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昌
(吉林省通榆县团结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通榆 137200)
病原介绍:病原微生物属衣原体科亲衣原体属的牛亲衣原体。其呈球形或卵圆形,专性细胞内寄生,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氏法染色良好。衣原体有两种抗原,一种属特异性抗原,是衣原体所有成员共有的,能结合补体,是一种蛋白多糖,能耐135℃高温。另一种为特异性抗原,成分为脂蛋白,耐热差,60℃可被破坏。衣原体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可存活5 d,0℃可存活数周。对高温抵抗力差,56℃经5 min可被杀死。3%来苏儿液24~36 h、75%酒精半min、3%过氧化氢片刻可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本病不分品种及年龄均有发病,症状有轻有重,以<6月龄的犊牛多见,成年牛、孕牛症状不明显。本病主要通过呼吸消、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子宫内感染。据报道,蜱、螨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饲养密度过大、营养素缺乏、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也是促发本病的诱因。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但犊牛肺炎多见于冬季。患病牛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近些年来发现,许多野生动物和禽类是本菌的自然贮主。
主要症状: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有气喘、干咳现象。镜检见卡他性、纤维素性或化脓性支气管肺炎,或有卡他性鼻炎和气管炎等,同时伴有胃肠炎变化。也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心肌炎和间质性肾炎。关节炎病症,甚至引起腱鞘炎和黏液囊炎也不排除是由本病原菌所为。
诊断分析:牛亲衣原体除了可引起牛肺部炎症之外,还可导致流产、肠炎、关节炎、脑脊髓炎和结膜炎等,此症状在患病牛群中,也有一定数量表现。确诊可通过涂片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病原颗粒。或采集病牛血清,抗体血清增高>4倍者可判定为阳性。血清中和试验和病原分离培养也可进行确诊。
治疗与防控:治宜采用镇静、平喘、止咳、消炎等方法。常用有磷酸可待因注射液、氨茶碱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等。使用方法及剂量按瓶签说明即可。对于患病牛,宜早隔离、早治疗,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远离烟尘等刺激性环境。喂给青绿多汁饲料,辅以尽快痊愈。
病原介绍:病原为牛支原体,这是一类缺乏细胞壁、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能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中自行繁衍的最小原核生物,属于柔软膜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属。支原体具有多形性,可呈球菌样、丝状、螺旋形、颗粒状。在避光直射条件下可存活数周,在4℃牛乳和海绵中可存活2个月,在水中可活2周以上。本菌对高温抵抗力差,在65℃经2 min、70℃经1 min即可失活。但在液体介质中4~37℃范围内的存活力不受影响,为59~185 d。在粪中存活37 d,在秸秆中可存活13 d。
流行病学:本病不分品种及年龄均有发病,在易感性、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2~12月龄的牛最易感;奶牛相对于黄牛和肉牛而言,对牛支原体更为敏感。潜伏期2 d~2周,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生殖道等传播,胎儿可经产道感染;新生犊牛可因吮吸患有支原体病的母牛乳汁而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病原菌存在于健康牛体内,形成潜伏感染,当接触病牛或饲养方式、环境条件改变等应激因素时可诱发本病,特别是运输应激是牛支原体肺炎的重要诱因。
主要症状: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患病牛食欲严重下降,体温升高(40~41.3℃),消瘦,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多数死亡病例发生于患病2~3周。患病牛干咳,咳嗽时表现痛苦,鼻孔有脓性鼻涕,呼吸快而浅,肺部听诊可以发现有明显的湿罗音、肺泡破裂音、呼吸音变粗,胸部触诊敏感,胸、颈部水肿。慢性型:由急性转化而来,以咳嗽、消瘦、体弱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逐渐恢复,也可反复,随着肺部病理变化的进一步加重,逐渐衰弱而预后不良。慢性和急性有相同的病理变化,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诊断分析:牛支原体除能引起肺炎症状外,还可引起角膜、结膜炎,中耳炎,关节炎,生殖道炎症,乳房炎,这此症状在患病牛群中,也有一定数量表现。确诊可通过病原体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及PCR方法。本病与牛肺疫的病理变化很相似,病原同属不同种,1996年我国已消灭了牛肺疫,2011年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治疗与防控:及时发现,尽早对症治疗,一般可收到较好效果。治宜选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配合添加多种维生素等,使用方法及剂量按瓶签说明即可。对存在本病风险的牛群及已发病牛群,应对新入场的未发病牛,肌内注射氧氟沙星、泰乐菌素各1次·d-1进行药物预防注射,连续3 d。减少运输应激、增强免疫力是防控本病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