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组织、价值三维视角下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

2018-03-20 10:13:21董洪乐
关键词:政治制度生态

董洪乐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党的政治生态问题,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发展趋向、好转态势进行了深刻评价,对进一步净化与营造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纲领。分析党的政治生态的概念、理论及其特征,从制度、组织、价值三维视角研究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能够抓住问题要害、统领标本,对于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党的政治生态及其特征

早期政治生态研究集中于自然生态及政治环境的话语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现实命题给党的政治生态问题研究提供了实证转向。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成为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在党的治国理政视域下,政治生态问题聚焦于除恶反腐、从严治党、国家治理等突出政治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党的政治生态问题引起了学界、政界的热议。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党的政治生态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是对原有政治生态学理论的纵深拓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党的政治生态命题的适时形成主要针对中国当前的“真问题”,其既是对当前深化体制改革的政治现实与政治过程予以解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又是对新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破解的急难险重问题的理论证成。

在结构上,党的政治生态可分为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外政治生态两部分内容。党内政治生态的着眼点在于把党看作一个独立的政治系统,主要是指党自身的组织运行状况与态势,包括党的制度完善、组织健全、中央权威树立、廉政清明、奉公勤政、大局稳定、政治生活规范充实、党员的政治定力坚定与对理想信仰的秉持,这些要素的表现程度决定了党自身政治生态的“健康”指数。党外政治生态是指党生存发展执政的外在环境系统,主要是由政府行政、经济与社会运行、社团组织及群众对党的信任、民族惯例及文化习俗所构成的综合体系,“它不仅折射领导干部群体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作风素养、人格品质等根本性特征,更能反映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2]。党的政治生态主要指党内的政治生态,所以说,党的政治生态主要就是党的组织建设与运转、党的执政实践过程是否顺畅、健康的评价性总体态势,其核心要义就是党的执政与领导、党员政治作风在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习性。

党的政治生态是在政治生活实践中能为人们所观察、体验甚至量化的现实存在,必然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第一,系统性与整体性。党的政治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由不同的部分、要素所组成。党的组织纵向上有中央系统、地方系统、基层系统,横向上有组织系统、宣传系统、纪检系统以及军事系统等,它们共同体现党的政治生态总体态势;每一个子系统都有表现各异的政治生态样式、类型,在营造整体良性生态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独立运行。这也决定了在不同政治生态样式中,党的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决策模式都会因事而宜、因时而变。

党的政治生态由各子系统构成,各部分之间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定的治国理政战略和权力运行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决定了每一个领域、地域范围内党的政治生态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王国。系统性与整体性也决定了政治生态的涵养并非一时之任、一地之责,而应立足于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构建优良党内政治生态视为党组织各部门、各层级合力而为的共同使命。

第二,动态性与平衡性。在政治现实中,党的政治生态呈现动态变化特性。这种动态性,一方面是指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性,党内政治生态与党外生态之间信息与能量不断交换,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与外在生态的社会法则、行为、观念体系处于不间断循环交流过程中;另一方面,党的政治生态既可由优变劣,又可渐入佳境。政治生态的动态性决定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个别地区、部门的党政一把手连续二届或多届腐败“接力”而严重破坏党的政治生态的案例便是佐证。

平衡性是任何生态体系的本质特性,维持平衡是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条件之一。“政治生态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治均衡问题,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平衡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也可以将其说成是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平衡。”[3]然而,党的政治生态的平衡性在其态势优良时往往不易显现,或不为人所觉察,而政治生态恶化的实质就是政治生态的平衡状况被打破的结果。生态被破坏乃至断裂,危机在所难免,所以党的政治生态构建中维持平衡性就成为必然考量。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维持权力与权利、权与责、法与德之间的适度平衡就是构建良性生态的重要节点。

第三,传导性与脆弱性。党的政治生态整体性、动态性决定了其传导性。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政治生态的变化必然以权力的运行为中心渐次扩展、传导。随着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权威来源、合法性生成、责任性回应,不管是恶性的政治生态还是良性的政治生态都会随着政治权力运行的机制方式、层级轨迹而弥漫、感染。所以说政治生态的变化往往聚焦于党与政府的权力机要组织或部门。

