寒热错杂为常见证型,具体论述如下:

(l)肝郁脾虚:泄泻每因忧郁恼怒或精神紧张等情绪失调而发作,腹痛肠鸣,矢气频频,时轻时重,泻后痛减,脘痞胸闷,平素急躁易怒,暖气少食,乏力懒言,舌边红,苔薄白,脉弦。黄老认为此证要抓住发病与情志相关,或伴有痛泻,脉多两关不调,左弦右缓。治宜抑肝扶脾止泻,方选痛泻要方加减:陈皮6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防风10g。若肝郁甚者,可加柴胡、佛手等疏肝解郁,或合柴胡疏肝散;若脾虚甚者,可加党参、茯苓等健脾益气,取四君子汤之义;若脘腹痛甚,宜重用炒白芍,至少30g,酌加乌药、元胡等行气活血止痛;若伴排便不爽者,可佐木香、野麻草等理气清热化湿;若腹泻明显,白芍改为6g;夜卧不宁者,加合欢皮、夜交藤、茯神等宁心安神。

(2)脾虚湿盛证:餐后即泻,夹有黏液,大便时溏时泻,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黄老认为此证关键在于餐后即泻,伴有食少乏力,舌多胖大齿痕。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白扁豆15g、陈皮lOg、炒淮山20g、莲子肉15g、砂仁10g(后下)、薏苡仁20g、桔梗lOg。若泄泻较重甚至泻下如水者,可加茯苓、车前子等利水除湿;若饮冷加重,得温则减者,加炮附子、干姜等温补脾阳;若兼夹食积者,加炒麦谷芽、神曲、莱菔子等消食化积;若久泻兼有气阴两虚者,加西洋参或麦冬、太子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若中气下陷,头晕目眩,不耐久立,甚泄痢脱肛,宜改投补中益气汤。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黄老认为此型辨证在于五更泄泻,腰膝酸软,伴有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舌多淡白。治宜温肾暖脾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10g(久煎)、干姜6g、党参10g、炒白术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3g、五味子10g、炙甘草3g。若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诃子、赤石脂、乌梅等涩肠止泻;若兼有腰背疼痛者,加穿山龙、杜仲、鸡矢藤等通络止痛;若兼有胃脘痞满者加佛手、厚朴、苏梗等理气消痞。

(4)寒热错杂证:泄泻迁延不愈,四肢不温,小腹动悸,胸脘痞闷,或粘液血便,腹中冷痛,口干口苦,心烦嘈杂,纳谷不馨,饮冷则甚,舌淡红,苔黄腻,脉弦。黄老认为此型主要与自觉症状相关,病程长,常以四肢不温,心烦嘈杂,苔黄腻,脉弦为辨证要点。治宜平调寒热止泻,方选乌梅丸加减:乌梅20g、细辛6g、干姜9g、黄连6g、当归lOg、制附子6g(久煎)、蜀椒5g、桂枝6g、人参6g、黄柏6g。若湿热较重者,症见肛门灼热,心烦口干,脉数者,应重用黄连、黄柏还可加败酱草、风尾草、野麻草等清热燥湿止泻;若便脓血者,加三七、仙鹤草、地榆炭、槐花炭等活血止血;若伴瘀血腹痛者,加用蒲黄、红花等活血化瘀止痛。

2 临证备要

2.1 健脾至始至终,运脾因时相宜

泄泻责之脾虚,“湿”是泄泻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湿胜则濡泻,故在治疗泄泻时,健脾祛湿法要贯穿始终。脾主长夏,长夏季节湿气尤盛,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最潮湿的季节[2],也是泄泻好发的季节,治疗时要在在健脾渗湿的基础上,加以少量“白蔻仁、苍术、厚朴、藿香”等芳香燥湿之品,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2 分利不宜太过,收涩不宜过早

黄老认为泄泻若水湿内停,可加茯苓、车前子等分利水湿。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伤津耗气,津能载气,气能生津,久泻导致津液丢失,若过度分利,往往会劫其津液,耗其正气;收涩过早,邪气未去,往往会导致闭门留寇,万不可以病程长短而滥用收涩。

