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凡,王映峰,张江松,姜硕,林咸明
浅议天灸疗法作用的三大途径
黄超凡1,王映峰1,张江松1,姜硕2,林咸明1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
该文从皮肤应激反应、药物-经穴效应、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3方面入手,探讨天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天灸疗法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发泡疗法;天灸;皮肤应激反应;灸法
天灸疗法,又名药物发泡灸、冷灸、自灸等,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采用刺激性药物贴敷于穴位上,通过研末调制如白芥子、斑蝥等药物,利用其对穴位及局部皮肤的刺激和吸收作用,使其局部发红、充血、发泡,甚至化脓的一种外治方法,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最终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1]。现代对天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穴位药物贴敷疗法,狭义则是指其中的发泡灸法[2]。尽管天灸疗法属于贴敷疗法的一种,但又与之不同,是从中独立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灸治疗体系,它的特点主要在于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强刺激作用,因此,天灸疗法更加注重于选择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能够使局部皮肤起泡,犹如灸疮形成[3]。
目前,天灸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但是人们对于天灸发挥疗效的机理尚未有全面的解释。因此,通过对天灸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深入探讨天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以期促进天灸治疗体系的发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天灸疗法的机理较为复杂,目前较认可的是,天灸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经络穴位的传导效应相结合而发挥功能。林咸明[4]认为,天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穴位-经络-脏腑系统的调整作用、天灸“引赤发泡”的局部刺激作用、天灸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笔者认为,天灸疗法之所以产生治疗作用,主要是从以下三大途径进行整体的脏腑功能调节,促进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
应激是指当内环境稳定受到影响时,机体对应激源能产生特异性和(或)非特异性反应,使机体维持稳态[5]。天灸疗法属于一种轻度皮损伤性疗法[6],通过药物刺激于皮肤,使皮肤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这属于皮肤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刺激性药物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充血,表皮下渗液形成水泡,发生无菌性渗出性炎症反应,但其中仅涉及表皮层,不伤及真皮和肌肉深层[7]。皮肤在应激刺激下,可以通过神经或体液因素激活中枢和局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使皮肤和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稳态[8]。
天灸疗法通过药物的强刺激性作用于皮肤,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体液反应等,促使HPA轴的激活,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5],进而通过诱导抗炎因子合成、抑制炎性因子合成、诱导炎性细胞凋亡等一系列活动,应对和终止应激导致的局部炎症,起到免疫调控作用。另外,天灸疗法在皮肤应激反应过程中,皮肤免疫功能发挥作用,促使天灸的发泡液中免疫细胞形成,激活了“应激-免疫快反应系统”[9],使热休克蛋白(HSP)、应激激素等物质分泌。有研究[10]表明,当斑蝥素使皮肤产生水泡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发泡液中的细胞组分,发现其中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相对较少。天灸发泡能有效减少血嗜酸性粒细胞数,使其血清免疫球蛋IgA水平提高[11],可增加巨噬细胞以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增加树突细胞,诱导分泌Th1细胞因子,提高IL-2水平,进而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激发人体自身免疫调节。
天灸疗法通过药物与经络穴位的双重刺激和相互作用,能影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既刺激了药物对局部的效应产生,又促进了穴位对药物的渗透、吸收和放大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共同促进天灸疗效的最大发挥。
皮肤屏障的主要结构基础是角质层、角质细胞间的脂类、天然保护因子等[12],脂质和水分的溶解度、皮面脂膜、透入物的分解量等因素,能影响皮肤的屏障和吸收作用,而皮肤屏障作为天灸疗法“引赤发泡”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了药物的透皮吸收。天灸疗法利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物的强刺激性,影响皮肤功能而扩张其局部的毛细血管,促进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渗透过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发挥药理作用。另外,天灸药方中经常加入冰片、薄荷、丁香等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作为促透剂,通过三个促透途径[13],即改变药物性状、化学干预皮肤和物理促透,可增加天灸药物的透皮吸收和治疗作用。
早在古代,各医家通过经验总结就已认识到刺激性药物在天灸疗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斑蝥、白芥子、附子等对皮肤有强刺激性的药物常用于局部贴敷以治疗各种疾病。《理瀹骈文》则认为用生附子、花椒、川芎、红花等生猛峻烈、辛辣温热、芳香走窜、活血化瘀类药物与白芥子等刺激性药物的调敷,具有祛痰攻积、泄水逐饮、通关开窍、行气活血等功效,且能发挥其归经作用。现代研究[14]表明,天灸所用药物的强刺激性可使皮肤发生渗出性炎症反应,促使局部皮肤细胞膜蛋白质的可逆性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形成疏松组织,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入。白芥子所含的芥子苷水解生成的芥子油,可使皮肤的血管扩张,增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渗出积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形成水泡[15]。另外,这些药物一般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所含的去甲乌头碱,可增强支气管肾上腺素能b受体的反应,细辛挥发油具有拮抗组胺等炎性介质的作用,其醇提取液具有解热、抗惊厥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16]。总之,通过药物的刺激作用及其本身的药理作用,能良好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其药效能维持较高浓度,药气直达病所。
天灸疗法属于穴位刺激,通过药物刺激经络系统,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天灸的贴敷取穴有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等方法。《伤寒杂病论》:“附子……摩疾上。”将附子贴敷于痛处治疗偏头痛。经穴效应具有循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刺激经穴与非穴点时有明显差异性[17]。天灸疗法利用药物刺激特定的穴位,具有不同的效应,如天灸发泡于足三里穴主治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三阴交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另外,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更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18]。总之,对穴位的刺激,既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放大药效,又能发挥不同穴位的功效,调和脏腑,沟通内外。
