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升
随着南北协调发展,东中西良性互动新格局的出现,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处南北过渡与东西演进的交点和纽带的连云港,必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引起世人更多的关注。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 2015年5月5日至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工作会议,明确连云港为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要求建设成为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服务中西部的自由贸易港区。因此,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是今后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一、连云港是“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理论依据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增长的重心在沿海,引擎在国际性港口、工业、金融、商贸城市。进入新世纪,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之后,中西部各个省的省会群雄并起,龙头之争愈演愈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一帶一路” 建设的战略构想后,我国西部和东南部多个城市竞争“一带”或“一路”的起点。然而,从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从我国中西部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关键不在中西部而在沿海,而沿海的龙头应该是连云港,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惟一交汇点是连云港。
1.从世界地理来看,连云港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连接中国东中西区域与中西亚及欧洲诸国和中国南北沿海地区与环太平洋沿岸国家或地区的一个中间枢纽。连云港地处中国万里海疆的脐部(意为中部),是中国万里海岸线与横贯东中西部陇兰铁路的惟一交点,是中国东西最长的高速公路——连霍高速与中国南北最长的高速公路——同三高速的惟一交点。向西去,是一条由无限延展的大铁路连结成的新亚欧大陆桥,从东桥头堡——连云港到西桥头堡——鹿特丹,是一条连结亚欧大陆的客货运输大通道,连云港在文化史上又是《西游记》中孙悟空陪同唐憎去西天取经的出发地;向东去,是世界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再越过太平洋就是经济更发达的美国、加拿大,连云港在历史上还是秦代徐福东渡日本的启航处;向北去,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环渤海湾经济区(包涵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可直达东北亚地区各国;向南去,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可直达东南亚各国及澳大利亚。可见,连云港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是连接太平洋沿岸与大西洋沿岸,以及亚欧大陆各国家或地区的东西南北过渡交汇的一个中间枢纽,是中国与世界国际金融贸易的一个中心。连云港在世界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区位和战略地位,决定了连云港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带动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城市。
2.从世界交通经济来看,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为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亚欧大陆间国际货运服务的铁水中转站。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以中国、独联体、欧洲铁路为桥梁,连结辐射亚欧两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通大西洋和亚太两大经济圈,是国际资本与国际贸易的必经之路。新亚欧大陆桥使中国内陆腹地与中西亚、欧洲国家紧密连接起来,实现东西双向开放,为日本、韩国、北美地区与东欧、西欧、西亚、中亚各国的经贸发展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一带一路”,其惟一交汇点就是连云港。这条通道是亚欧间最密集、最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走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贸易走廊和贸易市场,还是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具有极大的国际利用价值和极强的经济能量释放潜力。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内涵:一是大陆桥运输的跨国性决定了作为桥头堡的港口性质是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枢纽港。在连云港相邻的港口中,日照港曾主要是以煤炭输出为特点的能源输出港,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集装箱运输集散港,但并不是以过境运输为主的枢纽港。作为陇海兰新铁路东端起点连云港的性质被国家确定为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枢纽港。二是大陆桥运输的经济性决定作为桥头堡的港口必然是大陆桥运输线路中最便捷、最顺直的港口,是运输时间最短、运输成本最低的港口。按照这个条件选择,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只能是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陆上运距2000~5000公里,到中亚、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从远东到西欧的货物,经新亚欧大陆桥比绕过好望角、经苏伊士运河、经巴拿马运河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分别为15000公里、8000公里、11000公里。三是陆桥运输技术的多重性与跨国协调的复杂性,以及陆上铁路运输的特殊性,决定作为桥头堡的港口应是经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确定的港口。1992年以后,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已经得到我国国家领导人及国际社会的确认。《中国21世纪议程》将新亚欧大陆桥地区可持续发展计划列入首批优先项目,明确把连云港市规划建设为“连接太平洋沿岸国家与中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口城市、环境优美的旅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与此同时,陇海兰新沿线地区也都认识到连云港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中西部各地在连云港设立的办事处达400多个。
3.从中国经济地理来看,连云港是中国沿海与沿桥的战略节点,是中国陇兰经济带融入环黄海经济圈最经济的出海口和最顺直的门户。在中国地理的架构中,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线是东西两条主轴线,它与东部沿海南北主轴线相交,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π”型战略格局。在“π”型开放战略格局中,连云港和上海分别处于沿海与沿桥、沿海与沿江的节点上,因此,连云港和上海的战略地位一样,上海是沿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龙头,连云港就是沿陇兰线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
如果以郑州西端为起点,中西部省区从连云港进出口货物分别比天津、青岛、日照、上海等港口缩短309~537公里。由此可见,连云港是中西部地区运输时间最短、成本最低的出海口岸。因此,作为我国实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结合部,实施 “一带一路”建设的惟一结合部,连云港有条件承担转移功能,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作为地处中国沿海特别是沿黄海的中心位置的城市,连云港必将成为联系中日韩的环黄海经济圈的关键节点。环黄海经济圈是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对外合作的主要国际空间。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带动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连云港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务院于2011年6月9日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2014年3月16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确定了全国“两横三纵”的城市发展战略格局,将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日照为中心城市的东陇海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两横”与“三纵”轴相交的沿海城市有四个:上海、连云港、天津、香港,内陆城市也有四个:西安、郑州、重庆、武汉。可见,连云港市既不是中央直辖市,也不是副省级城市,却位列八大节点城市中,说明连云港的地位极其重要。
