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危险因素及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分析

2018-03-20 02:29雷会轻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2期

雷会轻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并对于化疗药物外渗方法提出建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实施外周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100例患者资料,总结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糖尿病、癌症患者、外周血管性疾病均为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结论:实施外周静脉输液时需要根据患者以及药物的基本情况加强护理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输液外渗几率发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外周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普通疾病采取静脉输液的方法可以加快康复进程,癌症患者使用外周静脉输液是化疗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虽然该种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但也会带来输液外渗的问题,特别是化疗药物外渗后会引起局部红肿、溃烂,需要进行植皮甚至截肢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分析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十分重要。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来源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实施外周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100例患者资料,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4个月-65岁,平均年龄(32.2±6.5)岁,所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于静脉输液治疗均知情同意,排除资料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将以上100例患者的基础资料纳入Matlab及SPSS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基础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疾病类型、输液次数等。

2 结果

2.1 年龄因素

100例患者中,6个月以下患儿为31例,占比31.0%,60岁以上患者42例,占比42.0%,说明年龄因素为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婴幼儿的肢体固定比较困难,并且不会表达疼痛,因此容易发生外渗。老年患者的行为如果失控会导致注射针头的移位,此外老年人自身痛觉比较低,反应迟钝,皮膚松弛,因此也容易发生外渗。

2.2 基础疾病因素

100例患者中癌症患者60例,占比60.0%,糖尿病患者10例,占比10.0%,外周血管疾病患者15例,占比15.0%。癌症为外渗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因为:癌症患者需要反复进行化疗,使得静脉比较脆弱,难以顺利穿刺;如果发生外渗后,再次进行化疗时选择其他部位穿刺会进一步加重原来外渗部位的组织损伤;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淋巴结清扫等患者由于肢体的循环受到破坏,使得输入的液体和药物会从静脉穿刺的部位渗出。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外周神经循环发生障碍,在外渗时外周神经感觉不到明显的疼痛,使得外渗不能及时的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使得静脉血流减少,容易出现输液外渗。

2.3 其他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的穿刺操作技巧不成熟也会导致外周静脉输液外渗,本次100例中3例为护士没有经验造成。护士资历较低,或者责任心不强,对于相关知识理解不透,容易造成外渗,因此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技能素养。反复穿刺也会导致外渗出现,本次100例患者中反复穿刺3次以上患者为35例,占比35.0%。反复穿刺和输液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的通畅受限后会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3 讨论

3.1 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3.1.1 提高护士技能

使得护士掌握相关的药物知识,化疗有无刺激性分类,对于发泡性的药物切忌渗漏于皮下,可以适当稀释药物浓度,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此外给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化疗前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说明需要注意事项。在患者输注期间密切注意是否具有回血、疼痛等不良情况;不可使用沾有化疗药物的针头穿刺血管,应该输入等渗的溶液,确认无回血后再输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之后使用等渗溶液冲管,输液器中的残留液体全部输入完毕,才可拔针,并且拔针后要按照穿刺点,一般按压时间为5-10min。护理人员应该熟悉患者的化疗方案,不同药物或者同种药物不同浓度对于血管的刺激性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药;需要联合用药时,先输注非发泡性的药物,并且两次给药之间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冲管,在外周血管输注发泡性的药物或者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需要使用三通输液装置,一路为发泡性的药物,一路为刺激性药物,一路为等渗溶液。化疗药物推注的浓度不可过高,速度需要慢,以5ml/min速度,每次注射3 -4ml时需要回抽一次,查看是否具有回血等情况。在注射的时候需要合理选择血管,制定好静脉使用计划,交替使用前壁粗、直并且弹性好的血管,避开神经、关节等部位,避免药物渗出造成神经损伤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避免一根血管反复穿刺,使用软的留置针,沿着穿刺血管走向敷贴透明胶带保护血管,每次留置时间为3-4d。

3.1.2 加强输液管理及对患者的宣教

输液过程中需要加强巡视,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注射部位是否具有疼痛、肿胀等,注射刺激性的药物时需要事先向患者讲清楚,引起患者的警觉,发现不适是立即通知护士或者医生。叮嘱患者患肢制动,防止受压。静脉注射后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局部血管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3.1.3 强化管理制度

在实施化疗前护士向患者做好相关的知识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严格规定化疗操作必须为资历较深并且经过培训的护士操作,一般由护士长操作,如果人员安排得开可以使用专人。化疗期间每隔15min巡视一次并注意患者的述说,观察是否存在红肿等情况。在静脉输液化疗药物期间禁止使用注射泵,以免出现外渗。每次交接班的实施需要详细记录需要化疗患者的具体情况,方便下一班查看,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的药物名称、具体注射部位、输液时间以及剩余量、血管回流情况以及输液的通畅情况等。

3.2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式

将患肢抬高使得血液和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局部红肿的患者可以使用冷敷:早期使用冷敷效果优于热敷,在炎症吸收期间使用热敷从而促进吸收缓解炎症反应。热敷的实施主要使用血管收缩剂,比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阿拉明等。但是对于长春新碱引起的渗漏引起的损伤禁止使用热敷。此外还可以使用局部拮抗封闭的方法,比如0.25%-0.5%的普鲁卡因具有止痛以及减轻药物对局部损害的优势,使用O.lml透明质酸与0.9ml生理盐水进行局部封闭,可以用于长春新碱、氯化钾、X线透影剂等外渗;5%硫代硫酸钠适用于放线菌素D以及丝裂霉素C等外渗;1%的酚妥拉明Iml+0.9ml生理盐水可以消毒外渗皮肤;此外使用2%利多卡因6ml,5ml地塞米松,8万U庆大霉素根据渗出的部位每次选择2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1次,可以适用于强刺激性抗癌药物造成的外渗。

4 结束语

本次笔者通过回顾分析我院实施外周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100例患者资料,总结发生外渗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较小、老年患者为高危因素,癌症以及外周血管疾病为危险因素;护理技能不高也为高危因素,在日常护理中需要加强护理干预,降低外渗事件发生。对于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主要从加强护理管理和对于患者的宣教中出发。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技能,使其了解不同患者。不同药物化疗是需要注意事项,化疗前向患者说明具体事宜,使得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发生外渗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保证患者尽快痊愈,并不影响下一次化疗。因此经过本次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实施外周静脉输液时需要根据患者以及药物的基本情况加强护理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输液外渗几率发生,并积极处理外渗引起相关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戴勤,刘丽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38 (09):750.

[2]顾华荚,周黄如,巾儿静脉输液井渗的原因授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2 (06):662.

[3]杨红梅,卢太娥,王明娟,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16 (01):72.

[4] Richardson D.B㈨P Voo cularHCC' CsF, devices: Mange-mentof common complications [J]. JIntravcn Nuts, 201 3, 16 (1): 44-48.

[5]国红,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6,6 (26):373-374.

[6]尹红,张艳,付阿月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同步药物湿敷预防静脉炎[J].中华护理杂志,2016,41 (10):877.

[7]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