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辉,李绍琼,甘佳,唐慧,易军,付茂忠(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省平武县农业局,四川 平武622550)
四川平武地处大巴山区,农户素有养殖耕牛的传统习惯,平武黄牛的养殖记载可追溯到唐朝。平武黄牛Y染色体和瘤牛的Y染色体形态一致,表明平武黄牛的遗传物质来源于瘤牛。研究表明,平武黄牛与秦川牛、宣汉牛在Hb、Tf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中可见,三种牛各自的优势基因及基因型是不同的,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说明平武黄牛在四川西北深丘经过长期人工和自然的封闭选择,形成了独特的遗传性能。由于交通闭塞、技术落后,农户长期采用本品种之间的自然交配方式和优胜劣汰的选留方式,确保了平武黄牛遗传资源的相对稳定。
平武黄牛被毛呈黄色、红黄色或黑色。头直,面部平整,公牛头雄壮,额较宽,母牛头清秀、细致。鬃甲低长而丰满,结合紧凑,肩部肌肉发达。前肢粗状,肌肉发达,后肢肌肉欠丰满。蹄圆而小,多为铁青色,蹄质致密紧固。普遍具有抵抗力强、适应性广、性情温顺、耐粗饲、肉质细致、易育肥和役用性能好等特点。
3.1 主要体尺指标 平武黄牛头长指数公、母、阉牛分别为35.04%、35.45%、35.57%,低于一般耕牛品种(36.9%)而接近肉牛品种(34.5%),说明平武黄牛头较短、宽。
3.2 产肉性能 平武黄牛肉的粗脂肪含量较低,虽然会对肉的风味产生一定影响,但低脂肪牛肉对于改善饮食结构和地方牛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3 役用、繁殖性能 2.5~3岁调教使役,5~15岁役力最强。母牛1.5岁、公牛2.5岁性成熟。母牛发情的季节性不强,发情周期平均22.2天,发情持续期27小时。初配年龄一般为2~3岁,妊娠期平均281.2天,一般3年产犊2胎。公犊初生重平均14.5千克,母犊初生重平均13.6千克。繁殖率6.3%,犊牛育成率95.6%。
平武黄牛在全县25个乡镇均有分布,并逐步形成了以大桥、大印、南坝、土城、旧堡等乡镇为主的平武黄牛养殖带。据调查统计,2017年底全县3.1万头牛存栏中,平武本地黄牛约2.76万头,占90%以上,其中能繁母牛0.28万头,占群体的10.14%。
随着养牛新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改良,平武黄牛存栏数量增加,分布面积扩大,该品种养殖业己成为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大量种牛群分散在个体老板和农户手中,随着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农户为了追求效益,部分种牛已作商品牛出售;平武黄牛生长速度较国外优良肉牛品种慢,经济效益较差,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养牛户缺乏科学指导,保种区乱交滥配现象严重。此外,长期近交为主的繁殖方式也造成了该品种单一化程度高,抗逆性降低;能繁母牛数量急剧减少。以上因素均导致平武黄牛品种衰退、大量优质基因资源丢失,严重影响了进一步的育种和改良工作。
5.1 科学建立黄牛保种群 利用平武县现有养牛场资源,采取养牛场公有、农户分散饲养方式,建立平武黄牛保种群,实行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登记、统一饲养技术。鉴于平武黄牛生长速度较慢的特点,可以按市场价格给予相应补贴以提高农户养牛积极性。
5.2 严格管制平武黄牛保护区 在平武县大桥镇、大印镇、土城藏族乡、旧堡羌族乡建立保护区,以自然村为保种单位,对黄牛种后代的繁殖进行生产性能选择。可采取由技术人员指导进行黄牛家系等量留种轮式交配的方式,后代仍采取等量留种,同时自然村之间有计划地定期交换公牛,确保随机交配,防止因近亲交配造成基因丢失,以保持群体基因频率长期稳定。设立并依靠项目组织运作,建立包括资源保护场、育种核心群、社会保种区、保种基地、品种登记制度等配套的保种体系,建立足够量的保种群,保护与提高品种质量。保护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形式的经济杂交,以保证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5.3 加大平武黄牛的选育工作 建议与省内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成立平武黄牛品种选育协作组,负责平武黄牛的选育工作。根据养牛业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本品种选育,尽快使其向肉用方向发展,特别加大对后躯丰满度的选择,改良体格结构,使其尽可能由役肉兼用的体躯结构向肉用方向转化,提高屠宰率,净肉率等肉用指标。制定该品种牛选育标准,开展种牛鉴定、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公牛后裔测定及技术指导等,用科学、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品种资源作进一步选育。
5.4 非保护区平武黄牛开发利用 平武黄牛体躯发育较好,具有向肉役兼用型品种发展的优良特性,是川西北深丘具有显著肉用特性的地方牛群。可针对黄牛品种资源中固有的优良特点,寻求新的畜产品消费和利用方式,开辟新的消费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平武县有着发展草食牲畜的天然优势,平武黄牛可以通过有序的杂交改良,生产出绿色有机牛肉系列产品,既可扩大地方畜禽产品市场占有率,也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并促进平武黄牛资源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