不论是皮肤,还是药物和穴位在天灸疗法中产生的效应,都能引起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反应,构成一个网络调节系统。Besedovsky于1977年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认为在应激作用下,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制约、平衡,是整体性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物质体系。天灸疗法利用药物和经穴对皮肤的刺激,使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进行相互协调,免疫系统中的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免疫调节介质作用于HPA轴而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调节作用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系统中的激素控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活动。有研究[19]认为,贴敷疗法能够降低血清CRH、ACTH和皮质醇水平,说明其作用机制与HPA轴的调节功能有关。由此,天灸疗法通过改善HPA轴系统的内分泌功能,反射性调整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达到稳定的状态。
综上所述,天灸疗法不仅仅是穴位和药物两两相加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刺激性药物作用于局部,通过皮肤应激反应、药物-经穴效应、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对机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据此认为,在天灸疗法的作用途径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药物的刺激性对皮肤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增加皮肤渗透性,激活皮肤释放免疫因子,协调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同时,经络腧穴和药物效应在天灸疗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穴位经络之气,“沟通脏腑阴阳表里”,并利用药物归经和药理效应,整体调节机体功能,使机体内在平衡。
天灸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具有适用范围广泛、使用方法简便、治疗效果显著、毒副反应少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对天灸疗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深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如何创新天灸方法,如何推广应用天灸治病,在临床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天灸发泡的接受度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天灸疗法的振兴改革仍需我们进一步努力。
[1] 黄杏贤,于海波,刘永锋.天灸发展的思考[J].新中医, 2015,47(9):258-259.
[2] 符文彬,徐振华.岭南传统天灸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
[3] 赵立岩.实用中医天灸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
[4] 林咸明.天灸“引赤发泡”作用机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4-5.
[5] 蒋春雷,王云霞.应激与疾病[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4,32.
[6] 马玉侠,韩兴军,姜硕.中医天灸疗法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1:4.
[7] 梁冬艳,宣丽华.穴位敷贴疗法中有关皮肤刺激反应的研究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48-49.
[8] Slominski AT, Zmijewski MA, Zbytek B,. Key role of CRF in the skin stress response system[J]., 2013,34(6):827-884.
[9] 朱世鹏,陈欢,孙亦农,等.逆针灸与卫气、应激-免疫快反应系统的关系浅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39(5):403-405.
[10] Jenner W, Motwani M, Veighey K,. Characterisation of leukocytes in a human skin blister model of acute inflammation and resolution[J]., 2014,9(3): e89375.
[11] 高凌,马淑丽,常佳婧,等.“双药双穴”天灸疗法对改善冷哮患儿血IgA、EOS水平及肺功能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2):257-261,271.
[12] 胡珍,于春水.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7):3101-3103.
[13] 刘桂廷,朱庆文,李海燕,等.中药经皮给药的促透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4):43-45.
[14] 钟珊,吴曦,梁繁荣.天灸的作用机理和展望[J].西部中医药,2012,25(3):93-96.
[15] 朱现民,陈煦.冬病夏治“华盖贴”治疗支气管哮喘72例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3):75-77.
[16] 张雅凤,林忠嗣,郭振武.穴位贴敷发泡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11):20-22.
[17] 梁繁荣,曾芳,赵凌,等.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J].中国针灸,2009,29(2):129-132.
[18] 潘林梅,孙亦农,邱碧菡.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3-6.
[20] 谢晨,何天峰,邴兴红,等.穴位敷贴对运动性疲劳运动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良性调节(英文)[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832-3837.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jor Paths in the Action of Vesiculation Moxibustion
-1,-1,-1,2,-1.
1.3,310053,; 2.,310006,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skin stress response, medication-acupoint effect and neuroendocrine-immune system,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vesiculation moxibustion therapy,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rapy and to enhance 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Blistering therapy; Vesiculation moxibustion; Skin stress response; Moxibustion
1005-0957(2018)01-0101-0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1.0101
方剑乔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3)47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青年基金项目(2014ZQ011)
黄超凡(1990—),女,2015级硕士生
林咸明(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inxianming66@126.com
2017-08-05