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苑杂坛》的日子里

2018-03-19 20:01陈连升
曲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华征文曲艺

陈连升

《曲苑杂坛》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以曲艺、杂技为主,荟萃古今中外文化艺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综艺栏目。这个栏目创始于1991年,收官于2011年,足足火了20年。栏目开播100期的时候,曾有位观众写了这样一幅对联赞誉《曲苑杂坛》。上联是“曲苑杂坛良师益友人人爱看看不够”,下联是“新声古韵美酒佳肴人人争夸夸不完”,横批是“《曲苑杂坛》繁花似锦”。对联说得没错,那时候人们不管多忙,只要听到“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这个耳熟能详的片头曲,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围坐在电视机旁,这幾乎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曲苑杂坛》栏目和观众心贴心,为满足观众的欣赏兴趣和审美需要不断地改版:从《相声电视》到《绝活系列》,从《说唱电视》到《四不像》《信不信由你》,从《中国杂技金牌榜》到《魔术集锦》,乃至脍炙人口的系列《洛桑学艺》《聪明的剧务》《放驴小子》等,年年推出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年年奉献出一批有趣的节目内容,还培养包装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青年演员,始终跃动着活力。

荣幸的是,我从电台一退休,就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聘请到《曲苑杂坛》当临时编辑,一干就是三年多。刚开始,组里给我安排了四项工作。一是给每期节目写电视报介绍稿;二是汇总每期的观众来信,上报给台领导和职能部门;三是主持人录“串联”的时候,栏目完成后期制作的时候,检查错别字;四是为制片人汪文华起草一些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稿草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组内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这些活儿在我眼里不算太重,稍花点心思,费点力气便能完成。可看看组里的两位在编人员(包括汪文华),她们除了负责定期播出的《曲苑杂坛》,还负责每天两次播出的《电视书场》栏目,实在是太忙了。尤其是汪文华,身兼主持人、导演、制片人三项职责,干的活比别人都多,整天不是录“串联”,就是外出采访、组织节目,再不就是泡在机房里做后期,一点没有空闲时间。双休日与她无缘,就连国庆节法定的休息时间她也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操劳。她们的拼搏精神、吃苦精神激励着我,感染着我。我想,我应当冲上第一线,多干点实际工作为她们分忧。我知道组织节目是编辑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我首先关注这一工作。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我向组内推荐许多适合电视播出又非常讨巧的节目,像曲艺绝活“五音联弹”“含灯大鼓”,新编群口相声《五福捧寿》,山东济宁拔尖曲艺人才刘心科创作的山东琴书《孔子拜师》,还有山西大同柴京云、柴京海创作表演的大同数来宝《家丑外扬》等,这些节目汪导都一一采纳,并录制播出。

一次我从观众来信中得知,安徽有一家人都会杂耍,特别是五岁的儿子既会打击乐,又会吹唢呐,很有特色,我就推荐给组里。汪导认为这很不错,有看点,能调动观众的兴趣就制订了录制方案,还请编导组郑天庸参与演出。她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欢乐家庭》。没想到这个节目一播就火了,观众纷纷来信赞扬。有一位来信说:“《欢乐家庭》带来了欢乐的感受。舞台上一家三口,各显技艺,特别是五岁的儿子,更是不凡,玩打击乐,还会吹唢呐。我们惊喜的不仅是节目的精彩,更在于叹服《曲苑杂坛》在新世纪改革中的大手笔,它开创了名牌栏目让观众成为表演主体的先河。实现了演员与观众、专业与业余并举的两条腿走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意义是巨大的,因此也是可喜可贺的。”说真的,我没想到,我推荐的一个节目会产生这么大影响。

