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海洋是新世纪大国崛起和地区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移至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表明中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中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当前,我国大连、青岛、日照、宁波、台州、汕头、厦门、湛江等众多沿海城市纷纷提出海洋强市或海洋经济强市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具体措施。连云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脐部,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但连云港全市海洋经济总量偏小,层次不高,这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地位不相称。新发展形势下,连云港需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重塑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揭开“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新篇章。
一、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连云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关部署,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以来,连云港依托海洋资源优势,海洋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正在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新能源利用业等加快发展。初步形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滨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盐业和海洋电力业等十大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76亿元,海洋生产总值为7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产值比重达29.78%,海洋经济已成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海滨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达59.8%,逐步成为全市的海洋优势产业。
全市海洋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突破和发展。一是海洋经济规划滞后落实乏力。由于对海洋经济发展认识程度不足,连云港市海洋经济规划编制起步较晚,“十二五”期间才首次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规划在落实上相对乏力,《连云港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很多目标都没有完成。二是海洋经济总量偏小。2016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约7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9.2%,排名全國第五,是广东15900亿元的44%,是山东13000亿元的53.8%。江苏沿海地区三市海洋生产总值3573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51%,其中,南通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850亿元,盐城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015亿元,连云港市海洋生产总值为708亿元。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是全省的十分之一,是沿海三市的19.8%,是南通的38.3%,是盐城的69.8%。三是海洋产业引领作用不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整体水平不高,临海工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海洋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海洋经济统计上的原因,连云港市海洋产业结构的具体比例暂时还无法提供。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士估计,一产大约占15%,二、三产大体持平。连云港市海洋新兴产业偏低,2016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约5%,而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超过10%,有的沿海城市如宁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甚至高达40%左右。四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近年来,连云港市越来越注重海洋科技的发展,持续推进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建,“科技兴海”战略颇有成效,科技支撑能力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连云港市海洋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涉海科技资源相对青岛、宁波等城市仍然太少,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海洋科技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科技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较低。从具体指标来看,2015年,连云港市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1.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五是海洋城市特色不彰。由于历史原因,连云港城市建设中各区域分割,导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不能聚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种支撑功能不足。如作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重点的连云区,2016年人口总数只有25.75万人,教育、医疗等支撑海洋城市发展的配套设施匮乏。同时,连云港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海洋教育与培训薄弱、人才发展环境不完善等方面。六是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随着连云港城镇建设和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加上跨界水污染问题严重、海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因素,给连云港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根据2016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我市近岸海域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全市海域面积的50.6%,虽然相比2015年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时期,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是连云港贯彻中央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需要,是连云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江苏“1+3”功能区战略的现实需要,是破解连云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连云港“海港城市”向“海洋城市”发展的转型需要。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理论的精髓,是发展行动的先导。2015年10月,在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出新蓝图。“十三五”时期是连云港海洋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推动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连云港后发先至发挥海洋经济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创新发展,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推动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观念创新,把人海和谐思想纳入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海洋环保新技术,积极培育绿色、循环、低碳的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创新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发挥科教与人才的支撑作用,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激发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连云港海洋经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二)坚持协调发展,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协调是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科学配置海洋资源,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同质化等。坚持海域、海岛、海岸带及腹地一体化开发,引导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海洋产业相互融合。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好沿海各区域间海洋产业布局,避免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引导和推动海洋产业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做好产业融合发展,以港口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建设海洋经济园区,加快形成“海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抓住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契机,全力打造以沿海为纵轴的江苏倒“E”型海洋经济带北端,构建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坚持绿色发展,开辟海洋经济发展新途径
海洋经济是资源性经济,绿色是保障连云港海洋經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布局,坚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要将“生态+”思想贯穿连云港海洋管理各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海洋经济”“生态+海洋管理”“生态+海洋科技”等模式,推动涉海产业和经济活动“绿色化”,增强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海洋经济是开放经济,开放是实现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引进来”并举,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发挥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产业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合作,全方位拓展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五)坚持共享发展,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新成效
共享是海洋事业发展造福人民的本质要求。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好、把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好。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依法行政管理服务系统;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加强连云港海洋文化建设,让公众享受到美丽海洋。
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新发展理念下,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应立足现有海洋产业基础,深入挖掘自身特色禀赋,积极融入国家总体战略,以建设海洋强市为目标,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人海和谐,统筹推进全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以海洋导向突破陆地思维定势
多年来,连云港注重发展陆域经济,相对忽视发展海洋经济,导致陆海经济不平衡。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全市要进一步拓宽思维视野,增强海洋意识,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大势,认清周边地区竞争态势,下决心实施海洋强市战略,以沿海地区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打造连云港发展的蓝色空间,让海洋经济引领连云港跨越发展,演绎后发先至的现代神话。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及试点工作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调动方方面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积极性,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以明确目标定位汇聚发展力量
依托“海港”就能够带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发展的美好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港口建设快速推进及交通运输结构变革,“海港”已从稀有性的战略资源演变为过剩性的竞争资源。为了科学有效地把握连云港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竞争需要,推动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有必要将目前的“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提升为“‘一带一路海洋强市”定位。要紧紧抓住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将海洋经济作为连云港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内容,积极寻求政治资源,推动政策聚焦与升级。争取将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层面,围绕打造“‘一带一路海洋强市”,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争取设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三)以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引领发展
把发展海洋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海洋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紧紧抓住重点领域与关键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体系。一是彰显区位功能,强化海洋优势产业。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加快海洋运输业、港口物流业、港口经济等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三是遵循市场导向,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调整优化海洋捕捞业,加快发展生态养殖业,提升海水产品加工业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四是加快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做大做强冶金、石化、船舶、化工等一批临港工业主导产业。五是打造特色洋产业园区,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加快连云新城、徐圩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等涉海园区发展,通过集聚发展、专业化发展,形成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六是突出资源特色,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的旅游区位优势,依托特色资源,打造连云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
(四)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连云港海洋产业科技体系,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一要聚焦创新资源,完善海洋科研体系。逐步完善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海洋科研与技术研发体系,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二要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提供海洋科技公共服务。支持淮海工学院等院校海洋研究能力提升发展,加快推动江苏海洋大学成立,着力构建海洋基础研究平台、高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应用平台,努力发展成为港口物流、航海航运、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海洋药物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三要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建立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向创新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四要加强涉海教育。实施人才强海战略,围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养海洋新兴产业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要加快连云港企业家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企业家是经济腾飞的“提速器”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的观念。打造一支战略型、高素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集聚一批具有战略视野和原创精神的海洋经济企业家人才,加快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和加速转型。
(五)以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发展
连云港市城市体系分散,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徐圩新区相对分割,导致城市发展的各种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资源不集聚。一是加快权力空间与资源区位的融合。目前的政府地理结构与连云港资源区位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提升和耦合放大效应,应该加快政府权力结构与资源区位融合,突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果断实施权力机构的空间创新,实现政府权力与资源区位的空间融合。二是推动“海、港、产、城”融合发展。要推动“海、港、产、城”融合发展,要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城市为载体、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腹地经济为依托的开放型港口經济,深入推进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
(六)以开放合作推进发展
加快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要以开放的方式,竞争的姿态,融入国内国际海洋产业发展的大舞台,提升内生发展活力。一是在合作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连云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双向开放窗口和海陆枢纽作用,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探索和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在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大胆尝试,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新路径。加强沿海与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合作,推动建设一批临港“飞地工业园”。二是在开放中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并发挥海洋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度高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范围,促进与国际、地区间经济、技术、资源优势互补。支持有条件的沿海临港经济区升格,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推动境外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增强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