自然生态的脆弱性有目共睹,党的政治生态亦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4]政治生态一旦恶化,其腐败行为、利益输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便会在无形中引导权力“把关人”把破坏制度、索取个人利益视为正常,加之信仰缺失、懒政怠政、缺乏创新的政治恶习感染,往往使某一地、某一领域的公务官员的为政观、政绩观严重扭曲。当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市场领域,如果无外在制度约束,整体生态中清者避之远之、浊者则为利为欲趋之若鹜,弥漫的浊气深入政治和社会机体深处,反生态规则就会从暗渡陈仓到大行其道、喧宾夺主,那么清除之、净化之也绝非易事。

二、构建优良政治生态是党治国理政的必然

(一)当前党的政治生态基本态势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生态的营造与构建,并深刻体现在党建设过程的始终。从历史上的延安整风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的整党运动,再到“三讲”教育和当今的“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都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典范,党的政治生态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复杂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始终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域下党的政治生态时有恶化,特殊情况下还有加剧的趋势,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首先,制度屡遭破坏,不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执行不力,进而滋生恶劣的腐败行为,其腐败程度与恶性影响发人深省。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政策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表明了部分地区、领域的制度生态环境恶劣,甚至某些个人权力凌驾于组织、制度之上,制度虚化现象明显。

其次,组织涣散、纪律松驰,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聚降,政治定力不足,懒政怠政现象突出;政治生活缺乏严肃性,政治生活“江湖化”,组织监督形式化,党内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甚至拉帮结派,在党内培植个人势力。

最后,部分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强,政治定力欠硬,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突出,不信马列信鬼神;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建设不到位,官僚主义思想、奢靡思想难以清除,私欲盛行,脱离群众。

(二)整饬党风,构建优良政治生态

党的政治生态恶化的消极影响触目惊心,历史与现实已经敲响了警钟。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党内腐化、组织涣散、信仰缺失、中央权威衰减是其政治生态基本症状,而持续恶化的教训则是政党衰亡、国家解体;近几年来,“山西塌方”“石油系窝案”、基层涣散、懒政怠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体制运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面对腐败蔓延、政治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以严抓党纪党规为统领,从立规矩、严纪律、定制度开篇,从严管党治党、从严管理干部队伍,抓住了从严治党的要害和关键,力挽狂澜,大大遏制了政治生态的恶化态势,到党的十九大,“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5]。然而,政治生态的整治并非一日之功,优良政治生态的构建任重道远。党的政治生态优劣决定了党自身肌体是否健康,全局性治国理政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党的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纯净。

“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4]党的治国理政更是关系到国家建设、政治发展的“宏伟篇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党的执政方针、国民的政治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前提,在当前治国理政进行的关键期,党的政治生态是否优良,决定了其治国理政的兴衰成败,所以说,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也成为推进党治国理政的必然。

党的政治生态脆弱性特征明显,构建良性生态并非易事,必须固本溯源、标本兼治。制度、组织、价值是构建党的优良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为此,必须贯通制度、组织、价值三维体系,实现三维整合联动,坚持破立并举、刚柔相济。制度是刚性约束,为优良政治生态构建提供硬件保障;组织活动、党内政治生活是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的平台;价值是党的组织与个人行动的先导,为构建优良政治生态提供思想、信仰的航标与导向。任何生态体系中的点、链、圈都是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由此可知,构建良性生态乃系统工程,必须各方合力并行。制度、组织、价值三者既有不同功能逻辑,又必须统筹联动、互为支撑,方能使党的政治生态去恶存优。

三、制度治党为构建优良政治生态提供刚性保障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是构建党的优良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件。“纪律、规矩是制度的重要体现,是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刚性约束、基本规范。”[6]

(一)健全制度,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科学化

从党的政治生态内涵与意义上来看,这里的制度既包括由党章以及党内各个准则、条例、法规所组成的党规,又包括宪法、基本法律所构成的国法,其核心要旨在于党的执政过程与党的组织运行的制度化、法治化。

