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自信·理性
——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新思考

2018-03-18 13:15
关键词:初心中国共产党特色

李 庆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把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具体化到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境界、优良工作作风、高尚行为典范等优秀传统和思想结晶。这些内容往往凝结在特定的事件、地点、实践、时期、人物上,是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社会能够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2017年10月 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更重,人民对其的期望更加深切,同时也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具有在精神上引领大众的责任与担当。“伟大的事业必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持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2]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部署和成就新时代宏伟事业的过程中,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传递出一种新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铸就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伟大精神。

一、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习近平在2016年7月1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3]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不忘初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当前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向世人宣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行动意志,可以归纳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继续前进的动力,更好地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实践。新时代“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怀中华各民族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关心民族地区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关心民族地区民生冷暖,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睦,提倡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思想。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场合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心想着中华民族各族儿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是凝聚了每一个民族的力量和美好愿景,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美好梦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这个“初心”首先就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心怀民族,想各族民众之所想,忧各族民众之所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二)心怀人民福祉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这种心有人民的精神在其治国理政的方略中体现得更加生动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回应人民的殷切期盼,更加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三)胸怀崇高理想

理想就是旗帜,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向人类宣告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3]“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3]胸怀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精神的最好诠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在党的97年的奋斗历程中,这份远大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抵制住国际国内的各种不良诱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古今中外,无数政党发展史证明,一个政党的衰亡,往往首先从政党的理想信念丧失或缺失开始。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在吸取其他政党衰亡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党员信仰和党性教育,强调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建设,这也正是回到了中国共产党最初出发的地方,即“不忘初心”。

二、意气风发,信心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3]近代,中国人民在挨饿受冻、落后挨打、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苦苦挣扎,在西方大国长期的欺凌中,中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曾一度受到深深的打击和伤害,尽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苦难中逐渐走出来,并逐步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但在西方大国价值观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国内部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这些都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审时度势,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断强调自信,重塑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既对自己执政能力充满自信,又对自己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充满信心,更对中国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国际交往和处理国际关系充满信心;中国期待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正有中国特点的大国风范,这些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意气风发、信心十足的新时代精神风范。

(一)相信自己有能力担当历史大任

97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和6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史,是一部充满曲折的历史,但也是不断前进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凭着满腔热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奋斗并获得胜利,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建设中出现的错误,不逃避,勇敢面对,以自信姿态站起来解决问题,排除障碍,带领人民摆脱贫穷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十足的信心和决心推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动迎接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从容应对,不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党内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共产党都经受住了考验,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强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平凡的5年。党在十九大报告中还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阐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社会出现新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化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今的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一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要求到:“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1]

(二)相信新时代的美好前景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新时代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有可能是平坦大道,也有可能布满荆棘,有顺境也会有逆境,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有卓越的执政智慧、非凡的胆识、坚定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睿智的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从容自信应对。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不断磨炼,已经能够从容应对一切顺境逆境,对自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前景充满自信。习近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中讲到:“正如香港一首流行歌曲中唱到,‘自信好要紧,应该放开胸襟,愿望定会一切都变真’。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坚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5]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说到:“同志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这些内容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前景充满自信。

(三)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大国自信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显著跃升,特别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开始萎靡,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关注中国,“中国模式”一时成为西方各国讨论的热点。伴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力也开始不断增强。“中国崛起”“中国模式”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那时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仍然受到限制,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仍然由西方社会控制。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顺势而为,更加重视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中身体力行,亲切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了一股“中国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开始流行起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开始真正开展大国外交,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开始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更加注重国际担当。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引发全球瞩目,世界各国政要、学者和意见领袖们密切关注这场5年一次的重要会议将产生哪些成果,关注度前所未有。大会共有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发来855份贺电贺信。其中,有814份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和重要组织机构领导人发来的。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将迎来新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将继续上升,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维护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维权、全球环保等各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在面对西方大国质疑和责难时会更加淡定从容,“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6]。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能够自信地面对世界问题和国际交往问题,坚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自信地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毫不吝惜地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张弛有度,沉着理性

回观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没有哪一次进步和突破不是在科学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不是紧密结合中国具体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是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探索,艰苦创新而实现的;没有哪一次创新不是在科学归纳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哪一次改革不是在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而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把握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有张有弛、沉着理性的伟大精神。“任何一个成熟的执政党都有一个体现在其执政活动中的成熟的理性原则,它既是推动其执政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其执政赖以开展的客观行为准则。”[7]党的十九大报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其思想和理论内容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和规律性的不懈探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沉着理性的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性更加成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沉着理性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确定位历史和空间坐标,找准自身发展空间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性的变化,结合我国实际,为了发展的稳定性,十九大报告同样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坐标和中国在世界所处的空间坐标的定位,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两个没有变”的论断为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发展阶级和现阶段基本国情特点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定位。“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

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发展是硬道理依然不能改变,我们仍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夯实基础,实现国家由富到强依然需要发展,我们仍然面临许多发展问题。同样,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强调不能偏离发展主题,也不能偏离基础,为了夯实这个基础,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当然,随着发展的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不断发生新情况、遇到新问题、展现新特点,要注重在动态中认识和把握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日趋上升,但中国还缺乏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仍然没有变,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人要始终谦虚谨慎,集中力量解决好自己发展存在的问题,积聚实力,提高自身国家核心竞争力,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稳步推进对外战略布局。“两个没有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种清醒定位的认识有力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事关国际国内发展的重大判断上一直秉承的科学理性沉着的精神。

(二)直面发展难题,克服发展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党内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也曾这样论述过:“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8]从历史上看,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我们党内都曾出现过问题,如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问题和错误。而历史也证明,有问题并不可怕,就怕发现不了问题,更怕讳疾忌医。面对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直面、勇于纠正,我们党也正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这种直面问题的沉着理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经验的集中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精神财富。

秉此情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在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各项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清醒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认真找问题,扎实解决问题。在党的自身建设上,直面党风党纪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查处严重违纪案件并进行严惩,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新成效。在治国理政上,全面深化改革,从政治体制到民生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敢拔那些难拔的钉子,敢啃那些难啃的硬骨头,坚持改革纵深推进,一改到底。因此,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剖析问题,继续在问题意识指引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1]十九大报告以自信开放、淡定理性的姿态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分析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短板,同时也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补齐短板的勇气和决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也将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取得非凡的成就,同时也会展现出更加成熟的政治自信、勇气和政治理性。

(三)清晰认识到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并且有为之奋斗的决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可以轻易就解决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实干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新时代,新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事关大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这每一项任务无不都是艰巨性和长期性并存的。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充分认识到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新时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问题和难题层出不穷,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应对复杂环境、平衡发展差距……离宏伟目标越近,越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不断攻克新的问题和难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只有切实解决人民的根本问题,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力量源泉,发动人民、凝聚人心,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部精神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精神。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而形成的各种中国共产党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险阻、继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将培育出新时代新的伟大精神。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展现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向世界传递了一种新的精神气质,其中表现最为鲜明的主要是初心不改、信心十足、沉着理性这3种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发展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该继续发扬的精神品质,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取得“四个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未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不断前进的历程中,适时提炼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猜你喜欢
初心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永远的初心
中医的特色
论“不忘初心”
完美的特色党建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