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翔晶
【生成背景】
一次偶然的机会,“西瓜虫”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孩子们成群地趴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玩、逗西瓜虫,西瓜虫的变化令他们惊喜万分。然而,正当孩子们沉浸在玩西瓜虫的快乐中时,西瓜虫死亡事件发生了。孩子们的同情心、爱护生命的情感令他们陷入了讨伐追责的境况,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瓜虫的死呢?关于西瓜虫的一切,孩子们迫切地需要一个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并支持幼儿,生成了一系列活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这时候如何关注并支持幼儿的活动,对教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介入与否,如何介入,既不扰乱原有活动计划,又不打消幼儿对新事物探知的欲望和需要,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顺势而为,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回应幼儿,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中挖掘合理因素进行回应,方能使生成活动峰回路转,焕发精彩。
策略一:穿针引线
案例一《发现西瓜虫》
户外锻炼时间,宗益突然拉着我:“老师,你快看啊,我们发现一个好玩的小虫子!”随着他的指引,我看到姝含、杨钰一众小朋友们围蹲在一起,我也好奇地蹲下身:原来是一只“西瓜虫”,只见姝含用手指戳了戳西瓜虫,西瓜虫立即卷成一个小球,顿时孩子们惊叫连连。这不,又引来了更多小朋友围观。宗益又推了推已经变成小球的西瓜虫,这个小西瓜顿时咕噜咕噜滚开了,又引得一片叫声:“啊,这个小虫子还会滚呀!”“太好玩了!我也要试试!”顿时好几个孩子都伸出了手指,就连一开始对小虫子还有些畏惧的杨钰也忍不住伸出手指,小虫子滚来、滚去,引得孩子惊叫连连,几分钟后我对孩子们说:“小虫一直滚来滚去,多难受,让它休息一下吧!”孩子们应道:“对呀,小虫子肯定晕死了!”“我们让它休息一会儿吧!”终于大家稍稍静下来一些,一两个小手还试图去弄小虫子,又被其他孩子制止了,他们开始讨论:“这是什么小虫子?”“它会不会晕死啦,怎么不动了啊?”我问道:“有谁知道這是什么小虫子吗?”孩子们直摇头:“不知道!”这时候我突然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好像是西瓜虫吧!”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佳霖:“佳霖,你怎么知道的?”佳霖:“爷爷告诉我的,我好像看过的,西瓜虫就是这样的!”我又问:“你在哪看到过的呀?”佳霖有点不好意思:“我在菜场围墙那,小便看到的!”孩子们一听笑开了,佳霖急了:“真的,爷爷告诉我的!”瑶瑶:“西瓜虫?”宗益:“怎么叫西瓜虫啊?”杨钰:“它喜欢吃西瓜吗?”……孩子们不住地说出心中的疑惑,这时候,地上的西瓜虫已经恢复了原状,细心的邰旻发现了:“老师,你看,西瓜虫没有死,它动了!”孩子们惊喜于西瓜虫的变化,忍不住又伸出小手想要去碰,这时候,我打断了孩子:“现在是我们户外活动时间,小小西瓜虫都出来锻炼身体,我们也要多多锻炼哦。老师要布置给你们一个任务,你们愿意接受吗?”孩子们齐声道:“愿意!”我便说道:“今天,回家后去找一找西瓜虫,找到后过来告诉老师你是在哪里找到的,好吗?”孩子们欣然接受任务后,便“放过”了西瓜虫,又开始了今天的户外活动。
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对于孩子来说,探索小虫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教师关注并支持幼儿的行为,蹲下身子和幼儿共同观察,并适当点拨、指引,既不打断现有活动的节奏,又顺应了孩子们的需要,为新的活动穿针引线,把问题以任务的形式留给孩子,为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让进一步探索成为可能。
策略二:推波助澜
案例二《西瓜虫之死》
“西瓜虫”风波还在持续。早上户外活动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老师,这里有西瓜虫!”顿时,又引起很多小朋友寻找西瓜虫,可就在这时,不远处也传来阵阵喧闹声,我循声过去一看,原来是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潮湿的软垫下面有好几个西瓜虫。大家都激动于此发现,不停凑到跟前一探究竟,只听得李男一大叫:“呀!刘婧萱,你把西瓜虫踩死了!”顿时,大家目光都集中在了婧萱和她脚旁的一只死掉的西瓜虫身上,指责声不断传来:“刘婧萱,你怎么能踩死西瓜虫呢?”“太可怜了,西瓜虫!”“刘婧萱,你为什么要踩死西瓜虫?”……面对孩子们的声声责问,刘婧萱都要哭出来了。我走到她身边,只听得她用很小的声音说:“我没有踩西瓜虫!”但是一旁的小朋友全然不顾婧萱的解释,都在声讨她。我蹲下身子,看了看这只已经死掉的西瓜虫,顿时有了发现:“咦?太奇怪了!”话刚讲完。刚才还在指责刘婧萱的小朋友都朝我这边看来,我继续:“如果这只西瓜虫是被踩死的,那它现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当然是扁扁的啦!一脚踩扁了嘛!”我指着地上的西瓜虫:“那就更奇怪了!”随着我的指引,大家目光都聚集到了这个西瓜虫身上,猪猪:“咦?这个西瓜虫好像不是被踩扁的!”佳霖:“它的身体还是鼓鼓的。”万宗益:“我发现它的身体干干的。”刘婧萱更坚定了:“我真的没有踩它。”这时候我又问道:“你们都是在哪里找到西瓜虫的?”“在砖头底下!”“我在草丛里找到的!”“这个垫子下面!”我接着道:“看来西瓜虫喜欢生活在有遮挡地方……”话还没说完,只听宗益道:“我知道了,这个西瓜虫是干死的!这个水泥地上干干的,没有水,他身上也是干干的,肯定是的!”我说:“这只西瓜虫跑错了地方,这水泥地被太阳晒得又干,温度又高。看来,西瓜虫真的不是刘婧萱踩死的!”孩子们都同意,并且向婧萱表示了歉意,婧萱开心地笑了,同时也皱起了眉头:“为什么西瓜虫要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呢?”我看着他们:“对啊?为什么呢?”
