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心裁方能“读”占鳌头

2018-03-19 20:28殷二开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策略

殷二开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策略

一、朗读教学现状

在具体教学中,许多课堂上的朗读方式过于简单,往往存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导致“无病呻吟”的窘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悟熔为一体。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內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读的境界有很多层,但在学生那里,能够把文章读顺常常就是个问题,读起书来字音错乱、句序颠倒、多处滞涩不畅通的学生不在少数,真正声情并茂读得好能感染别人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课堂上学生能站起来朗朗而读,那真是一种喜悦一种安慰,而更多时候是等着学生磕磕巴巴地读完,这些都在艰难的告诉你,他们的语文素养差,将来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不见得会好。特别是对于从小视野狭窄的农村孩子,这是语文课上应该提升的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读得太少了,学生读的能力太差了,这更是我的真实感受。

二、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溶化,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我认为语文课堂上应该像花儿一样幸福绽放的“读”。课堂牵手读,师生两相悦。读,贯穿语文课堂,学生动脑动口,学生入耳入心,学生投入文本,学生感悟深深。让读成为爱好,让读后的感悟读后的思维读后表达成为习惯,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灵动的一道风景线。

“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如何让“读”在语文课堂上独领风骚呢?面对当前的现状,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形式多样,让朗读更“有趣”。

为了让学生对读书保持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采取多样的形式。除了常用的示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外,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比赛读:小学生注意力有时不容易集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如果老师能够注意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活动,就能够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作用。通常,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以下一些形式的比赛。(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3)表演读:笔者仔细看了个年级教材,发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陶罐和铁罐》等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任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4)想象诵读: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朗读可将语文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种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客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的问题,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思考,活灵活现的情景能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启他们的悟性。读的方式还有很多。一节课中教师要采用什么方式,一切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2.个性体会,让朗读更“有味”。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与文本对话,潜心读,从而读出自己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理念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体现在个性化朗读上。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千差万别,因此,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做个性化地朗读。教师要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的认知和感受,然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将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教师应该让朗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平台,让朗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3.营造氛围,让朗读情更浓。

鱼游水中的自在与逍遥,让我们羡慕与喜爱,语文课堂之上,就要做一条畅游在书海里的鱼,学生最怕的就是逼,所以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和谐的读的环境,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快乐学习。语文课堂上,老师要重点捕捉作者情感的爆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情韵流动,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带动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和谐之美。浅尝辄止不会打动学生,老师的美妙讲说不一定能打动学生。真正让学生血液沸腾起来的是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自己的共鸣与感悟。

4.给足时间,让朗读更“有质”。

朗读的时间要充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于老师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直到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学生根据自己读书时自己理解的意思和老师一块做动作。于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在“读进去”,“有所悟”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就使学生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该如此: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时间够了,能够独立体会的能力也便增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汲取其精华,文章的内涵不就弄懂了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参考文献:

[1] 洪胜.让书声由心底飞扬[J].小学教学参考,2009-9.

[2] 朱建丽.让朗读点亮语文教学[J].教学月刊,201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课堂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