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中审美理想的建构

2018-03-20 01:38
关键词:宋玉柳永理想

熊 斌

情感是词的根本质素,词人在不同生活际遇中会产生情感的波动,并尽力向情感的“狭深”之处描写,产生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任何观念总是一方面反映着客观对象的某种属性,另一方面又经过了主体的加工和改造。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1]79审美理想不是一般形态的思想观念,而是主体通过想象和理解创造出的表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对象的选择及价值判断。笔者以柳永词为例,分析从审美经验的积累到审美主体理想对象化过程,从美学角度阐释柳永词。

一、审美理想的建构以感性和理性为基础

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和判断决定审美理想导向。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观念,只有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对象才会被纳入到审美活动中,从而表现出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而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经验积累。柳永词《满朝欢》:“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柳初新》:“别有尧阶试罢”;《迎新春》:“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观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词中盛世的审美理想体现了柳永对审美价值的评价标准,柳永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从理想盛世的角度规定了审美对象的选择范围和表达纬度。至于柳永选择以盛世为审美对象,则更多地取决于主体特定的追求。《早梅芳》《送征衣》《看花回》《玉楼春》《御街行》《永遇乐》《破阵乐》等词作所表达的盛世理想在感性的积淀中还有理性的反思。

二、审美理想的确立到丰富需要审美经验积累

审美经验的获得源于创作者的切身感受和独特体验。“创作主体既有因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烦恼、忧郁、悲愤要宣泄、抒发,又有因对理想的追求而产生的欢乐、自信、兴奋要表达,作者常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内驱力,进行创作。”[2]44柳永词中对理想的追求,很大一部分是柳永所感受到的对爱、友谊、信任和尊重的一种欢愉、幸福的体验。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强调,柳永词的特点是和柳永的出身、经历相关的,柳永词“放射着极为奇异的光彩”“绝不能同他的奇特人品及特殊经历割裂开来加以考虑的,而且他的形象显示出宋代文人的一种特异典型。”[3]214

(一)世儒家庭的熏染

据《墓碣》所载,柳永之祖父柳崇,“既冠,蜀王审知据福建,以公为沙县丞。时审知残民自奉,人多衣纸,公曰:‘此岂有道之榖耶?’即以就养引去,因自誓终身为布衣,称处士而已。”又据《十国春秋·卷九十七》中《柳崇传》所载:“柳崇字子高,建阳人也。以儒学著名,终身御布衣,称处士。天德帝据建州,习闻其名,召補沙县丞,力谢不往。后诸子仕宋,法当推恩,崇戒之曰:‘不可奏请以夺吾志。’未及卒。宋累赠工部侍郎。 子宜、宣、宥、宏、密、察,俱为显官。 ”[4]1393柳宜的长子柳三复,次子柳三接皆中进士登官。柳永祖父以儒学著称于乱世,力谢不仕,终赠工部侍郎。其父柳宜,南唐以“褐衣”入仕,累官至监察御史。父柳宜(生年无考)字无疑,江南人。事南唐为监察御史,以词忤权贵出为县令。入宋,授雷泽令,十五年间连徙三县。淳化初,自任城县令诣阙献文三十卷,召试,文辞灿然,擢全州通判。长于为文。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十》中《送柳宜通判全州序》:“河东柳无疑,江左之闻人也。在霸国时,褐衣上疏言时政得失,李国主器之,累选监察御史,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忌之。”后日本村上哲见的《柳耆卿词论》中也肯定了王禹偁记载。柳宜为父,儒家思想之深厚,且“公以行义著于乡里,以兢严治于阃门。乡人小有忿争,不诣官府,决其曲直,取公一信。诸子诸妇,勤修礼法,虽从宦千里,若在公旁。其修身训子有如此者。”如此有礼数的儒学之家,培育了柳词创作的文化土壤,柳永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家庭的信念,确立了坚定的人格价值取向与创作方向。

柳永的父亲学识深厚、胆识过人,对柳永言传身教的影响很深,柳永产生求仕心理是必然的。他在《劝学文》中提到:“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5]314柳永父亲的仕途生涯对柳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故其临事,未尝不受其父之恩导,追求以仕求宦,以扶安民。据五夫里民众相传,柳永在家乡勤于举业,每晚秉烛攻读直到深夜,人们将他读书的地方称为蜡烛山和笔架山。家族的崇儒之风对柳永的影响体现在柳词中,便是词中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文学思想。

(二)传统士大夫文学思想的影响

1.遗贤

观柳永词作,其词不局限于伤春惜别、男欢女爱,而是更多地将知识分子仕途劳顿的悲情、苦痛抒发了出来。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词中的“遗贤”“未遂风云便”“白衣卿相”“浮名”等都与前人作品及思想有渊源。例如,王维《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尚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岑参《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杜甫《曲江二首》之二:“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日本宇野直人在《柳永论稿》中指出:“我认为,倒不如说这首词是以传统方式忠实地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士大夫愤懑的心情。就是说,完全未出‘遣怀’的范畴。要言之,要想读出此词的真实意味,就不能只看表面的享乐主义气氛,还应注意于其蕴涵于深层的传统士大夫的文学思想。 ”[6]19侯文灿在《疑雨集》序中也认为:“次回先生……其坎坷潦倒,实屈子之哀、江淹之恨、步兵之失路无聊与少陵无家垂老之忧伤憔悴,而特托之于儿女丁宁、闺门婉恋,以写其胸中之幽怨。不得概以‘红粉青楼’‘裁云镂月’之句目之也。”据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所录,包括辑佚共216首词,按词作表达的中心内容分类,发现提到“宋玉”的5首,“羁旅断肠”的29首,“多愁多病”的15首,“断肠”的29首,“残”字的20首,“离愁别恨”的19首,“宦途想人”的46首,“景萧瑟”28首等。总体来看,柳永词不再局限于描写歌妓,作品中把传统士大夫为仕途而奔波的劳顿和悲愁结合身世一并表达了出来。

