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琦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081—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基础,它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朗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大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此,本人结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改进策略,希望为大家的语文教学提供帮助,同时也能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朗读教学的问题
1.朗读内容不明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教師对朗读教学没有引起重视,他们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规定明确的朗读内容,导致学生盲目朗读;也没有一定的朗读计划,影响朗读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反复地、毫无兴趣地为了朗读而朗读课文,没有拓展的内容,没有知识性,更没有创新性。
2.朗读时间缺少。由于个别初中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但没有给朗读教学安排充分的时间,还在朗读的时间内给学生填充一些别的内容,包括背课文,做阅读题等等。我们知道,朗读不但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新知识的预习,更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延伸。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根本无法有效地完成朗读,更无法对朗读中发现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致使学生也轻视朗读,影响朗读的质量。
3.朗读指导不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但是由于个别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机械、死板、缺少针对性,致使朗读教学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脱离了初中语文教学,使朗读教学失去了意义。
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明确目标,提高朗读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要有目的,不能盲目。为了保证朗读的效果,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指出朗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以朗读目标为指导进行自觉朗觉,培养朗读兴趣,还要在朗读中根据不同文体制定不同的要求,增强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提高朗读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课文《春》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文章内容,用淡雅的语调进行示范朗读,在教师恰到好处的运气、语调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春天,感悟春天。
2.保证时间,促进朗读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朗读时间,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内涵,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安排学生朗读,既可以让学生互相督促,又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可以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对新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能增强接下来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专门的朗读时间,给学生指定一些朗读内容,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内容。如此,不但可以充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朗读课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给朗读课充分的时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朗读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也能促使学生的普通话更标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初中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不会在朗读中根据内容把握基调、语气等,影响朗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把握文章的基调,读出效果。朗读不是阅读,更注重技巧的运用,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楚朗读的技巧,如,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在语调上如何应用,如何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等。比如,在《春》的教学时,我们就要根据朱自清描绘的春风的柔和、温暖等特点,把春天的特点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体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指点,就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中的情感,让朗读有形、有色、有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朗读引起充分重视,认识到朗读的价值和意义,并针对朗读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给朗读课充分的时间,制定目标,有效指导,使朗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