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扶贫开发战略 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四川省2017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8-03-20 07:22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3期
关键词:贫困县农业产业农技

四川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2017年3月8日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狠下绣花功夫,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坚持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主攻方向,落实项目资金11.61亿元 (占目标任务的107.1%),以实现稳定脱贫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自我 “造血”能力,2017年有54.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

1 主要成效及亮点

1.1 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效应显著 按照全域、区域、流域科学规划建设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注重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受益,发挥产业带动效应。2017年全省贫困地区分别新建和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400万亩(1亩= 667平方米,下同),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603元。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如南充打造以嘉陵江为主轴的特色果业基地,带动贫困户2.5万户,人均增收1 200元;雷波脐橙发展到4万亩,带动了11个贫困村、560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718元。

1.2 品牌创建助推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大力实施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带动贫困村2100多个、贫困户超过18万户,人均增收480元。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按照“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全省贫困地区建设17121个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贫困县8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贫困地区推出优质品牌农产品18个,培育优秀区域品牌4个。2017年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4422个,比2016年增加14.41%。品牌带动效果明显,如培育东坡泡菜品牌,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43万亩,带动贫困户1306户,人均增收1100元;培育剑门关土鸡、高山露地蔬菜等品牌带动基地26万亩,带动贫困户1.5万户,人均增收650元。

1.3 园区引领助推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以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在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5个,创建省级休闲农庄30个、农业主题公园50个、休闲农业专业村40个,53.4%的贫困县被纳入国家和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创建。如苍溪县打造猕猴桃加工园,发展红心猕猴桃35.2万亩,5300多贫困人口入园务工,贫困户人均产业增收5500元以上、人均务工收入1.1万元。

1.4 主体带动助推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精准扶贫行动,全省贫困地区共发展家庭农场32 474家、农民合作社67487个,其中国家及省级示范社1646家、省级示范场75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建设产业基地213万亩,带动贫困村11501个、贫困户39.3万户,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 640元;带动29.3万户贫困户务工,人均收入约2160元。

1.5 科技支撑助推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深入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全省选派驻村农技员12720人、组建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990个、农技巡回服务小组2732个,开展巡回服务17 991次、解决技术瓶颈问题7238个。建立各类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500多个、20多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16.5万户,农技推广信息化达到70%以上,推广主推技术52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

2 工作措施

2.1 加强组织保障,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2.1.1 坚持高位部署抓落实 先后召开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等七个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系统安排部署农业产业扶贫重点工作。

2.1.2 坚持规划引领促发展 坚持区域、流域、全域谋划,指导全省88个贫困县及11501个贫困村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制定了省、市、县、村四级产业扶贫年度计划、年度实施方案。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编制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2.1.3 坚持压实责任传压力 出台了农业产业扶贫责任制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制定了责任清单,各级农业部门层层签订产业扶贫目标责任书。积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农业产业扶贫攻坚春季攻势、秋冬季“百日攻坚”和全省农业科技技术和信息进村入户冬季大行动等工作,定期对贫困县进行农业产业扶贫全覆盖督查。

2.2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农业产业发展保障

2.2.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将50%以上涉农项目资金安排到贫困县,2017年整合投入贫困地区省以上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1.61亿元,保障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2.2.2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积极开展项目资金整合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指导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培育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

2.2.3 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 按照每个贫困村不低于30万元的规模设立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和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累计筹集34.6亿元。联合省财政厅、省扶贫移民局制定了《四川省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分层级召开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培训会,对贫困村实现基金管理培训全覆盖。指导贫困县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2.3 强化科技支撑,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2.3.1 创新方式加强技术帮扶 围绕农业产业扶贫配齐配强农技帮扶“三个一”突击队(每个贫困村1名农技员;每个县1个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每个非贫困村1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实施“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对贫困户实现农技服务全覆盖,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2.3.2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出台《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意见》,通过设岗定责,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服务力量,着力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启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深度贫困县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工作,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

2.3.3 加强科技示范引领 积极深化“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机制,在贫困地区加快推进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