2.宋玉《九辩》的继承

柳永词的创作对宋玉《九辩》的悲秋主体和艺术手法具有借鉴和继承价值。柳永词除了出现楚天、楚江外,使用最多的还有秋风、秋光、晚秋等意象,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动悲秋情绪, 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曲玉管》)等。

而《碧鸡漫志》卷二中:“一曲《戚氏》倍有《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秋景抒情的基调与宋玉《九辩》是一致的。《戚氏》中:“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栏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从羁旅孤馆的凄凉秋景,想到宋玉悲秋。后“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回忆过去“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如今却飘零孤单。整首词格调苍凉,大有宋玉“悲忧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的悲慨。再有《雪梅香》一词首句“景萧索”也是模仿《九辩》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而“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的情感正是对宋玉《九辩》的继承,柳永之于宋玉,表现出精神气质上异代同心式的高度契合。

三、柳永词审美理想建构中主体审美对象的选择

主体的审美经验积累涉及到对象的选择问题,朱立元认为:“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

(一)息兵生养——安庶民

宋代表面繁荣,边界战事却不断,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疾苦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柳词《煮海歌》:“甲兵净洗征输辍”,《玉山枕》:“讼闲时泰足风情,便争奈、雅欢都废”。对繁荣背后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思考,寄希望于国家安定的强烈愿望,使得柳词审美理想得以建立。《煮海歌》极富同情地表达出了盐民制盐的艰辛:待潮、刮泥、风晒、灌潮、溜卤、采薪、熬煮、收存,采盐,但“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柳词极敏锐地感知到盐民的艰辛,并希望国家“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词作展现了柳永心中的理想社会,以民为本,施仁政,减赋税,休甲兵的安居乐业生活,词以现实为基础,建构了审美理想。

(二)万井千闾富庶——国强民富的审美理想

柳词除情感和外景体验外,还融进了政治理想。《瑞鹧鸪》:“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玉楼春》:“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7]51强国富民,人民衣食足,是柳词的审美追求。万井富庶、朝野多欢、太仓日富的强国愿望,抒发着词人勃勃的雄心。

(三)玲斋少讼——施仁政的审美理想

柳词美政的理想追求重在个体塑造,美政与美身密切结合。“仁”属于道德范畴,主要在于主体的道德修养。柳词对“仁”的理解,重在加强民众的道德修养上,而衡量德行社会的主要标准是“少讼”。例如,《早梅芳》(海霞红):“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玉山枕》(骤雨新霁):“讼闲时泰足风情,便争奈、雅歌都废。”《瑞鹧鸪》(吴会风流):“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

“讼简时丰”谓治理得法,民讼很少,太平盛世,五谷丰登。“铃斋少讼”中的讼为争讼少。同样“讼闲时泰”也指讼事闲则时泰。可见讼指讼事,柳词中把讼事少作为治理有方的标准,把“仁”与“少讼”结合,作为审美理想的追求,心理指向是明确的。而在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同时,柳词更希望有贤圣的君王。

(四)尧阶试罢——用贤良之渴求

举贤则治,无贤则亡。国家的治理,需要贤士的共同参与,柳词求贤的愿望强烈,希望有尧一样的明君,广开言路,纳谏用人。《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瑞):“延寿带垂金缕细。几行鹓鹭望尧云,齐共南山呼万岁。”《永遇乐》(薰风解愠):“殊方异域,争贡琛赆,架巘航波奔凑。三殿称觞,九仪就列,韶护锵金奏。藩侯瞻望彤庭,亲携僚吏,竞歌元首。祝尧龄、北极齐尊,南山共久。”柳词中赞扬尧的仁惠惠及天下,像太阳一样光辉,希望明君像尧一样长寿。

四、结语

柳永词对审美理想的表达,这一饱含情感的、深刻的过程,熔铸了他的悲苦身世,凝聚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抒发了他的真性情。柳永渴望、追求自我实现,无论在任何场景中,他都不会失去主体意识。柳永在词创作中总是一边凝神感知与词的创作的相关场景,一边以极端内省的态度面对词的创作,因而其作品凝结了世儒经历,继承了士大夫的文学思想,抒发了他的内在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

[2]董小玉.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44.

[3]村上哲见.宋词研究[M].杨铁婴,金育理,邵毅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4.

[4]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93.

[5]薛瑞生.柳永别传:柳永生平事迹新证[M].北京:三秦出版社,2008:314.

[6]宇野直人.柳永论稿[M].张海鸥,羊昭红,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

[7]柳永.乐章集校注[M].薛瑞生,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94:51.

猜你喜欢
宋玉柳永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从“柳三变”到“柳永”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