二、连云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连云港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龙头地位
龙头城市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敏和及时的经济信息,发达的科技力量,方便的交通通讯网络,在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系统中居于支配性的地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调节中枢、服务中心。龙头城市的繁荣强盛是城市-区域系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主要动力。
连云港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龙头城市,也是当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龙头城市。在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史上,中原和关中地区曾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和政治中心,当时连云港被秦始皇确立为“秦东门”,并派连云港赣榆方士徐福出使日本,连云港成为中国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但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崛起,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不仅中原和关中开始落伍了,而且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连云港也落伍了。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来连云港考察,并在《建国方略》中将连云港列为全国沿海计划建设的31个港口中的第5位东方大港,1933年连云港口建成。为了实现孙中山的理想,1935年1月,陈果夫申报国民政府设立江苏省第一座现代城市连云市。翌年完成了包括七大市区的与上海媲美的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宏大规划,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中原与关中地区的复兴,而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复兴,必须首先将“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
2.连云港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一是资源转换作用。资源要素的转换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良好的机会。连云港曾是全国八大海港之一、十大集装箱港之一,海陆交通拥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随着近年来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货物吞吐能力不断提高;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大陆桥沿线货物运输十分便捷;特别是四条城际铁路、新机场建设加速推进,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枢纽地位愈发显现,连云港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之间丰富的资源要素转换必将大有可为。
二是要素集聚作用。要素集聚主要源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信息效益、人才效益等,使得区域中的人才人口、原料、资金和科技向中心城市集聚。随着连云港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可以更多地吸收中西部地区进城的剩余劳动力及工作创业,转化中西部地区技术成果,中西部地区资源到连云港进行深加工等等,发挥资源要素集聚作用。
三是要素扩散作用。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市的扩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源于中心城市自身结构的优化,科技进步的推动,也源于土地价格的上涨,生活费用的上升。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核心区和先导区,通过发挥核心区和先导区的优势,推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进行要素的扩散,从而进一步促进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开发的进程。
三、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綜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一批重大港口提升工程相继投用,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63个,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已获批建设,赣榆、徐圩两翼港区开港运营。连云港港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一城一港”首个低碳主题性试点港,总长5公里的连云港区绿色环保防风抑尘网建成使用,全球首台LNG装载机、LNG空箱堆高机投入码头日常生产。船用岸电技术应用全国领先。2016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分别突破2.2亿吨和465万标箱。从提升口岸功能情况看。深化“三互”“三个一”试点,积极推进陆桥沿线区域通关一体化;深入实施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口岸信息平台建设,船舶网上申报审批系统开通运行,船舶进出港数据实现“一单五报”,大陆桥检验检疫合作机制和苏北五市“直通放行”模式走在全国前列。中韩陆海联运列为全国试点,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见效。赣榆、徐圩港区实现临时开放,白塔埠机场获批一类开放口岸。开通“连新亚”班列、“连新欧”国际班列和至郑州、西安等地“五定班列”,在侯马、西宁等内陆城市建立十余个“无水港”,港口服务、口岸区域通关扩大至陆桥沿线15个省区。从交通运输情况看。临海高等级公路连云港段全线建成通车。连云港至临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连盐、连青、连淮扬镇铁路、连徐客专建设全线推进。灌河口拦门沙整治基本完工,具备了2万吨级通航能力。通榆河北延工程顺利竣工并实现送水通航,盐河航道整治完工。新机场选址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同意。
2.开放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一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建成启用。在习总书记的亲自见证下,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一期工程铁路专用线于2014年5月建成投用,成为“一带一路”首个落地的国际经贸合作实体项目,二期工程散粮筒仓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积极推动与哈国铁互投共建边境物流场站,完成东门特区无水港项目部分股权收购。开通运营“连新亚”、“连新欧”国际出口班列。二是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建设全面展开。成立园区管委会,出台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完成规划修编,同步展开功能建设和项目招商,公路港一期工程建成投用。2015年8月,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江苏省政府与哈国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合组织物流园建设提升到国家合作层面,铁路装卸场站、保税仓库、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纳入共同开发计划,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作。三是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是江苏沿海开发和承担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经过近几年的拼搏奋战,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全面拉开,临港主导产业项目取得较大突破,各项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丝路产业合作园、示范区资源采购中心、大陆桥产品展览展示中心等各项建设稳步实施,连云港市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四是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出台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意见,连云新城国际商务中心核心区功能基本配套,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走廊国际执法合作论坛永久会址、“一带一路”国际执法安全培训和研究中心正式落户连云港,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秘书处常设在连云港。