反思:
幼儿喜欢小动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这是幼儿善良品质的自然体现。也正因为这样,孩子们会为小动物的死亡感到伤心、难过。“西瓜虫”的出现引发了幼儿探索小动物的兴趣,孩子们对西瓜虫的探索正满怀热情,这时却发生了西瓜虫死亡事件,这不免让很多小朋友伤心、难过。然而,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教师在观察了解原因的基础上,顺应幼儿思维的方向,通过关键性问题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讨论、质疑,最终获得经验——此次“西瓜虫”的死因并非幼儿所致,而是其生活习性导致。这下,不仅平复了这场风波,还大大激发起幼儿进一步探索西瓜虫的兴趣。显然,通过这一次推波助澜式的讨论、交流,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得到了大大的激发。
策略三:寻根究底
大班科学教学案例《西瓜虫》
设计意图:
“西瓜虫”偶然地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从“发现西瓜虫”到“西瓜虫之死”,西瓜虫在孩子们的心中掀起的不再是小小涟漪,而是巨型思维风暴。在这一刻,孩子们心中的小小问号急需得到释疑,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一次科学活动《西瓜虫》,目的在于引导幼儿针对性地了解西瓜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片段1:
师:关于西瓜虫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天天:它吃什么?
宗意:西瓜虫为什么叫西瓜虫,它吃西瓜吗?
昕俞:西瓜虫可以滚多快?
杨钰:西瓜虫害怕什么?
姝姝:西瓜虫是是好的虫子吗?
……
教学片段2:
师:现在你可以把西瓜虫请出来玩一玩。
(每桌提供装有西瓜虫的透明杯子、小树枝和放大镜若干)
佳林拿起放大镜对着杯子里的西瓜虫看,姝姝不太敢碰西瓜虫,但是还是很专注地和佳林一起看;彤彤拿起小树枝捣了一下西瓜虫,西瓜虫立即卷起来,彤彤“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她继续用小树枝推了推西瓜虫,西瓜虫不停地滚动起来,彤彤笑得更开心了:“快来看,快来看,我的西瓜虫滚起来了!”子贤轻轻地捉起一只西瓜虫放在手心,西瓜虫爬了起来,子贤一边笑,一边说:“好痒,痒死我了!”昕俞拿起树枝挑起一只西瓜虫,举给正拿着放大镜的萌萌看,两人不时交流着……
教后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强调: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我们借助幼儿偶然发现并极为感兴趣的西瓜虫,生成了此次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解决了许多孩子们的疑惑,特别是带领孩子们了解西瓜虫的生活习性后,不少孩子又提及“西瓜虫之死”事件,孩子们明白了西瓜虫是因为身体内水分被太阳蒸发掉而死,明白了西瓜虫为什么叫“西瓜虫”,以及动物界假死等自我保护行为。同时,这次活动还将问题留给了孩子,引导孩子活动结束后继续观察了解西瓜虫吃什么,并要求幼儿完成调查表,学习做简单的记录。
教学现场图片:
策略四:顺水推舟
案例三《第一份调查表》
“老师,我知道西瓜虫喜欢吃什么了!”宗益高举着调查表,激动地叫唤着。我接过他的调查表(第一份孩子带来的调查表):“是吗?给我看看跟我记录的是不是一样的!”其他孩子听了,也争相过来一睹究竟。我打起了心中的小算盘,故意把宗益的调查表举得高高的,不让其他小朋友看到,一边还念叨着:“嗯,这个跟我一样,西瓜虫吃这个啊,我还不知道呢!”孩子们听了我的“故弄玄虚”,更是好奇了,这时,宗益大声叫了起来:“我来告诉你……”我赶紧打断:“宗益,我有个想法。”他好奇地盯着我:“什么想法啊?”我故意不回答,问身边的芊羽:“芊羽,你观察西瓜虫吃什么没啊?”芊羽有些不好意思:“啊?我忘掉了!”周瑶小声地附和着:“我也忘掉了!”一旁的旻旻:“老师,奶奶说等我周末才给我捉西瓜虫的!”这时,我转向宗益:“宗益,看来他们都还没记录好的,老师的也没有全部记录好呢,那你等等我们,我们没有记录的要赶紧准备了,等我们都记录好的时候,我们来比一比,看我们谁记录得最全面。不过,在比之前,宗益,你可要保密哦,能做到吗?”宗益信心十足:“能!”其他孩子争相着说:“我今天就回家记录!”我顺势说道:“那你们在做记录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先悄悄地告诉我哦!”孩子们齐声应着:“好!”
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而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布置给孩子们的调查表任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观察过程才能完成的,如果教师放任幼儿的行为,很可能导致不了了之的结果。因而教师要顺水推舟,从“无”挖掘出“有”,从有“第一个”挖掘出“更多个”,激发幼儿的观察行为,让幼儿有了新的发现先告诉老师,不仅满足了孩子在发现之后需要表達的欲望,而且有效激励起幼儿的持续观察行为。这样跟踪幼儿的后继观察和发现,并适当参与、恰当引导,为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素养保驾护航,生成的精彩,再次因“预设”而美丽!
讨论情景:
