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剑带绦虫是寄生于鹅小肠内的一种寄生虫病,常引起鹅感染发病,尤其对幼鹅的危害特别严重,可造成大批死亡,给养鹅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鹅球虫病是一种危害幼鹅的寄生虫病。不同日龄的鹅均可发生球虫感染,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雏鹅的发病率可高达90%~100%,死亡率在15%~23%,高的可达80%,高低不等,对发展养鹅业危害很大。鹅球虫病发病流行季节大多数在5~9月上旬,患过该病的鹅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耐过的病鹅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笔者在门诊工作时遇到一起典型病例,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农场,养鹅户刘某,于2016年5月8日购进1 600只雏鹅,于3日龄接种小鹅瘟疫苗、同时注射抗鹅副粘病毒病高免血清。于6月15日开始发病,发现有的鹅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消化障碍,下痢,排出稀便,后期带血等,当日投给氟哌酸拌料、青霉素和安乃近注射,用药2 d,不见好转,已死亡鹅65只,还有170多只发病,随后来我门诊就诊。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鹅剑带绦虫病与球虫病混合感染。
病鹅食欲减少,精神委顿,羽毛松乱无光泽,下水后极易浸湿,翅下垂。垂头闭目或离群呆立。喜欢蹲下,头部不自主地左右轻缓或微微摆动。消化机能障碍,渴欲增加,口腔积液,流涎,食道膨大部充满液体。患鹅下痢,初为稀糊状。后为白色或淡绿色稀粪或水样稀粪,有恶臭味,并混有黏液和长短不一的虫体孕卵节片。重症者排出红色血便,粪中充满黏液。有些病例显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走路摇摆,两脚无力,突然倒地。病程稍长者,病鹅排出长条状的腊肠样粪,其表面呈灰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经1~2 d后便告死亡。
共剖检8只病死鹅,其主要病理变化在小肠,小肠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大多数病例可见肠黏膜增厚、出血,肠腔内充满红褐色的黏液物,小肠的中段和下段见黏膜上有白色结节或糠麸样的伪膜覆盖。严重者还可见到肠黏膜脱落形成腊肠样肠芯,此外可见肠管膨大充实,切开肠管见表面有灰白色,类似小鹅瘟腊肠粪栓子,可见肠黏膜表面有淡红色的黏性分泌物。这种肠芯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直肠。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胆囊充盈,胆汁稀薄呈淡绿色。胰脏肿大、充血,肌胃内空虚,角膜呈淡绿色。有的鹅肠道黏膜有红白相间的出血小点和坏死灶。肠腔内都有扁平的长条状的绦虫,有4~15条不等的虫体。
1.涂片检查。无菌采集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心血和淋巴结等组织,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有细菌生长。
2.细菌培养。以无菌操作采集病死鹅的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分别接种于普通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在37℃培养48 h,未见有细菌生长。
3.虫卵检查。取1片干净载玻片,在其上滴1~2滴生理盐水,取少许病死鹅的粪便或病变的肠黏膜内容物刮取物置于载玻片上,与生理盐水充分调均,涂成约3 cm长的区域,加上盖玻片后用低倍显微镜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圆球形的裂殖子、香蕉形的裂殖子,及大小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圆形或椭圆形虫卵,大的有70~90 μm x 50 μm,壳厚而光滑,其内有单个的胚细胞。小的有15~20 μm×12~17 μm,整个卵囊的外面包裹一个双层的壳膜,卵囊的中央有一个深色的圆形部分。因此,可鉴定为球虫卵囊。
4.虫体鉴定。一般见到虫体较大,长达12~15 cm,扁平形,呈乳白色。取虫体置于载玻片上,加盖上盖玻片,压片检查,在前部有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8个小钩,颈部短。链体由20~40个节片组成,前边窄小,往后逐步加宽,最后的节片宽约5~18 mm,有3个睾丸,睾丸呈椭圆形,横列于内方生殖孔的一侧。卵巢和卵巢腺则在睾丸的外侧。生殖孔位于节片上角的侧缘。上述虫体的特征与剑带绦虫相符。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鹅剑带绦虫病与球虫病混合感染。
1.在绦虫病经常流行地区,带病的成年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通过粪便可以大量排出虫卵。其中间宿主一剑蚤虽然在冬天大部分死亡,而每年春天又繁殖起来。因此,在每年入冬及开春时,及时给成鹅进行彻底驱虫,以杜绝中间宿主接触病原,这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2.绦虫病主要是侵害1~3月龄的幼鹅,在流行地区,应定期给雏鹅驱虫,1月龄内驱虫1次,放到水塘后半个月再进行1次成虫期驱虫。尤其是秋季和春季母鹅开始产蛋前1个月内进行1次驱虫。
