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睿智,尹幸芳,朱智超
(衡阳市农业委员会,湖南 衡阳 421001)
茶叶产业是衡阳市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茶叶产业对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建设、美化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衡阳市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来打造,把茶叶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点产业来抓,着力扩大茶基地,提升茶品质,做强茶品牌,开拓茶市场,推动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8000 hm2,其中采摘面积6066.7 hm2,无性系良种面积占57%,拥有绿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南岳区、衡山县及常宁市进入了“十三五”全省茶叶优势区域建设重点县。近年来,以“三品”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快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实施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已建成666.7 hm2以上标准茶园18个、3333.3 hm2以上6个。全市现有通过有机茶认证的茶园共有1320 hm2,包括常宁 820 hm2、衡山200 hm2和衡南宝盖茶场72 hm2等。另外,湖南省辉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新建133.3 hm2生态茶园,实施行间铺草覆盖,种植桂花树、葡萄、猕猴桃、茶肥一号等植物,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证书和“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荣誉,正准备进行有机茶认证。耒阳市江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农户改扩建茶园80 hm2,实现了茶园病虫害有机生态物理防治,连续两年通过了有机茶转换认证[1]。
衡阳产茶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可见衡阳产茶之历史悠久。南岳云雾茶在初唐时期就是贡茶,后又有常宁塔山山岚茶和耒阳江头贡茶成为宋朝贡茶。
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热资源丰富,为红、绿茶适宜产区,尤以山区和库区适宜发展有机与生态茶。中华五岳,唯南岳衡山产茶,依托名山,打造名茶,得天独厚。常宁塔山海拔600~800 m,负离子含量在2.7万个/cm3,土壤富含“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特别适宜生产高山有机茶。
南岳云雾茶1992年获中国绿色食品证书,南岳龙池茶场“龙池雪芽茶”和 “六月雪芽”系列有机茶1999年获国家有机食品证书;南岳、常宁塔山、祁东高峰及衡南宝盖等地发展有机茶园666.7 hm2以上,产地分别通过了欧盟和美国有机茶认证。衡南县宝盖有机茶场“绿彤”有机茶为“衡阳市最具影响力茶叶品牌”,常宁市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并被命名为“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
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着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来落实,提出了“扩面、提质、创品”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衡阳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主任会议和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衡阳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报告。到2020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6666.7 hm2,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茶业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力争五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33333.3 hm2,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通过提质改造现有茶园和新建茶园,全力打造万亩以上标准茶园30个以上。
一是2018~2020年对现有20个重点乡镇的茶园进行提质改造,采取改种换植等方式改造3333.3 hm2;二是除现有20个重点乡镇外,在其余七县市再确定10个以上适宜茶叶产业发展的乡镇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5333.3 hm2;三是在衡南宝盖、常宁天堂山、衡山开云和衡阳县渣江等地建设33.3 hm2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立母本园、采穗圃和繁育圃,配套喷灌等基础设施;四是选择生态条件好、适宜发展有机茶园的地区通过改造转换或新建有机茶园1000 hm2以上,并在2020年前通过有机茶认证。
一是市政府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辖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二是出台《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主导大力推进生态和有机茶基地建设,加快培育茶叶龙头企业;三是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8年开始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茶苗繁育、种苗补贴、标准制定、风险补偿与农信担保等;四是鼓励有志之士及社会资金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来,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我市茶叶产业。
全面推行生产、采摘、加工、检测、包装和销售全程标准体系,坚决禁止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绿色生物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和维护茶叶的品质水平。以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及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构建专家库和技术平台,开展茶业人才培养行动,着力培养实用技术本土人才。
3.4.1 建设新茶园
一是保留原有茶园周围的自然森林植被,并尽量改善茶树周围的小气候环境,增强茶园生态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茶叶的自然品质;二是实施行间铺草覆盖和栽种绿肥,增强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2];三是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同时在茶园内种植桂花树、葡萄、猕核桃等植物,改善茶园生态,增强茶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2 改造转化老茶园
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使用一切农业投入品,整体进行有机茶转换;根据茶园土壤肥力状况,通过施用菜籽饼、生物有机肥以及农家有机肥等肥培土壤。
一是加强茶园农业投入品管理。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购买和施用农业投入品等原则,从源头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保证茶叶质量的安全性;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制度,防止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实施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茶园病、虫、草害的监测,所有茶园实施统防统治,并严格执行绿色防控技术和安全间隔期,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三是推行茶叶的清洁化和标准化采摘和加工。分期、分批统一鲜叶采摘,及时验收进厂摊放,并严格按照加工规程加工,严禁鲜叶落地,加工的成品茶及时存放到专门仓库中[3]。
分别按照生态茶和有机茶等质量追溯管理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记录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茶园农业投入品、茶园管理、鲜叶的加工、产品的包装贮存与销售等详细记录,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茶叶产品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