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鸿宇
从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到“京津冀一体化”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发布,已然过去4年了。步入2018年,河北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省委书记王东峰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全体会议开幕会的讲话中指出,“要下大力抓好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在河北的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精心做好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省长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的要求,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统筹区域布局、优化要素配置,努力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向深度广度拓展?对此,与会委员们展开热议。
交通曾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更是事关协同发展的大局。这些年来,交通一体化的战略实施已经取得了喜人成果,树立了区域交通发展的新标杆。而作为“先手棋”的交通一体化更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如今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渐成雏形,三地间的互联互通正在加紧提速。
曾有人分享过一则体验,3年前,若想乘火车从保定到天津,需先从保定东到北京西,再从北京西乘车到北京南,而后从北京南到天津西站,全程约需两小时。如今从保定东站到天津西站不必再绕道北京,直达只需1小时。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彭思义曾表示,2017年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的收官之年,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推动公路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化津冀港口群,促进三地民航机场协同发展。而围绕“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条主轴,四纵、四横、一环的轨道、公路、港口、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的京津冀交通蓝图已经浮出水面。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将制定实施全省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进北京新机场、张呼铁路、津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石衡高速公路,力争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全力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是2018年重点工作之一。”省政协委员、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单宝风表示,接下来河北将高起点规划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对外骨干公路重点项目。京秦高速京冀、冀津连接线将于上半年通车,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三河与平谷交界段具备开工建设条件;以疏解北京交通压力为重点,做好与京津的沟通衔接,确保京秦高速遵化至秦皇岛段、京新京藏联络线、京北公路开工建设,京新高速胶泥湾至冀晋界段、京秦高速大安镇至平安城段、唐廊高速唐山段建成通车。
此外,在服务冬奥会方面,单宝风表示,我省下一步将加快延崇高速、万龙至转枝莲隧道、宁远机场建设,力争崇礼至万龙、崇礼至长城岭公路上半年开工建设。编制完成冬奥会交通工作标准和保障方案。推进赛区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冬奥会交通保障项目建设。
绿色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命脉和必由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为河北省的定位之一,也把“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作为京津冀整体定位之一。
民革河北省委认为,京津冀地区不仅人口经济集中分布,而且还面临发展首都经济圈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任务,这就决定了京津冀地区的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方式不能采取西部方式和中部方式,不能采用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撑绿色发展的方式,而必须建立由市场决定的有东部特色的新模式,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为此建议,一是构建横向生态建设共建机制,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消费与生产之间形成有效的绿色交易;在京津冀全域普遍设立绿色交易制度,使绿色交易制度覆盖所有企业和生产活动。二是推进生态建设创新共治机制,重点推进观念、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接轨。三是实现生态建设创新共享机制,挖掘和整合京津冀优势生态资源,构建适合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生态休闲产业体系。
省政协委员、唐山市丰南区副区长张桂芳说,京津冀地区长期面临着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使用,并且,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森林资源的匮乏,还有三废的超量排放,已经严重破坏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京津冀地区出现的河道干涸断流现象就是水资源匮乏的表现。张桂芳建议,京津冀三地之间需要加大合作力度,保护生态系统,逐渐形成生态防护林、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等五大环境保护体系。另外,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也需要重视起来,提供更多资金给这些环保项目,保障环境保护体系顺利有效的建立。
民进河北省委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应坚持把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因此,建议应加快《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发展规划》地方配套规划的编制,注重体现河北特色,各个森林公园应建立统一的规划、区划和管理政策,服务、服从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整体规划,并注重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框架,形成自然生态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保障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同时,加快制定《河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和《河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安全屏障投入长效机制,规范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安全屏障的经营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河北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把森林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园区平台定位清晰,有利于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能力的提升。”省政协委员、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立忠认为,要进一步拓展协同发展的深度广度,必须要在建承接平台上,突出各地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承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支持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衡水工业新区、冀南新区、邢东新区等重大战略平台精准定位、错位承接。对此,王立忠表示,省发改委将加强对这些重大战略平台的政策支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承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开发区如何适应形势,加快对接?民进河北省委认为,应紧扣工业4.0时代主题,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挖掘产业优势,做好“特色文章”。由粗放型制造业,逐步调整发展科技经济、金融经济、互联网+、商务经济、智慧农业、文创旅游、高端科技附加值制造业等,通过资本的重组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园中园,搭建项目聚集平台,以“平台经济”助推企业发展。同时,应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立足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延伸,建设现代化、宜居型、创新型的科技智慧型综合城区,把产业开发、商业服务和居民区建设衔接起来,实现和谐健康的“产城融合”模式。此外,改变大部分开发区“有产业无生活”的弊端,借鉴国外成熟的“商务花园”理念和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打造集办公、商业、居住、教育、休闲场所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注重绿色生态、彰显人文关怀,也是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大亮点,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奠定坚实基础。