3.要素集聚扩散能力增强,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完成市区区划调整,赣榆撤县设区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0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至220万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更加明晰,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建成沿海高等级公路、海滨大道和快速公交系统,东部城区海滨城市特色逐步显现,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显著提升。二是工业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连云港入选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新海石化、珠江钢管、益海粮油等投资体量百亿元至500亿元临港产业大项目相继落户,田湾核电等能源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连云港被确立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连云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恒瑞、康缘、豪森等4家药企跻身全国医药研发企业20强,中复连众、天明机械、鹰游纺机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领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快速增长,连续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3%。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一批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已经建成。
四、连云港 “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放层次低,与国际贸易的要求不适应。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综保区)、自贸区的开放路径,连云港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层级上。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重点开发区产业层次和集约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综合保税区尚处于申报阶段,自由贸易港区申建工作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成效,开放平台对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连云港面临着区域间“引进来与走出去、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的挑战,特别是连云港的开放层次与中西部对开放的需求不适应。
2.经济总量小,与承担的责任不匹配。连云港承担了“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我国中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但连云港的经济总量与赋予的功能作用不匹配。工业经济发展不快、项目支撑不足,重大临港产业尚未突破,缺少有影响力、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企业和有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千亿元企业空白,百亿元企业仅有4家,全市经济体量占江苏的比重仅为3%,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集群集约集中度不高,无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开放城市还是省内苏南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即使在江苏沿海三个城市中的经济总量仍然滞后。这反映出连云港整个经济的“逆开放”走势,对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功能弱,与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地位不相称。连云港市虽然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龙头地位,但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城市建设集聚度不高,海滨特色不够鲜明,城市化水平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吸纳要素能力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尚需加强,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尚需提高;科技创新短板突出,高端人才不足。连云港无论是与沿海南翼的南通、盐城,还是与北翼的青岛、日照相比,都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相近城市中,连云港相比青岛、郑州、西安等差距明显。连云港是地级城市,而西安、青岛都是副省级城市,西安、郑州都是省会城市,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利用行政资源上,连云港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连云港市区域竞争力与区位作用不适應,交通运输体系与综合交通枢纽不匹配,城市功能与发展需求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
五、建设连云港 “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战略目标
根据世界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规律,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连云港市情考虑,将连云港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四个城市四个中心”,即:
1.国际性的海滨城市和金融商贸中心。综观全球,当今的国际性城市90%以上处于海陆、水陆交通枢纽,扼守国际贸易通道的咽喉。目前,中国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在东部沿海港口开辟直接沟通海外的开放度更大的贸易门户,通过繁荣和活跃运输业及国际贸易,带动采矿业、加工业和农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腾飞。连云港是位于海州湾内、陇海铁路起点的海港城市,是中国综合交通枢纽,有国家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具备建设金融商贸中心的基础条件。因此连云港必须明确国际性海滨、金融、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
2.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和物流中心。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要昂起中西部开发的龙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加大港口建设的投入,开辟新港区、建设深水泊位,把连云港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亚欧大陆桥水陆联运重要中转港。连云港已具备深水大港的条件,并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其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丰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要建设以港口物流业为主的综合性全能型国际物流中心。