3.鹅舍要保持干燥、清洁、卫生。坚持每天清除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做无害化处理。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粪中球虫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鹅粪污染。
4.在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对防止球虫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可用克球多(可爱丹),100~150 mg/kg饲料,均匀混饲,连用3~7 d。复方甲基异 唑(复方新诺明),按0.02%的比例混于饲料中喂给。球虫净,125 mg/kg饲料,均匀混合,连用 3~5 d,屠宰前7 d停药。
1.治疗绦虫病可用槟榔碱,将1 g干燥的槟榔粉末,溶解于1 000 ml沸水中,待凉后,用量为1.0~ 1.5 ml/kg,用小胃管投入。投药后几分钟,鹅会表现兴奋、呼吸及肠蠕动增快,频频排粪,这种现象1~2 min消失。绦虫通常经20~30 min排出。槟榔碱在大群鹅投药之前,应预先在1组鹅(15~20只)中试用,确认安全时,即可全群使用。
2.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50~ 200 mg/kg,按 1:30的 比例与饲料混合,1次投服。或用氯硝柳胺,60~150 mg/kg,均匀拌在饲料中1次喂服。也可用吡喹酮,10~15 mg,1次喂服。
3.治疗球虫可用阿的平,剂量为 0.05 ~ 0.1 g/kg,将药物混于湿谷物粒中喂给,每隔2~3 d给药1次。喂完第3次后,延长间隔时间,每隔5~6 d喂1次,共喂5次。通常在喂完第3次后,鹅粪中便找不到球虫卵囊,患鹅症状明显好转,基本停止死亡。也可用氯苯胍,100 mg/kg饲料,均匀混在饲料中喂给,连用7~10 d,屠宰前5~7 d停药。
4.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SMM)和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合剂,两者的比例为5:1,合剂的剂量为0.04%混入粉料,连用7 d,停药3 d,在喂3 d。也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以0.5%混入饲料中喂给,或以0.2%浓度饮水,连用3 d,停药2 d,再用3 d。
5.在饮水中添加5%氟苯尼考,按10~15 mg/kg·w饮水,2次/d,连用3~5 d,起到抗菌消炎作用。在不给上述药时,可在100L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227 g+0.1%VC,连用3~5 d,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1.对于鹅舍要定期清扫,勤换垫料,及时清除粪便保持鹅舍清洁、卫生、干燥,粪便运往远离鹅舍的下风头500 m以外的地方,进行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鹅舍,避免卵囊的发育和扩散。
2.要把幼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尽量在流动的水域放养,一个生长周期至少驱虫1次,以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病原的扩散。常用药物有吡喹酮,按10~15 mg/kg内服,或用阿苯达唑,按20~30 mg/kg内服。
3.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每年的5~9月上旬,是球虫病发病流行的季节,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进行全群预防,使用的药物要经常更换,以免产生抗药性。常用抗球虫药物有氯苯胍,剂量为100 mg/kg,均匀混入饲料中喂给。也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以0.5%剂量混入饲料中喂给,或以0.2%的浓度进行饮水,连用3 d,停药2 d,再用药3 d。
4.应对鹅的食槽、饮水器、用具等要经常清洗、消毒,防止饲料、饮水被球虫卵囊污染。此外,在清除粪便后,地面可用2%火碱进行喷洒消毒,用具可用0.2%过氧乙酸或0.3%百毒杀消毒。养鹅场大门口设消毒池,不准外人参观,严禁饲养人员乱穿衣物和鞋,以防带进球虫卵囊。
5.如果一旦发现鹅群中有精神不好的、食欲不佳、呆立或缩颈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隔离饲养,及时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强对鹅群的饲养管理,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和VC,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防止或大大减轻球虫卵囊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