今年我园新招聘了一批年轻教师,与每位新教师搭班的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由于新教师经验有限,家长沟通缺乏技巧,所以导致家长一般都去找老教师了解情况。今天上午晨间接待时王老师正在同孩子玩游戏,妮妮的妈妈来送孩子,王老师迎上去刚想和她谈谈妮妮这几天在园的一些情况,妮妮妈妈却看也不看她,四处张望着。“唐老师不在吗,我还想问问她妮妮这几天的表现呢!”原本热情接待的王老师沉默了。经历几次这样的事情后,王老师从家长的眼里感觉到一种不信任,开展家长工作的信心越来越不足了。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老师该怎么做?有经验的老教师又可以做些什么?(安徽省凤阳县示范幼儿园 唐小静)
专家视点:
在学习与反思中提升沟通能力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 玲
一、原因探析
家长的举动为人之常情。家长信任老教师,就像我们去医院看病更喜欢找老医生一样,经验丰富,让人放心。所以,作为新教师,无需为此苦恼。事实上所有新教师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新教师沟通经验欠缺。的确,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缺少经验、缺乏技巧,无法让家长得到应有的收获。这也是家长更喜欢找老教师沟通的原因。
部分家长存有“欺生”现象。人群中确实存在“欺生”“欺小”等现象,案例中妮妮妈妈的举动的确会让小王老师不高兴,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的确存在。
二、对策探讨
1.作为新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承认自身问题,并勇敢面对。这是新教师积极应对此问题的最好办法。事实上,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来说,工作的诸多方面皆不熟悉,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全新的内容。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其次,学会理解家长,不要责怪家长。一来,老教师对孩子更熟悉、更了解,因此家长在与其沟通时能获得更多、更详实的信息;二来,家长与老教师熟悉,交流起来无障碍,更顺畅,双方沟通的效率更高。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新教师就应该学会理解家长,而一旦理解了,便不会因此而迁怒于家长。
第三,向老教师学习,尽快掌握沟通技巧。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新教师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尽快熟悉班级孩子的家长,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情况(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等),为沟通做好铺垫;同时,向老教师请教,逐渐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
第四,主动与家长交流,不惧怕被拒绝。沟通能力的提升只有在沟通中得以实现。作为新教师,不要因为害怕家长不理睬、拒绝自己就不与家长交流。当然,在具体交流中要做个有心人,如某次与家长交流成功了,要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后续继续采用;若失败了,要及时总结教训,寻找原因,争取下次不再失败。如此,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就一定能不断进步。
2.作为老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老教师要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幼儿园配班时新老搭配用意很明显,即老教师要做好传帮带,不仅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主动教授新教师,同时,也需要在家长工作这一块,主动帮助新教师,让她们尽快与家长打成一片,赢得家长的信赖。若听任新教师自己摸索,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其次,主动传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为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老教师要教新教师如何了解、认识各位家长,如何尽快熟悉不同家长的特点,如何应对家长的不同问题等,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教师,让新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为新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在与家长沟通时,老教师要适时、巧妙地将新教师推到前面,让家长意识到新教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付出与努力。老教师要学会搭建“桥梁”,让新教师顺利地走到前台,为新教师创造与家长直接沟通的机会。
第四,为新教师恰当“补台”。当新教师与家长沟通出现障碍、问题时,老教师要适时、恰当地“补台”,为新教师解围、圆场,尽量不要让局面难堪,变得不可收拾。收拾“残局”后,待大家心平气和之时,要帮助新教师回顾当时场景,分析问题之所在,寻找原因,找出应对方法。如此,一方面让新教师感受到强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只要具有反思能力,新教师在反复几次之后,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便会自然获得提升。
相信在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会不断提升,与家长的交流也会变得顺畅。这样,案例中的情形也就不会发生了。
一线分析:
沟通——家园信任的桥梁
安徽省滁州市施集镇中心幼儿园 冯清萍