3.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和科技研发中心。日本、韩国创造经济奇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港口城市兴建大批临港工业。要提高连云港对“一带一路”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必须大力发展大工业。中国经济地理以连云港为界,南缺能源北缺水,对发展大工业带来困难,而连云港能源和水资源都很丰富,有全国设计年发电量最大的田湾核电站,还有滩涂160万亩、盐田45万亩、荒地近千平方公里可以转化为工业用地,为发展临港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成本低的难以再生的载体。连云港后方铁路、公路及水运条件便利,发展临港工业的基础条件十分优越,特别是适合发展以钢铁、造船、电力、汽车等行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和以炼油、石油为中心的化学工业。同时,有连云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一批科研院所等优势,适合建设工业研发中心。依托港口,把世界各地廉价优质的资源通过成本低廉的海运变成自己的资源,把国际市场当成自己的市场,将促使产业带快速发展。
4.国内外向往的旅游城市和休闲娱乐中心。连云港市有山、海、岛、河、温泉、滩涂、盐田、湿地、浴场、港口、古城、遗迹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有“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的《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和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等;有海、陆、空、铁、水等便利多样的交通条件,而且其广大腹地的中西部地区有广阔的游客市场,所以,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连云港市是打造“东方洛杉矶”、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旅游城市的理想之地。
六、建设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战略举措和建议
1.国家牵动战略:中央给予连云港开发特殊的政策扶持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关键是要看交汇点连云港这个龙头能否昂起。在中国东部万里海疆,唯有连云港通过陇兰大铁路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只靠连云港市自身的发展还承担不起作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城市的重任。从我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只有国家给予连云港像当年给予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开发一样的支持力度,在内力驱动与外力拉动的双重作用下,才能早日昂起连云港这个“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龙头,从而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为此,建议将连云港(海州湾地区)的开发开放确定为国家战略,中央给予连云港开发开放特殊的政策扶持。
一是将连云港设立为计划单列市。让连云港市享受与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厦门等15个计划单列市一样的政策待遇。在不改变省辖市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对连云港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即连云港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再是由江苏省下达,而是在国家计划中单独列户,其主要计划直接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工资、进出口贸易、外汇和文化教育等计划指标由国家直接下达给连云港市执行和实施。二是将连云港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按照“四个城市四个中心”发展目标定位,明确在连云港沿海165公里海岸线、约3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我国沿海中部特大型国际性海滨城市,并享受特殊的扶持政策。三是将连云港纳入国家生产力布局体系。由于连云港具备充足的工业用地、综合交通枢纽、大型核电能源等承载重大工业项目的条件,建议将连云港纳入国家生产力布局体系,在新型钢铁、石化、造船等重化工和高科技项目以及高等学校布点上对连云港予以倾斜;同时批准建设连云港至北京和上海的高速铁路,构成铁路枢纽;尽快批准在连云港市区内新建苏北和鲁南共用的海州湾国际机场,打造便捷的交通体系和发展环境。
2.开放拉动战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有利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对外开放成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經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由沿海向内陆纵深的发展态势,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蓬勃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开放合作态势下,面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进行深度调整新形势,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连云港,要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辟建连云港自由贸易区,是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4131公里辐射的范围超过45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亿。该地区目前的资源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同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具有强烈的不协调的反差,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已开发的资源远未充分利用。连云港是“一带一路”交汇点,但是,连云港市开放度还不高,对沿线地区的拉动作用不大。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在交汇点港口开辟直接沟通海外的开放度更大的贸易门户,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采矿业、加工业和农牧业迅速发展。连云港市作为为中西部服务的国际金融商贸中心建设的目标,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海陆空立体开放通道,使连云港在开放度上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按国际规则运行的人财物流集聚的平台。为此,建议中央批准建立连云港自由贸易区,将连云港作为中日韩自贸区承载市建设,因为按照“抵近运输”的原则,连云港比其它沿海港口城市与日本、韩国之间的海运是最顺直、最经济的。同时,必须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允许并引导中外合作银行及其它境外银行在连云港设立分支机构;批准成立海州湾开发银行和大陆桥发展银行,并将总部设在连云港。
3.创新驱动战略: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这个龙头能否昂起,关键要看思想解放的程度、体制创新的深度和科技创新的力度。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走区域创新发展之路。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才能使城市拥有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连云港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着力消除观念制约、体制障碍和技术约束,全面推进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使一切有利于连云港市跨越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进一步增强连云港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议中央在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海州湾综合改革创新特区(简称海州湾新区),在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税收、人才开发等方面给予比老特区更特殊的政策。批准淮海工学院恢复为淮海大学,筹办中外合作或合资的连云港大学、连云港理工大学等。