健全制度、并随形势变化不断实现制度创新是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的制度保障,这就要统筹制度的原则性与具体性、操作性与针对性,争取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外相统一协调的法规制度体系;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相融合。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两大法规的修订,以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修订就是健全党的制度的重大举措,这些党的制度建设成果必将在构建优良的政治生态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政治生态的清浊关系到政权的成败,“政治生态的好坏,最终是由政治系统中的制度因素决定的。而在诸多制度中,权力运行制度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制度”[7]。“权力如若失去约束,价格观层面即使是正确的,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也就是说,权力应该是有限的权力或受制约、受监督的权力。”[8]为此,围绕权力运行推进制度科学化建设,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不断使包括领导制度、决策制度、用人制度、考评制度、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完善化、科学化,并形成生态性联动性制度运行机制。只有制度健全才能发挥其屏障作用,即形成制度准入法则,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把制度作为屏蔽政治反生态要素的“过滤网”,使其无所遁形。当前高压反腐的显著成效既是制度发展成熟的结果,也是反思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借鉴,要把取得的经验凝练成操作性、具体性制度法规,预防边际效益递减。

(二)强化制度落实,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

只有把制度落到实处,制度对权力的规范约束功能才真正有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无论是国法还是党纪,其效能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执行体现出来。”[9]“‘制度虚置化’应该是国家政治生态不良或恶化的总根源。”[10]制度虚置的实质就是制度无效,从生态理论上讲,制度虚置并不比制度缺失好多少,因为制度虚置的长期化往往会惯性式地导致人们漠视制度的心态与观念,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生态的本质在于平衡性,制度的落实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性保障。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把制度落实到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制度保障组织生活,消除滥权,保障党内民主,才能保证组织之间的平衡、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平衡、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所以说,良好运行的制度才是形成优良政治生态的根本法则。

强大的制度执行力是屏蔽反生态要素、重构良性政治生态链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度的有效性前置来杜绝生态恶化后制度补救的被动性行为惯性的形成,如民主集中制度、集体决策制度的良好贯彻,比失责惩罚制度对于政治生态建设的作用更具有前瞻性。

(三)树立制度权威,形塑内在制度精神

制度的有效落实推动制度权威的实现,在党的政治生态构建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度权威来巩固成果并步步推进。党的制度权威一方面靠党内制度执行的严厉性,另一方面还要靠通过长期制度治党的政治实践而构建干部与党员的制度认同。从政治生态良性变迁的长效机制看,必须刚柔相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这就需要把依规治党实践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相结合。在党的组织生活中,不断培养党员干部敬畏制度、崇尚制度、服从制度的制度精神与善用制度、依规办事、依规用权的法治观念。这种制度精神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是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的隐性内在支撑,具有持久性的涵化、浸润功能。只有在良好制度精神与浓厚法治价值观的氛围中,制度奖惩机制与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庸政懒政怠政的恶性生态要素才能被清除。

四、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构建优良政治生态提供组织活动平台

基于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是特殊的政党组织,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党的组织以纵横互嵌的结构形式与国家政府机构层级平行并立。组织实体的建设与健全、组织活动的有效展开、严格党内政治活动及组织的强力监督构建了优良政治生态的立体式平台。

第一,加强组织实体建设与政治建设,夯实政治生态的组织基础与政治基础。组织实体建设与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体两面。就组织实体建设而言,中央组织与地方组织已经运行常态化,其重点在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构建党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性堡垒。当前,一些基层、社会组织、企业中的党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存在重生产重业务轻党建的发展趋势,在这些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既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也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必须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奠定基石。在新时代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是实体建设的进一步延伸,其能力建设包括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凝聚能力、发展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只有各级组织的强劲能力真正体现,职能充分履行,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才能切实有效得到保证。