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充满激情与活力,但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事与愿违。情境中的王老师在做家长工作方面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家长对她不信任、不尊重,让她感受到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产生了负面职业感受。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好在与我搭班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人谦逊和蔼,教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主动沟通,端正与家长沟通的态度
新教师要明白我们有专业的优势,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约谈、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让他们了解自己。新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我这名新教师,老教师考虑到我刚接手这个班级,孩子家长对我不了解,甚至不信任,所以在家长会上特意推荐了我,介绍了我的专长和教学经验,还让我隆重地介绍了自己。慢慢地我感受到投来大量的信任目光,在那一刹那,让我感受到家长们从刚进门不正眼看我到充满期待与信任的眼光的转变,瞬间信心大增起来。真的是要感谢我的这位搭班老教师,为我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于孩子,倾注爱心;于家长,将心比心
爱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接受新教师的催化剂。由于前任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已有一定位置,对于新来的接班老师,他们会产生陌生感、不安全感。新教师应特别注意与孩子们相处,所以我们应该用真挚的爱给它以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对于孩子的抵触情绪,新教师要多宽容、多鼓励、多关爱,用爱温暖孩子,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在家长方面,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將心比心获得对方的理解和认同。教师要从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并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这样家长更易于接受。
三、真诚合作,与配班老师亲切合作
在班级管理中,离不开老师们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信任,新教师应时刻以谦和态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业务知识和优秀品质,多听老教师在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可以说,同事们在教学、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将是我们今后工作胜出的法宝之一。与此同时,老教师也应该给新教师更多的耐心、尊重与信任,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在家长面前展示,获得家长的信任感,大家携手共同管理好班级。
家长,请你相信我!
安徽省蒙城县王集乡中心幼儿园 马 艳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理想,有热情,接受信息快,但在工作中确实遇到很多头疼的问题,其中对于家长的不信任的确苦恼。要想获取家长的信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留下良好的印象。幼儿刚入园时,家长都会陪同,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就会给家长们留下第一印象。所以开学第一天一定要给家长留下好印象。开家长会也是展现自己的好机会,将孩子方方面面分析得头头是道,相信没有家长还会质疑我们的能力。
真诚。做老师有一颗真诚为孩子的心是必须的。只有心怀真诚,才能全心全意对待孩子。如果能赢得孩子们的喜爱,那么孩子们就会在家长面前夸奖我们,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免费广告。
分享。现在班级一般都有微信、qq群,所以家长都想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家长们都想从老师口中听到自己孩子如何如何。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动手记录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将孩子们取得的进步分享给家长。多表扬,少批评,减少批评孩子的次数。
交流、沟通。对于幼儿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一定要多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帮助我们,配合我们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态度要温和,一定不能用告状和抱怨的语气。引导家长听从我们的建议,并且让其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在帮助孩子发展。
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在家长遇到难题时,举手之劳给予帮助,与他们之间的信任就会很快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