2.3 祛湿勿忘治风,补气少佐温阳

脾虚日久,运化不利,水湿内生,在健脾趋势的基础上可稍稍加入“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等风药,风能胜湿,轻可去实,又可助肝疏泄,使气机条畅,水湿得化;脾虚日久,气虚可发展至阳虚,症见形寒肢冷,完谷不化等,需在补中益气的同时加上“桂枝、仙灵脾、巴戟天、制附子”等温阳之品,常收桴鼓之效。

2.4 治泻当需忌口,防复重在调护

中医治病强调未病先防,瘥后防复,对于久泻等慢性疾病尤其适用。黄老认为病从口入,临床上有患者是因为嗜食生冷冰凉之品直中脾胃,损伤脾阳所发生,所及忌食生冷非常重要,煎炸油膩助湿碍脾运化不宜入口。对于预防久泻的复发,除了药物巩固疗效外,患者还可进行自我保健,采用艾叶泡脚、摩腹、灸关元穴、按揉足三里等简单易行的中医方法进行自我保健,自制一些健脾益气除湿的食疗方如苡仁淮山莲子粥。调适心情、适当锻炼、规律作息往往都有助于防止泄泻的复发。

3 验案举隅

王某某,女,53岁,2017年05月14日就诊:以“反复大便不成形30余年”为主诉就诊,体型偏胖,大便日行五六次,粪质浠溏,饮冷受寒则加剧,甚则日行十余次粪质如水,平素畏寒恶风,少气乏力,纳谷不馨,多食则胀,舌淡红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无力。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久泻一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祛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党参1Og、炒白术10g、茯苓10g、白扁豆15g、陈皮10g、莲子肉15g、砂仁10g(后下)、防风6g、薏苡仁20g、桔梗10g、炒淮山20、仙鹤草15g、制附子6g(久煎),15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17年05月31日二诊: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日行三四次,粪质糊状,畏寒较前减轻,舌淡红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原方制附子加至10g,党参加至15g,改砂仁6g(后下),15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后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2月余而瘥。

按语患者体型偏胖,乏力、食少,泄泻,舌胖大齿痕,一派脾虚之象。脾气虚弱,土不生金,卫表失于温煦,故畏寒恶风;脾胃相连,饮食水谷腐熟运化不利,故食少纳呆,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郁中焦,故腹胀;水湿不运,泛于肌肤,故体型虚胖、舌体胖大,水湿下迫大肠,则清浊不分,大便浠溏;然久病损伤阳气,鼓动无力,故脉沉。故辨证属脾虚湿盛夹阳虚,治宜健脾除湿止泻,兼以温阳,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故全方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附子温阳,扶阳以温煦卫表,亦在温补阳气,增益健脾益气之功气机调畅;仙鹤草益气补虚,收摄止泻;全方健脾利湿为主,辅以温阳,佐以收涩,气机调畅,水湿得化,则泄泻自止。

4 结语

久泻病机复杂,病程较长,虚虚实实,治疗难以速效,往往需要劝导患者树立信心。临床上要结合现代检查结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主证,四诊合参,精准辨证,方可奏效。诊治久泻,亦可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拓宽视野,养成缜密的辨证思维,诊疗的要素的关键在于抓住久泻的核心是脾虚生湿,针对性融合中医内外治,做好病人的心理和食疗配合是提高中医诊治慢性病、疑难重症的精要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34-241.

[2]赵琳,李上达,李培教授运用久泄方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8 (11):1550-1552.

[3]覃骊兰,马淑然,刘燕池,中医“脾主长夏”理论内涵的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13,15 (08):1815-1820.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中医
增液汤和寿胎丸加减治疗羊水过少临床经验分析
党中勤教授行气润肠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
从脾胃论治肺癌浅析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瑶医权提汤治疗肝癌的研究
何嘉琳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
疏通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窦炎7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