政治建设是党内优良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构建优良政治生态,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5]。党的政治建设的原则与任务必须从中央到地方得到全方位贯彻,政治路线的执行、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的遵守以及政治生活准则务必高标准从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政治建设又体现在政治生活中,所以政治建设必须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把政治生活与自身实践相融合和统一。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指导政治实践,“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5]。

第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氛围。“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11]4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最能凸显党性与组织性的政治优势,也是构建优良政治生态的最根本举措。“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2]保持基层党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化,一方面能够教育、监督党员进行良好的党性段炼;另一方面能够凝聚党内共识,践行党内民主,树立党中央权威,其对于构建党的优良政治生态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新形势下,严格各级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保证民主生活会常态化,才能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党员权利,遏制腐败,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形成团结向上、民主和谐的政治生态气息。

第三,严格组织监督,构筑政治生态恶化的预防体系。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的组织监督是构建优良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的组织监督体系纵横交错,但更重要的是要强化监督力度与严格程度。强有力的党内组织监督能够在事前、事中遏制贪腐思想与行为,祛除反生态要素,从而有效预防政治生态恶化。针对党的政治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党委(党组)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再加上严字当头,就能够在根基上重构良性政治生态链,推动党的政治生态净化。

五、思想建党与价值引领为构建优良政治生态提供韧性支撑

制度的规范作用是刚性的,制度的刚性约束对于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具有重大作用,其功能在于防止权力恶行、遏制腐败,力求循规蹈矩,但并不易充分激励创新动力和保证政治生态的勃勃生机,这就需要价值的导向、引领、涵化。如果说制度是良好政治生态构建的硬性要件,那么价值引领则是其软性要件,两者合力才能持续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构建。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与秉持是构建党的优良政治生态的信念前提。“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3],脱离了理想信念去谈党的政治生态构建无异于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避免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才能保持住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党的政治生态才能在精神层面去浊存清。

第二,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11]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14]忠于党组织,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行为作风的最根本准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规定性为党的各级组织、部门、党员个人的具体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性、立场性准则,也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的践行原则。

第三,推动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中的隐性因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共产党人理应秉持的政治价值观。它是共产党人对党的执政、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等政治核心问题的立场性原则性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塑造对于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5]。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报告深刻表明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政治生态的净化、营造具有无可比拟的导引、塑化功能。

这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价值意蕴,培育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处理党内与党外关系、党内个人之间关系、党组织与个人之间关系以及各级组织之间关系具有民主、平等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性把握具有价值支持作用。在这些思想与价值氛围中,优良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与营造具有持续性的感化效应。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仍然面临“四大考验”,面临“四大危险”,无疑这些综合性复杂因素决定了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任重道远,也无比重要。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生态明显有别。西方国家一个政党的生态恶化导致政党的衰落、解散、合并、消亡似乎是政治生活中的常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党的政治生态涉及到党的执政安全、党的领导地位稳固状态、党与群众的政治关系属性,所以说党的政治生态发展态势对党与国家体制运转、社会发展与进步往往具有生死攸关的决定性影响,党的政治生态持续性恶化会影响到政治稳定与社会进步甚至会导致国家解体、社会颠覆。净化已污染的生态体系,进而构建优良政治生态对于党、国家、社会来说具有无比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党的优良政治生态的构建也是党治国理政战略中的重要组成,其构建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全党动员,这必然会涉及到党的各方面制度改革、党的组织运行体制变革、党与社会互动机制创新,从这一点上讲,党的优良政治生态构建与深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并行不悖且相互增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光明日报,2014- 07- 01(1).

[2]薛鑫良.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J].人民论坛,2016(S2):36.

[3]孙关宏.政治生态视角下的反腐败:兼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4):17.

[4]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5- 03-1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17-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6]包心鉴.不断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2016-12-19(7).

[7]麻宝斌.走出政策执行不力的体制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5(11):27.

[8]高帅.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基本架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

[9]虞崇胜.国法与党纪:“双笼关虎”的制度逻辑[J].探索,2015(2):64.

[10] 程同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甘肃理论学刊,2016(6):24.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7- 02(2).

[13]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14]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7- 01- 07(1).

[15]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7(1):9.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