2.4 转型升级提质量,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2.4.1 调整结构建基地 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依托,以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实现特色产业由传统优势区向适宜的贫困村延伸、由点状向带状集聚,长江上中游柑橘等优势巩固提升,川南优质早茶、川西北珍稀菌等优势初步形成。

2.4.2 园区引领促发展 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创新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力争退出的贫困村都有园区辐射支撑特色种养业发展。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开展省级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专业村创建,推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贫困村全覆盖。

2.4.3 提升价值创品牌 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积极打造一批益农信息社,举办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展示活动和市(州)长推介会等展示展销活动,把更多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2.5 育主体强联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2.5.1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领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当年拟退出的贫困村至少有一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2.5.2 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采取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以羊还羊、二次分配等成功经验做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经营收入和资本收益。

2.5.3 大力开展管理人才培养 结合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对四大扶贫片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专项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骨干管理人员专题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输送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6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2.6.1 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助推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深入贯彻中央“三权分置”意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6.2 多种形式壮大集体经济 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2.6.3 大力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 探索建立政府满意、服务对象满意和服务主体赢利三方共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3 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为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十大行动”和“四区四基地”为抓手,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增强攻坚意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 早部署,科学谋划抓落实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科学谋划2018年度工作,做到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一是根据省脱贫办统一安排部署,聚焦年度目标任务,突出脱贫摘帽县、深度贫困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扶贫2018年度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及时启动农业产业扶贫春季攻势行动,迅速掀起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高潮。以省政府名义在凉山州召开全省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三是以稳定脱贫为核心,完善农业产业扶贫考核制度,依托“六有数据”平台,完善以县为单位的村级农业产业扶贫台账,确保脱贫成效。

3.2 补短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按照产业兴旺的需要和标准,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着力补齐农业产业扶贫短板,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新建164万亩高标准农田、1000座提灌站、180公里农机化道路,补齐“基础设施滞后”短板。二是积极抓好贫困地区“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做好品牌推介“五大活动”,继续举办品牌农产品市(州)长推介会,把一批益农信息社打造成基层的品牌电商平台,推进贫困地区品牌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能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补齐农产品“品牌弱”和“走不远”短板。三是持续抓好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两区划定”和“四区四基地”工作,新(改)建16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基地、100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补齐农业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小”的短板。

3.3 抓重点,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树立“大农业大产业”理念,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提升主体带动能力,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能,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目标。一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建设一批农业飞地园区,分级建设11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450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打造50个农业主题公园,80个休闲农业专业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切实增强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能力。二是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88个贫困县全面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鼓励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变资源为资产,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提升主体带动能力,新培育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0个、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50个,推广“主体+贫困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2018年拟退出贫困村主体带动全覆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以生产托管等为重点的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构建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4 强弱项,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 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持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继续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试点,进一步降低三州基层农技员空编率。二是深化县院(校)合作机制,在现有15个创新团队结对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的基础上,争取组建牧草、牦牛、奶、蚕桑等创新团队,指导深度贫困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认真落实“五个一”“三个一”帮扶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技术力量,抓实技术帮扶工作。强化科技示范引领,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20个、示范户3万户,示范推广一批主推技术,推广一批农业新装备,支持家庭小农经济发展,鼓励精耕细作家庭经营。分层级举办贫困地区农技培训班,依托农技员、专家服务团,确保贫困村农技培训全覆盖。

3.5 健机制,强化产业要素保障 健全长效的资金投入、政策保障、扶贫宣传等机制,确保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长效发力。一是坚决落实“三增一免”政策,将50%项目资金安排到贫困县,新增产业扶贫资金全部安排到深度贫困县,每年安排深度贫困县的涉农专项资金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二是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金融支农等工作为抓手,指导各地进一步用好用活各项扶持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三是坚持典型引领,强化宣传引导,依托传统和网络媒体宣传一批农业产业扶贫和农技人员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继续总结推广一批特别是深度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猜你喜欢
贫困县农业产业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