大力推进观念与理论创新。从表面上看,连云港市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运行质量上的差距,但深入地分析,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要坚决冲破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自我满足的旧观念,彻底消除畏首畏尾、四平八稳、不敢冒险、不敢改革的消极思想,坚决废除个人和部门利益至上、官本位的封建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结合连云港市的市情,加强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研究与探索,充分重视社会科学及其软科学专家的作用,提出适合连云港市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社区管理、事业管理的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方法,以理论的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激发企业的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行政资源、金融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向民营经济流动,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鼓励企业上市直接投融资,培养市场化投资主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依法行政、搞活基层为目标,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科学的行政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提高行政效率。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考核奖励、薪酬分配制度。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体系构建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源动力。要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科技创业贯穿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加强科技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路径之一。要通过依靠科技企业创业,依靠科技人才创业,依靠科研成果创业,增强科技创业的能力。科技创业需要载体,建议加快建设专业化的科技创业园区,启动各类孵化器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4.环境带动战略: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汇聚要素、支撑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的快速扩张是一个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显著标志,是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大量要素汇聚,要素的集聚需要塑造一流的环境,建造高质量的要素承载平台。“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更需要塑造一流的环境,建造高质量的要素承载平台。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又毗邻日本、韩国,建议中央批准连云港为全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示范市,在硬件、生态、人文、服务和法制环境方面率先建设,发挥示范作用。要坚持把“筑巢引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持之以恒地推进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完善的硬件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把连云港建设成为要素集聚的盆地、产业发展的高地。
进一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心三极”的大市区布局和“三极拉动,突出滨海”的原则,大力度全方位地加快城市建設,实质性推进滨海连云新城核心区开发。要按照“T”型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各类产业园区的投入力度、开发建设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要下大力气打造承接大项目的载体,在1000多平方公里临港临海临陇海线的产业开发园区内,优化项目进驻条件。要按照“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布局和“延伸一体、拓展两翼”的思路,立足现有港湾,突出枢纽功能,加快深水航道、集装箱泊位、大型专用码头、疏港通道建设。加快实施沿海铁路、连徐高速铁路等道路建设。加快内河建设,形成满足大运量海河联运要求的高等级航道内河水运体系。
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有青山绿水蓝天的好环境,才会有经济发展的好前景。要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突出抓好云台山植被恢复等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把连云港建设成为一个大尺度、生态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加大力度营造投资软环境。现在地区之间竞争已经不单纯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综合环境的较量。要对基层充分放权,对客商优质服务,对群众多办实事。继续坚持“主攻日韩、扩大港台、拓展欧美”的策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架起与世界要素资源沟通的桥梁,用国家化手段汇聚全球要素,进一步发展壮大连云港。
5.人才推动战略: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特区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国家、地区之间竞争的焦点。谁拥有更多的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连云港市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洼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的观念落后,人才的聚集能力不强。连云港市要加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人才是关键因素。建议争取国家支持,在连云港创建人才特区。
人才特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建设、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具有比区域外的优越性和特殊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才特区的建设并不是划地为牢,人为设限,拒人以千里之外,而是在于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更为开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带动区域性人才开发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系统。人才特区是特殊之区:一是体制机制。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以物质流为主,然后带动资金流和人才流的跟进,而当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就主要从物质流主导阶段过渡到人才流主导阶段,也就是说通过人才集聚来带动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要在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税务、工商、海关等管理体制调整。二是特殊的权限。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要赋予人才特区先行发展的权限,特别是在人事行政管理的相关权限方面,要给予他们更大的可支配空间。三是特殊的投入。要率先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基础、以个人和用人单位投资为主体,各有重点、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潜能。
(作者系连云港市社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