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评价

2018-03-20 02:29冉海龙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

冉海龙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同时予功能性电刺激,评价其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就治的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的患者中选取100例,分为研究组50例,予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50例,仅予康复训练,分别评价并比较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FMA、BBS、10MWT、Barthel指数评分,研究组分别为34. 53±3.62,41.7 3±5.31,59. 49±7.05,87. 54±4.08,对照组分别为:29. 68±3.09,36. 89±5.67,52. 37±7.18,78. 32±4.25。研究组满意度98%,对照组满意度90%。上述指标相比较可见,研究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脑卒中后;足下垂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们的饮食偏于油腻,又不注意补充膳食纤维,缺乏锻炼,造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逐年升高,再加上人们对这些慢病的重视程度不高,平时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导致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1]而脑卒中一旦发病,可能会直接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包括出现足下垂、足内翻、吞咽功能障碍、一侧肢体无力甚至丧失运动功能,致残率较高,明显降低生存质量。[2]因此,如何在脑卒中康复期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处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康復科医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就治的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的患者中选取100例,年龄52-76岁,男67例,女33例,病程3周一3月,均经影像学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排除由别的疾病引起足下垂或患肢肌力0级者,排除不耐受电刺激者,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并引起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将上述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康复训练,如踝关节的被动与主动关节运动、运动训练等,均为每次20min,1/日;均予常规抗血小板、调脂、营养神经、疏通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训练患者的一般日常生活能力;常规的推拿、针灸,低频电刺激等。患者于每周一至周五接受上述物理治疗与训练,共持续4周。

研究组增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患者仰卧位,95%酒精擦拭胫前皮肤,在胫骨隆突下与胫骨嵴外侧交界、足背上方内侧以及小腿任意位置,分别贴上白、红、黑三色电极,适当垫高脚踝,将仪器的电刺激量调脂患者可耐受且同时能引起肌肉收缩的程度,让患者跟随语音提示主动收缩患肢肌肉进行训练,将主动收缩的力度反馈至仪器,从而重新建立大脑与患侧肌肉的功能联系,每次30min,1/日。每周治疗频次与疗程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FMA、BBS、10MWT、Barthel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0.0,计数予xz2检验,计量予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BS、10MWT

研究组分别为:34.53±3.62,41.73±5.31,59.49±7.05,对照组分别为:29.68±3.09, 36.89±5.67, 52.37±7.18。 两组患者相比较可见,研究组疗效更优,P<0.05。详见表l。

2.2 Barthel指数评分

研究组治疗前60.34±5.98,治疗后87.54±4.08;对照组治疗前60.17±5.26,治疗后78.32±4.25。患者满意度,研究组98%,对照组90%。上述指标均可见,研究组效果及满意度均更佳,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致残率较高,由于部分大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其相对应的躯体功能区产生功能障碍,足下垂即为其中的常见症状。足下垂是因为胫骨前肌群肌力明显下降等原因,导致踝关节不能背伸,离地困难,行走时只能拖拉病足,影响下肢功能,导致患者更易跌倒。在该病治疗上,主要需通过康复理疗手段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stimulation,FES)是近年来康复科医师们在脑卒中后患者中运用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刺激运动神经,特别是对足下垂状态可发挥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既往研究中也多认为该方法比一般常规康复训练效果更好。

陈曦等,将45例脑卒中患者均分为强化刺激组、常规组和对照组,分别联合每日2次FES,联合每日1次FES,常规步行康复训练,维持2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MAS评分、TUGT、lOmMWS、6MW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评估,结果提示,联合FES组效果较常规步行训练更佳,而每日增加1次FES疗效更好。伦亿禧等,将36名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在常规药物和康复干预的基础上予FES和AFO处理,每周5日,维持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10MWT、TUGT、FAC、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足下垂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组间比较,以FES组效果更优,提示FES较踝足矫形器对卒中后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更佳。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除了用药外,还予康复训练、针灸、推拿按摩、训练患者的一般日常生活能力等处理,研究组增加FES,每次30min,1/日,每周5日,共维持4周。在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基本同以往研究情况,增加FES的患者足下垂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康复训练。

总之,对脑卒中患者行康复训练时,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能促进神经支配肌肉活动,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发挥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旭东,金奕,赵媛等,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矫正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 (06): 735-740.

[2]杨红旗,李东升,孙治坤等,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 (05):387-389.

[3]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 (02):243-244

[4]陈曦,王强,张永祥等,不同次数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 (06):421-423.

[5]伦亿禧,王强,张永祥,功能性电刺激与踝足矫形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6 (05):357-360.

[6]唐容达,欧阳八四,恢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 (04):300-302.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小儿智力糖浆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疗效分析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分析
微媒环境下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策略
学龄前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现状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