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
看完电影《黑豹》,我立刻想起“金锄头”的笑话:“中国古代有两个农夫做白日梦幻想皇帝过的日子,一个说皇帝肯定每天白面馒头吃到饱,另一个农夫说不止如此,皇帝锄地用的锄头肯定是金子做的!”
《黑豹》中对于非洲瓦坎达王国的描写恰恰契合了“金锄头”的笑话。电影中的瓦坎达王国由于得到了从太空坠落的某种金属,而变得生产力高度发达,坐拥各种尖端科技,但仍紧紧抱着一套原始的上层建筑和思考方式。例如,瓦坎达的政治文明程度还停留在氏族部落时期,需要暴力比武和神秘主义仪式来确定最高统治者;其文化艺术和美学品位仍和新石器时代风格类似,用了大量兽皮、粗木、羽毛做装饰,与其拥有的高科技“设计感”显得毫无关系……
虽然都是“金锄头”,但两者之间有个关键的不同。之所以中国古代农夫会有“金锄头”偏见,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匮乏和视野狭隘。然而,造成《黑豹》闹出“金锄头”笑话的却是电影想两头讨好:一方面要突出非洲瓦坎达文明的物质先进;另一方面又想突出非洲文化特色。
这就出现了一个难题,究竟什么样的非洲文化能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匹配?如果要像《星球大战》一样活生生另造一套历史文明叙事太麻烦,而且效果不一定好;而当代非洲文化从外表上看和西方文化高度雷同,特色不多;因此《黑豹》最后只能从刻板印象中提取了还停留在原始部落时期的非洲文化用以填充。因此,就出现了一边是垂直起降的超大先进运输机,另一边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却是带着动物打群架。这种“金锄头”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理想过于崇高,而现实过于残酷——硬要在政治正确的语境下给相对落后的非洲刷上一层物质发达的糖衣,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能力去用点点滴滴改变非洲的现实。
说到这,我不得不为春晚的小品鸣一声不平。同样是用动物、非洲舞、黑皮肤来刻画非洲的文化元素,中国小品却受到批评。当《黑豹》选择描绘发达而虚幻的完美非洲国家,而避免触碰非洲最棘手现实的时候,中国小品选择的却是写实路径,描述了中国带领的工业化、现代化力量直面非洲现实,改造非洲现实,最终在非洲创造出新的现实。西方世界只是替非洲做了个甜美而荒唐的“皇帝”白日梦,而中国所做的则是帮助非洲一步一步把这个梦实现。▲
(作者是盘古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