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志松(山东省招远市阜山畜牧兽医站 265400)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以感染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同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其监测和防控任务任重而道远。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的差异可以分为A,B,C三个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的分布最广危害最大,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可以分为18个HA亚型和11个NA亚型。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
2.1 传染源 带病的家禽和野鸟为主要的传染源。大多数野生水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宿主。但仍有研究表明,候鸟在高致病性N5N7病毒的传播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1],有报道称,麻鸭在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一段时间内一直携带该病毒,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长距离传播的主要传染源[2]。该病毒可长期在污染的粪便和水体中存活。
2.2 传播途径 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和气源性传播。病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等均携带该病毒。该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健康个体,从而造成大规模传播。
2.3 易感动物 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个物种,如家禽,野鸟以及猪、老虎、海豹、水貂等哺乳动物。人感染禽流感最早发生于1959年。1998~2012年间,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主要有H7N2、H7N3、H9N2、H10N7几种亚型,2013~2014年又增加了H5N6、H7N9、H10N8、H6N1这4个亚型[4,6]。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鸡表现为闭眼缩颈,鸡冠发紫,精神沉郁,同时伴随有呼吸道症状,采食、饮水量及产蛋量都下降,并排黄绿色粪便。该病的临床症状因所感染毒株毒力强弱不同而不同。大多会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鼻窦炎、结膜炎、气管炎和气囊炎。冠与肉髯发绀、坏死,鼻窦充满渗出物,眼睑与面部肿胀,皮下水肿,气囊、心包、腹膜及输卵管有纤维状渗出物,肺实变,心冠脂肪呈针尖状出血,腺胃、肌胃和盲肠扁桃体黏膜出血,肝、脾和肾淤血肿大、质脆,胰腺常有淡黄色斑点及暗红色区域,脚鳞有紫色出血斑,头部肿大,产蛋母鸡卵巢萎缩,输卵管退化。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迄今为止多见于H5和H7这两个亚型。病毒一般从水禽传给陆禽,经过几代的传播以后,病毒毒性逐渐由低致病性演变成高致病性。其中,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多流行于亚洲和非洲,多成地方性和区域性流行;H5N2亚型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内地、台湾地区和北美洲;H5N3亚型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内地、台湾地区;H5N6亚型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我国内地;H5N8亚型流感疫情集中于东亚、西欧和北美3个相对独立的地区[7]。自2012年以来,由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次数明显下降,但由其他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H5N2、H5N6、H5N8、H7N1、H7N3、H7N7、H7N9等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全球部分地区呈区域性暴发流行。
鉴于目前禽流感病毒在活禽市场的广泛传播,以及不断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禽流感病毒的鉴测和防控任重而道远。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综合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谨慎使用禽流感疫苗 目前,使用疫苗是国内禽流感防控最有效的措施。但应加强禽流感疫苗的市场监管和效果评估。为防止流感病毒的重组,目前国内不主张使用禽流感减毒活疫苗[8]。
5.2 建立不断更新的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系统 目前RTPCR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但考虑到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检测试剂盒的引物和探针需要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禽流感的确诊和防控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5.3 改善传统的养殖模式,建立新型规模化养殖模式目前为止,我国90%的养殖场仍为传统的小型养殖场[9]。家禽养殖密度过高,安全管理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养殖环境较为恶劣。这些养殖模式间接加速了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5.4 家禽养殖场周围要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人员、车辆和灰尘接触等方式传播,因而养殖场周围要规划合理的生物安全隔离区,设置防疫隔离带。该病毒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隔离带的延长而降低,危害性也会随之减小。
综上所述,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发病急,加之不断有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报道,对家禽养殖业和人们生命健康具有双重威胁。因而,要加强对禽流感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家禽规模化养殖的转型升级,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降到最低,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和养殖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
[1] Fergus R, Fry M, Karesh W B, et al. Migratory birds and avian flu.Science. 2006, 312(5775): 845-846.
[2] Keawcharoen J, van Riel D, van Amerongen G, et al. Wild ducks as long-distance vectors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2008, 14(4): 600-607.
[3] Yuen K Y, Chan P K, Peiris M,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rapid viral diagnosis of human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Lancet. 1998,1351(9101): 467-471.
[4] Zhang T, Bi Y, Tian H,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virus A(H10N8) from live poultry markets, China, 2014. Emerg Infect Disease.2014,20(12): 2076-2079.
[5] 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 virus. N Engl J Med. 2013, 368(20): 1888-1897.
[6] Yuan J, Zhang L, Kan X, et al. Origi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2013 avian influenza A(H6N1) viru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in Taiwa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3, 57(9): D67-]368.
[7] 朱迪国, 宋建德, 黄保续. 当前全球禽流感流行概况及特点分析[J]. 中国动物检疫, 2015, 32(3): 41-47.
[8] Zheng d, Yi Y, Chen z. Development of live-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s against outbreaks of H5N1 influenza [J]. viruses, 2012, 4(12):3589-3605.
[9] 蒋文明, 陈继明.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与防控[J]. 流行病学, 2015, 32(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