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合
【关键词】 高中生;艺术素养;民歌;特质;表现形式;
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077—01
一、民歌的特质及其表现形式
民歌是一种古老而又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既然叫民歌,它首先必须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其次就是具有“歌”的特征——能唱的诗。民歌的产生方式独特,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口传文化。依赖于地方方言音调夸张加工的民歌音调,不仅为本土文化贴上了地域的标签,还是不同地域文化传播、交融以及生活变迁的历史写照。民歌这种口传文化,很好地反映了民歌的特质——生命与文化的同步延续性。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所列大多为原生态民歌,即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其音乐朴素感人,真实深刻。
二、民间音乐在高中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其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是高中生的使命。民间音乐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通过学校这一有效平台,开发民间音乐与提升高中生艺术素养相结合,可以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中生素养提升的互动共赢。每个人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摇篮,吮吸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乳汁而成长。当劳动人民唱着带有乡音的山丹民歌《打夯号子》时,民间音乐的甘露便悄悄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今,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在民间音乐将要失去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每个高中生都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這是高中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2.民间音乐是感情真挚、自然美好,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更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乡土气息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使得民间音乐挣脱一切狭隘审美理想的束缚,而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现手段和朴素自然美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种类。高中生在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特别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开展民间音乐采风还有利于增强师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提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核心,学习民间音乐有助于高中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往往是对民间音乐改制、选择、吸收和精致化的结果。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中国文人音乐,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发展,其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与民间音乐相同。
三、民歌在提升高中生音乐素养中的途径研究
1.应用民族性音乐,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我国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拥有更加丰富的民族情感,与我们传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民间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其自身的民族性。如,将山丹名歌《十杯子酒》和山丹独特的风景以及舞蹈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民族风格以及情境中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让自己真正融入到音乐的欣赏与学习中。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情感体验。民间音乐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其本身内容丰富,因此,在民间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利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如分组合作、个人表演、集体讨论等形式,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探究山丹音乐对于山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现山丹音乐其多姿多彩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不同形式民间音乐的美,让他们学着去摸索作曲家自身向希望表达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
3.营造融洽学习氛围,感受民间音乐之美。融洽学习氛围的营造无疑是现代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不断的探究与讨论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互动、课下整理的过程中,去感受民间音乐之美。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自由与权利,特别是让学生勇于尝试与表演不同的民间音乐,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身体力行去真正了解民间音乐,以音乐之美作为引导,深入了解民间音乐,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科研课题《利用地方民歌促进高中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84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