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作为仔猪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是养猪场危害较大的一种疫病,对于初生仔猪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00%,死亡率在50%~80%之间。该病主要是由疾病感染、饲养管理以及饲料饮水等因素引起,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迟缓、降低饲料报酬率,甚至会导致仔猪的死亡,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同时提出了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根据引起仔猪腹泻因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传染性腹泻以及非传染性腹泻两种。
1.病毒性腹泻。通常情况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以及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都容易导致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仔猪病毒性腹泻一般发病较急,一旦发生就会迅速传染,会导致仔猪出现严重的下痢,其粪便有严重的腥臭味。
2.细菌性腹泻。仔猪细菌性腹泻主要是由沙门氏菌、魏氏梭菌以及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此外,丹毒杆菌、结核杆菌、猪痢疾以及衣原体等也容易导致仔猪细菌性腹泻的发生。其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发生于气候多变、饲料以及饮水不良、环境潮湿的情况下,多发于1~2月龄的仔猪;而魏氏梭菌常常会导致仔猪红痢的发生,该病死亡率较高,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仔猪;具有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会对幼猪造成侵袭,导致腹泻以及败血症的发生。
1.消化机能性腹泻。仔猪在断奶一周后,其体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导致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减弱,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会使肠道内有害微生物进行繁殖,导致乳酸杆菌生长受限,最终因消化不良而出现腹泻。
2.抗原过敏性腹泻。仔猪在更换饲料的过程中,因其肠道功能较弱,不同成分的饲料会使仔猪的肠道出现应激性的过敏反应,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使各种病原体能够趁虚而入,从而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仔猪抗原过敏性腹泻通常发生于更换饲料的3~5 d,因而应尽可能减少对仔猪饲料的更换。
3.营养缺乏性腹泻。母猪在怀孕后期,如果因饲养不当,各种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的缺失,都容易导致母猪乳汁稀薄或者缺乳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仔猪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较低,最终引发腹泻。
4.应激性腹泻。仔猪因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饲养环境较为敏感,一旦温度或者湿度骤然发生变化,极容易导致应激性反应的发生,从而引起仔猪腹泻。
1.感染性腹泻。对于仔猪感染性腹泻,可以为仔猪口服0.05~1 g/kg的复方新霉素药物进行治疗,一般5~7 d为一个疗程,1~2个疗程之后基本痊愈,也可以采用氧氟沙星、磺胺脒、土霉素以及庆大霉素等进行治疗。
2.非感染性腹泻。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在治疗 过程中,主要以减少脱水为主。如果病猪脱水严重,可以为其静脉注射300~500 ml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 ml的VC注射液以及10~15万单位的庆大霉素进行治疗,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1.传染性腹泻。对于仔猪传染性腹泻,主要采用加强饲养管理、药物防治以及疫苗预防等措施进行预防。在饲养管理方面,应坚持自繁自养,如果一定要引种应做好相关的隔离观察,要做好母猪的产前、产后以及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新生仔猪,应保证其尽早吃到初乳,注意要猪舍内的干燥、清洁以及温暖,要保证饲料以及饮水的清洁卫生;可以在母猪产前2~3周以及仔猪出生以后进行疫苗的注射;也可以在仔猪的饲料中加入药物为仔猪喂服从而起到药物预防的作用。
2.非传染性腹泻。对于非传染性腹泻,首先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要为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猪胎的正常发育。在母猪的饲料中应添加VE以及适量的低分子脂肪酸,从而提高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其次,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从而减少各种应激反应的发生;此外,对于仔猪的饲料,应减少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应尽量减少对仔猪饲料的更换,从而降低日粮抗原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仔猪腹泻作为仔猪的一种常见病,一旦发生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应结合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做好日常的预防以及治疗工作,从而保证仔猪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