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我省将大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河北的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资金需求,单靠我省的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为此,民建河北省委建议,应争取国家层面的金融支持,由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组织,金融机构主动介入,政府相关部门全面配合,在实现区域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多方联动,避免项目落地后因各方支持不到位影响项目进展。应将我省的产业融资需求与北京、天津的高端金融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利用京津的金融政策优势,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河北金融发展的层次,使金融业能够更好地支撑产业转移。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改革攻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是其中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对此,民建河北省委认为,要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取得预期效果,离不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长期以来,区域协同发展的立法缺位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至今还缺乏针对区域发展的专门立法。建议,针对三地优势定位协同发展的长期战略、缩小三地发展落差、实现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目标,有必要考虑制定国家级别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法》;针对区域协同发展中重点任务的实现,尝试《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京津冀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法》等专门立法。
“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对其他要素具有巨大的带动性作用。构建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实与推进提供重要支撑。”民建河北省委认为,经过努力,京津冀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三地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仍需提高,且分布不均衡,地区差距较大,合作层次不高。对此提出,若要促进京津冀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首先要大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需要。我省教育部门应该结合当前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了解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我省高校的专业特长,在高校里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其次,我省必须加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给来我省发展的人才更好的医疗教育服务、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更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让高素质的人才看到职业发展和长久生活的美好前景,“还要鼓励人才前往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并且定期举行京津冀三地人才招聘交流会”。
省政协委员、邯郸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郑文凯建议,我省应充分利用京津相邻优势,最大限度“共享”,并大力推进人才合作交流,切实解决专业技术职称互通互认,人员资质无障碍。“我省要切实制定人才引进战略,为河北大发展储备优质人才。”郑文凯说,多年来,河北到京津进修学习是惯例,但与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相差甚远。他建议由省相关部门结合相关地方、相关情况制定“人才赴京津培训学习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强大推动作用,也将成为我省加快高端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河北举全省之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努力打造千秋之城、未来之城、典范之城。今年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按照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要求,精心抓好雄安新区规划落实。依托北京新机场和天津港、黄骅港,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构建立体式、现代化大交通格局。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京雄城际、荣乌新线、京雄高速公路建设,高质量实施造林绿化、白洋淀及上游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与此同时,深化住房、户籍、人才等制度改革,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制定支持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抓好新区及周边管控。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引进高端高新产业,促成一批医院、学校等优质公共资源入驻新区。
新区的规划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弘扬和延续历史文化的发展理念。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智慧新城,势必对我国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为此,民建河北省委认为,当前存在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需要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公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与雄安新区定位相适应的环境承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建议:一要科学统筹规划,做好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二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推动创新要素聚集,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四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体系。五要搭建多方参与建设平台,提升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水平。
民革河北省委认为,应树立雄安新区大特区战略意识,做好环新区规划及产业培育工作。雄安新区不是类似于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特区,是一个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地区,也是河北省内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将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支点。因此,应注重环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环雄安新区地区应该是服务于雄安这一支点和引擎并与其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区,而不是环绕于新区、分工不明确、无节制自由发展的“小新区”。国家有雄安新区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大规划,河北也应有关于环雄安新区地区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小目标”。环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应始终牢记中央关于雄安新区有关充分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另外,也应充分考虑北京新机场的辐射效应,做好新机场周边地区“服务经济”的大文章。与此同时,要结合紧邻雄安新区和北京新机场地区的叠加优势效应,做好物流等产业的规划与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