我原来是搞广播的,进入电视领域等于跨界,跨界的人通常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初来时,我认为,在综艺节目漫天撒网,流行歌曲狂热炒作的情况下,《曲苑杂坛》能坚持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真是了不起。后来又看到《曲苑杂坛》艺术品位很高。它每期50分钟,精品节目一个接一个,汪文华的主持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语言精练到位,这在综艺节目中犹如一股清流,实属难得。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曲苑杂坛》栏目有许多风格特色是别的综艺栏目所不具备的。例如,在栏目特点上:1.拒绝过度的商业色彩,树立节目正气。2.力求改变以往曲艺杂技类节目布景单调、表现力平淡的不足,借助电视手段拓展舞台空间,丰富艺术表现力。3.荟萃了中外各种表演形式,艺术种类繁多,节目类型丰富多彩。又如《曲苑杂坛》栏目节目创意有以下特点:1.周末时间播出,以轻松为基调,以欢乐为主旨。2.各种艺术形式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打造曲艺综艺节目新形式。例如,将口技与手技结合,相声和魔术、杂技结合,评弹与现代舞相结合的尝试等。3.在不断挖掘优秀作品、展示前辈艺术家风采的同时,着力挖掘新人新作,为大批新秀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曲苑杂坛》在运作方式上也有特点:1.布局合理的人才结构,取老、中、青三代之所长,发挥各自优势,保证节目的健康发展,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新老结合,通力合作”。2.在当今信息传媒日益发展的时代,借鉴其他艺术类型与节目风格,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外与国内同行多交流,取长补短,厚积薄发。3.优秀的节目是保障《曲苑杂坛》收视率和良好口碑的根本,为此栏目开拓思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各地曲协、杂协、艺术团体通力合作,不断地把各地的优秀节目推荐给观众,同时与一些有才华的作家签约,源源不断为栏目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我把以上的发现与思考写成了一篇题为《〈曲苑杂坛〉创意分析》的文章交给了文艺部,没想到获得大家一致认可。《曲苑杂坛》制片人汪文华还把我的创意分析当成对栏目的整体介绍,加以广泛宣传,这让我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工作也更有动力了。2001年,组里要增加新内容《南腔北调》,汪导不仅让我参与策划,还把写“串联”的任务交给了我。

2000年8月,《曲苑杂坛》播出100期,在此之前,考虑到栏目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我建议搞一次《曲苑杂坛》百期征文活动。汪文华很支持,经她同意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发了征文启示,还不到两个月,稿件就像雪片一样飞来。来稿中有薛宝琨、王兆一、王肯、夏雨田、沈永年等专家学者写的评论,还有笑林、王谦祥、郝爱民、种玉杰、韩宝利等著名演员写的参加节目录制的心得、感受。来稿最多的还是广大普通观众,他们畅谈了对《曲苑杂坛》的赞美、眷恋与期待。有一位观众的来稿令我印象最深,他写道:初观《曲苑杂坛》是一幅画,画中山清水秀,涓涓细流;静观《曲苑杂坛》是一部书,书中酸甜苦辣,饱含人生真谛;细观《曲苑杂坛》是一首歌,歌中喜、怒、哀、乐,颂扬人间情真意切;慢观《曲苑杂坛》是一条路,路上坎坷不平,引导人们从容走过……这篇征文就像一首长长的抒情诗,使人产生很多联想。汪导看征文质量不错,就以我为主,组织了一个小的评审班子,对来稿逐一评审,最后选上了89篇优秀征文,给作者发了奖。我寻思有了这89篇文章,下一步该出《曲苑杂坛》百期纪念文集了。于是,我对这些获奖征文逐一进行了文字勘正、校对,生怕有任何一个错别字,按照一定格式把这些文章排好前后顺序,插图也进行了考虑,还草拟了序言,就等汪导一声令下出书了。等啊等,汪导终于发话了,她说:“咱们组已被选为‘全国十佳摄制组,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节目一等奖,优秀栏目奖,现在在观众中又有了这样的口碑,这就足够了,这都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现在出书,势必别的栏目组也要效仿,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攀比心理,另外也会对一些暂时还不如我们的栏目形成一定压力,考虑再三,我们不带这个头,不开这个先例,你说好吗?”这便是汪文华,关键时刻她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栏目组,而是大局,是方方面面的问题。看来我心胸还是小了一点,我想的是重要事上纸端,人过世,字可见;看历史,靠字传,只想着《曲苑杂坛》能在曲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曲苑杂坛》这三年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受益匪浅。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往事,我多么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再出现像《曲苑杂坛》这样好的综艺栏目,继续发挥弘扬曲艺主阵地的作用啊!

猜你喜欢
文华征文曲艺
“图图话话堡”征文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张文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